我是北京五中理科实验班的学生,今年考入了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临床医学(协和医科大学)专业。我想把高中三年的学习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出来,也许对同学们会有些帮助。
1.理科生学习不能偏科,不能重理轻文
作为理科生,数、理、化应该是强项。许多理科生都存在重理轻文现象。但高考打的是全能仗,如果仅仅理科分数高而文科成绩低,将直接影响总成绩。现在实行"3+X"的考试形式,这三科中有两门是文科,这对理科生来说应该是不利的。下面我想首先从理科考生的角度,具体谈谈我学习外语、语文的体会。
(1)外语英语是让许多高中生头疼的科目,但我学习外语比较轻松。首先,我认为外语启蒙是很重要的。我从3、4岁就开始学简单的英语单词和会话。年龄越小,对不同语言的吸收能力越强,所以启蒙早对学习外语的确有积极影响。其次,外语考试要想取得好成绩,有好的语感很重要。与数理化课程不同,我认为做外语练习不能靠分析,要靠语感。在国内学习外语没有语言环境,培养语感可以从英语阅读做起。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答卷、做练习可以看作"知识输出",而阅读则是"知识输入",要通过阅读积累词汇,了解词汇的用法,熟悉语法的应用情景,掌握文章背景知识。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语感,有了语感在做选择填空时,句子读下来,选择也就确定了,总观高考试卷,分值最高,区分度最大的还是要属完型、阅读两部分,要拿到这两部分的分,我认为抓好英语阅读是有效途径。
我还想讲讲我阅读文章的方法,首先要持之以恒,无论数理化压力多大,每天回家先读1小时英语。英语课外阅读涉猎的范围要广,包括小说、科技文、人物传记、散文及诗歌,我阅读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泛读,不查字典,通读全文,了解文意。第二步是精读,查字典把所有生词的中文标注出来,但仅仅选择认为有用的单词抄在卡片上,注音标、写翻译,并抄一个例句。把卡片随身携带,有空便拿来读几遍,把生词放在例句中去记忆要容易得多。最后把文章中生动形象的句子背下来,这在写作时会有大用处。我高考英语阅读和写作拿到满分,总分为140分,这与平时阅读积累是分不开的。
(2)语文我学语文的方法可能不大符合素质教育法,而是应试法。我语文底子很差,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还没及格,从那时起我开始注意平时语文知识的积累。有许多理科生有这样的感觉,数学一天不学第二天可能会听不懂,但语文一天不摸,上课照样听懂。但语文是慢功夫,如果不注意知识的天天积累,那么落下的知识也不是一天就能补得上的。我高三每晚9:00~11:00学语文,即使理科压力再大也要排除干扰,每天学习些教学参考书上的读音、成语、修辞,把它们摘抄到一个本上,积少成多,考前只要把这个本看熟就够了。至于作文可以多找些题目来看,没有时间多写作文,可以看构思,写出提纲,既可以打开思路,又可以积累素材。到高三第二学期,语文成绩从88分提高到高考时的127分,尽管不算高分,但它毕竟在我原有成绩上有了飞跃。
(3)状态调整文科,特别是英语是弹性很大的科目,如果你3~4天不看外语,再读文章就会感觉不顺。有人把没考好解释为"不在状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所以高考前时间安排就非常重要。我的安排是考前14天每午饭后1:00~3:00阅读英语,晚上8:30~10:00复习语文绝不间断。目的就是调整状态,以免失分后发出"不在状态"的慨叹。
2.高中学数理化,光努力还不够,还要有好方法。
(1)"讨论"学习法
我在高中学习中不懂的问题大部分是在与同学的讨论中得到答案的,给别人讲题不仅仅是帮助别人,同时也可以理清自己的思路。在我们五中的实验班中,同学讨论形成风气,几个"学友"一同争论问题可以扩展思路,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大大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2)注重教材的阅读我感觉理、化、生的教科书非常重要,仔细阅读教科书对理清概念,使知识系统化有很大帮助。大部分人喜欢听了课就做题,我也曾因作业多而动摇,但经过反复比较发现读理科教材是"磨刀不误砍柴功"。阅读教科书可以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东西串连起来,看书的过程也是消化的过程。
(3)掌握好做题数量与质量的平衡
做理科题首先要做够一定量,这是提高熟练程度的最好途径。但"题海无涯,回头是岸",做题在一定数量的基础上要保证做题质量。我举两个例子来说吧。先拿立体几何来说,这是让许多人摸不着规律的一门课,我学起来却一直不很费劲。我做题时很注意总结做题技巧。比如将求二面角共有几种解法写在本上,记在心里,拿到新题时,把这些方法一种种去试,总有一种可解,谁说解几何没有规律,这不就是规律?这样做题才有"质量"。再拿化学来说,光多做题不行,要把典型题吃透。记得刚学"等效平衡"时,书中有3道极相似的典型例题,我花了大量时间反复思考,直到把它们区分开来,领悟题目中隐含的内容。典型题彻底明白后,便可以一通百通了。
以上是我的一些学习体会,我希望给师弟师妹们一些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