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5/26 15:50 新浪教育 | ||
概念阐释 所谓“深刻”主要是针对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的提炼而言的。 我们不论写什么文章,在下笔之前,总要先考虑写什么内容,体现什么思想。这个过程,就是提炼主题的过程,古人称之为“立意”。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 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牧在《答庄充书》中指出:“凡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为之兵卫。”清代的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也指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主题是作者见解的体现,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是文章的聚光点。 提炼主题,必须遵循以下四项原则:正确、鲜明、集中、深刻透彻。对于高考作文而言,这四项基本原则,又可分为两个等级:前三项原则为一个等级,这一等级是对文章的基本要求,属于“基础等级”。这三项原则在“基础等级达标技法”关中已与同学们谈过,此处不作赘述。第四项原则,是对文章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属于“发展等级”。 一般说来,我们的高考作文,如果基础等级过了关,主题的提炼又达到了发展等级,那么这篇作文就可以进入优秀作文甚至满分作文的行列。 技法例谈 怎样提炼主题才会深刻呢? (一)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它既有现象,又有本质。现象是事物的本质在各方面外在的表现,本质则是通过无数现象从不同的方面表现出来的。本质往往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掩盖。人们要认识事物,必须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深刻地了解这一事物,准确地把握其内在规律。在高考作文中,要使文章的立意深刻透彻,就必须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立意时,尽可能地拓展思路,从多方面对题材进行分析,从分析中找出题材的内在规律,把握其共性,从而抓住主要矛盾,开掘出最有价值、最有本质意义的东西,给读者以心灵上的震撼、精神上的鼓舞、情操上的陶冶和灵魂上的净化。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样一篇中学生优秀作文: 痛苦是一笔财富 “痛苦对人们来说是一种精神财富,一帆风顺的人们常常是浅薄的……而痛苦却可以令人沉思从而领悟人生的真谛。”这一段人生絮语再次向人们揭示了痛苦之中所蕴含的巨大内涵与价值——痛苦是一笔财富。痛苦是什么?实在难以给它下一个全面的定义。几十年工龄的老工人目睹工厂的倒闭,老师看见学生的失败,学生面对黑色的七月……不能说不是痛苦;被机器绞断双手,被车轮轧断两腿,被大火烧伤面容……这又是一种痛苦。因此概括而言:痛苦就是无情地肆虐、折磨人的肉体或精神的一种有形或无形的东西。 痛苦是怎样产生的呢?究其根源,有着内外的交替因素,即外在的给予和内在的感受相结合,于精神于肉体的痛苦就产生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面对痛苦而活个酣畅明白,痛苦的到来和失落同样令人不悦。有人在痛苦的煎熬中哀叹、颓废、消极而亡,更有人于痛苦中昂起了不屈的头,笑迎沉甸甸的逆境。痛苦也许可以使一个口若悬河的人从此缄默不语,但不能使一个人停止思维的活动,使一个有志者停留寻觅的脚步! 痛苦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财富! 痛苦与孤独往往能使一个人日臻成熟和伟大。它让一个人的思想日趋高洁和完整,生命永远不会麻木。张海迪于痛苦之中成为跨世纪的一代先锋,成洁在失掉双手的痛苦之中成为“全国十佳”之一,更有曹雪芹失意著“红楼”,司马迁宫刑写《史记》……凡此种种,他们都是伟大的,因为他们驾驭了痛苦,并于痛苦之中建立了不朽! 痛苦是一笔财富。 痛苦的经历并不能把一切人都引向真理。北大一学生发誓“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痛苦驾驭了他为初衷“誓言”而遗臭万年;留美博士生卢刚于痛苦之中将罪恶的枪口指向了同学,导师,又指向了自己,哀哉可叹!人的坚强只有在与生活挑战的抗争中驾驭痛苦才能得以真正的检验,当发现人生的最大乐趣是“生活需要我”时,人就战胜了痛苦;就会明白:痛苦是一笔财富! 想起昔日的欢乐,我感到痛苦,因为欢乐已成为过去;想起昨日的痛苦,我感到欢乐,因为我已战胜了痛苦,悄悄地发现:痛苦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本文的作者在立意时,先引述先哲的话诠释“痛苦”,再列举种种“痛苦”的现象,进一步阐明“痛苦”的内涵,接着分析“痛苦”产生的原因。这样透过现象,拨开层层迷雾,准确地揭示出“痛苦”的本质:“痛苦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然后又列举典型事例加以印证。全文立意新颖,深刻。因此,论证有力,说服力极强。 对同一题材,可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立不同的“意”。那么,立什么样的“意”,才称得上深刻透彻呢?这就要看这些“意”中,哪一点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 爱因斯坦成名以后,比利时国王和王后邀请他去做客。国王按约定的时间派了宫廷小汽车去火车站接他。火车到了,去接爱因斯坦的小车司机却怎么也找不到他,只好空车回去,报告国王说爱因斯坦没有来。可半小时后,爱因斯坦身着沾满尘土的破雨衣,脚穿一双旧皮鞋走来了。原来司机只看衣着不认人,爱因斯坦只好步行而来。 对这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立意: 1爱因斯坦接受比利时国王和王后的邀请后,准时赴约,虽然接站的司机没有接到他,但他还是克服困难去赴约。他这种言必信、行必果的品德值得赞颂。 2批判只看衣冠不认人的行为,反对以貌取人。 3赞美爱因斯坦艰苦朴素的美德。 4赞扬比利时国王爱才。 5真正伟大的科学家即使成了名,仍专注于科学事业,不讲究衣着,不追求个人享受。 上述五种立意,哪一种是最佳立意呢?下面,我们来作一番比较: 第一种立意,显然不是这则材料的重心所在,不是材料的本义。第二种立意,虽然不能算错,但还不是最佳角度,因为这则材料的主体不是小车司机,而是爱因斯坦。第三种立意,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流于肤浅。因为穿沾满尘土的雨衣,并不是艰苦朴素的表现,而是不修边幅,不讲卫生的行为。“穿旧皮鞋”也并不足以证明爱因斯坦就是艰苦朴素。这种立意,也只是就事论事,不得要领。第四种立意,更是站不住脚。因为这则材料的含义与“爱才”沾不上边。另一方面,这则材料的主旨并不是评述比利时国王,因为材料的主体是爱因斯坦。第五种立意,才是最佳角度。它揭示了供材的主旨。一个科学家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科学事业的不懈的追求。如果他只注重衣着,只计较待遇,只追求享受,那是绝对不可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只有表现这一主题,才算真正抓住了这一事件的本质。 在立意时,由于写作文体的不同,对本质的挖掘也就各异: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一般要着力于人物思想的发掘,力求寻找到支配人物言行举止的思想亮点,因为它是人物全部活动的动力。 以叙事为主的文章,一般要努力反映事件蕴含的思想意义。一件事思想意义是多方面的,因此,立意时要力求从事件所表现出的各种思想意义中,寻找出最主要、最典型、最深刻、最动人的那一种思想意义,因为它决定事件的主要性质,代表着事件的本质。 以状物为主的文章,一般要注意揭示所状之物的审美价值或作者熔铸于事物中的某种感情或寓意。 以抒情为主的文章,一般要披露其隐含、交织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以说明为主的文章,一般要揭示说明对象的科学内涵。 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一般着力于对事物的剖析,从中寻找出起支配作用的主要矛盾。 (二)要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要受其特定的条件(原因)支配。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果关系是客观事物发展的根本关系。事物发展的一定原因,必然会产生某种特定的结果,而某种特定的结果的产生,必然基于一定的原因。因此,在写作时,只有学会由果溯因,即学会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使文章的立意深刻透彻。 例如,1940年,在晋察冀边区,流传着一个“白毛仙姑”的故事。人们若根据这一故事进行文学创作,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 一是表现破除迷信的主题,告诉人们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鬼神存在。 二是表现妇女翻身解放的主题。 三是表现“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 上述三种立意,哪一种最深刻、最能激发人的爱憎感情呢?对这一问题,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艺术家们为我们作出了最好的回答。1945年,鲁迅艺术学院的贺敬之、丁毅等根据这一传说创作民族新歌剧《白毛女》时,经过反复研究,深刻挖掘,最后选择了第三种立意。为什么第三种立意最深刻透彻呢?因为它揭示了白毛女悲剧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昭示人们:要使白毛女由鬼变成人,就必须推翻这一反动腐朽的社会制度,建设一个没有压迫、剥削的新社会。这一主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揭示了影响白毛女命运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社会制度。所以,该剧上演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对解放后的民主改革和其他政治斗争,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1991年的一篇高考作文: 近墨者未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似乎已成千古名训。然而只要细加思索,我们就不难发现近墨者未必黑。 无论是否读过周敦颐《爱莲说》的人,但凡曾见过荷花的人,都会被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所深深感染。荷花可说是最为近墨者,却冰雪晶莹,亭亭玉立,令人传颂千古。它深深扎根于淤泥,却没有与其沆瀣一气,更显风姿卓绝,洁如皎月。可见,近墨者中不乏不黑者在。 那么,为什么会有近墨而不黑者在呢?黑与不黑,关键在于近墨者本身的素质。荷花之所以“不黑",在于它内在的纯洁,本质的卓越,不仅足以抵挡外部的侵扰,更可以使自身不断壮大,生存发展,因此可说,近墨与否只是外部环境的表面现象,而近墨者最终是否会变黑,起决定作用的,是其本身究竟为何品位,即内因。试想,一身正气浩然者,近墨也好,近朱也罢,它一定总是满身正气,使“赤者”赞叹,令“黑者”心惊自惭。战国时的屈原,内修朝政,外联齐抗秦的主张不得实现,自己又处于“燕雀乌鹊,巢堂坛兮”、“腥臊并御”的环境中,仍然丝毫不为所动,宁可“固将愁苦而终穷”,也要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而“吾将上下而求索”。他的身上,就体现出一种近墨不仅不黑,反而更加高洁的品质,足以令人千古传颂。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近墨者也有黑者在。特别是自身已经开始变腐,即使“近朱"也不可能有转机的,会拼命在“墨"的环境中成为黑亮的精英。但这更可证明,是他们自己变黑了,墨,不过提供给他们一个极好的环境而已。可见,黑与不黑,关键要看其本色,看其骨子里是不是黑。 黑皮肤者再怎么擦增白霜,也还是黑的;白皮肤者即使有黑衣所附,终究还是白的。近墨者未必黑,实为不欺之言。 本文是一份高考满分试卷。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能揭示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立意深刻,说理透彻。 在立意时,作者反弹琵琶,先提出: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再由果溯因,探究出“近墨者未必黑”的根本原因,指出“近墨者”黑与“不黑”,取决于“近墨者”的自身素质的高低。“近墨”只是外部环境的表现,只是一种外因。“起决定作用”的是“近墨者”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等,即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作者站在哲学的高度进行分析,由果推因,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言之成理。 由果推因,就是要探明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明了原因,就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那么,在立意时该怎样去由果溯因呢?一般说来,可分以下几步走: 第一步: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弄清产生某一结果的各种原因。客观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而不是单一的。因此,在溯因时,必须尽可能地全面进行分析研究,穷究产生某一结果的各种原因。 第二步:要再问几个“主要为什么”,以弄清产生某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找出了产生某一结果的各种原因后,还要再进行分析,看看这些原因中哪是主要原因,哪是次要原因,从而抓住主要的根本性的必然性程度最高的原因。 第三步:再问几个“为什么的为什么”,以探求产生原因的原因,分析某一结果,并不要求罗列一切条件,而是要把根本的决定性的条件(原因)放在最主要的地位,透过表面原因,探求那产生原因的原因。 1983年高考的作文题是根据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有一考生这样写道: 看了这幅漫画,使我想起了《荀子》中这样两句话:“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画中的挖井人,为什么一连挖了五次都没有成功呢? 这位考生,由“挖井人连挖五次都没有成功”这一“果”来溯“因”: 就是因为他没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没有耐心和毅力,因而就不会达到所要求的深度,更不会获得成功。这幅漫画深刻地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小到挖一口井,大到成就一番事业,没有这种精神,是绝对不会成功的。 通过分析,这位考生找到了挖井人失败的原因之所在,即缺乏“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写到这里大多数同学就会匆匆收笔。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篇文章只能达到基础等级中的中上水平。而本文的作者非常聪明,他由果溯因,不仅探究出了产生挖井“失败”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而且穷追不舍,又问了个“为什么的为什么”,探究出了产生原因的原因。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又为“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探寻到了根源: 锲而不舍的精神,来自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来自于对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来自于严肃认真、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来自于尊重科学、尊重客观实际的求实精神。 这是点睛之笔,神来之笔!加上这几笔,文章的立意立刻就更深了一层。文章也就因此而升档,进入了满分卷的行列。 从这一典型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作文中只有这样层层溯因、步步深入地探究事物的因果关系,才能使认识逐层深入,使立意深刻。 (三)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夏尊与叶圣陶两位先生合著的《文心·触发》中有这样一句话:“作文贵在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工夫。”这里所说的“触发的工夫”,实际上就是文章的启发作用。所谓启发,就是指阐述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领悟。文章的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是文章立意深刻的一个重要因素。 什么样的观点,才具有启发作用呢? 一般说来,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往往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作者阐述的观点,必须是正确的。只有正确的观点,才能产生积极的社会作用,才会收到奖善惩恶、激浊扬清的效果,才会达到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目的。其次,具有启发作用的观点,必须揭示“三理”,即揭示哲理、伦理、艺理。揭示哲理,如寓含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个别与一般、内因与外因、形式与内容、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哲学观点,能引起读者理性的思考;揭示伦理,如反映高尚的亲情、友情、爱情,能为读者的人生导航;阐述艺理,能给读者以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那么,如何使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呢? 1.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认识事物的能力。王安石有句诗说得好:“不为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2.要做好哲理、伦理、艺理等方面的积累工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厚积才能薄发。 3.要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善于变换角度,用辩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去抓住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请看下文: 记忆移植之后 这几次考试,我各科都没有考好,由先前班上的前三名掉到班上的后三名,不仅老师和家长惊诧,我也感到惊诧。老师和父母一起仔细分析,结论是我的记忆太差了。我也默认了。 为了能够使我成龙,父母让我喝这营养液那营养液,还买了助记忆器,但效果不佳,成绩虽有提高,但不明显。听说能够移植记忆,父母便多方打听,经过充分调查研究以后,把我送进医院做了记忆移植手术。 手术后,由于我移植了高中全部教材以及相关工具书的记忆,《新华字典》我能从头到尾流利地背诵,《历史》也能从原始社会一直背到现代,数学能说出公式的页数,物理能记住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所有论述……父母和老师都夸我了不起,同学们也惊叹于我的记忆。在课堂上,书本上的知识,老师关于知识的提问,我对答如流,同学们惊诧我连一个语气词也没有漏掉;课间十分钟,同学们故意让我背诵“π”的小数点后的一千位数,直到老师走进教室后,他们才知道上课了,听得太专注了。 这下子父母和老师都为我而高兴,认为我一定能够成才,而我认为凭着我的记忆一流,谁也赶不上我,期中考试全校第一,非我莫属。 可考试时,题目综合性较强、凭记忆答题的题目很少,结果考试很糟糕。语文我只能把与题有关的内容一点不漏地抄了一遍,我无法筛选,只能把该答不该答的一古脑儿地全答上,作文也只能照抄课本上的例文。数学更惨,只能把有关公式抄上去。其余的几门也好不到哪儿去。 考试成绩出来了,我考了全校最后一名。我灰心丧气地拿着成绩单回到家。父母以为我能考个好成绩,看了成绩单,都惊呆了,不敢相信这是事实。我只好把考试时的情况细细地说给他们听,最后得出结论:光靠记忆是不能够用好知识的,要培养能力必须在理解的前提下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思考,思考才是学习诸环节中最关键的环节;离开思考的任何活动,都不能算学习活动。由于这移植后的记忆影响了我的学习,第二天早晨我和父母再一次到医院做了手术。我又恢复了原来的我,我要靠自己的努力,也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成才。 移植记忆,属于一种尖端的医学技术。这种高新技术的运用与推广,是利大于弊呢,还是弊大于利呢?抑或利弊参半?要对此作出正确的判断,谈何容易!本文的作者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通过对一位考生——“我”的亲身经历的生动的叙述,艺术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趋向和结果,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这篇文章给人的启示是:要提高学习成绩,不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靠记忆的移植是行不通的!形象准确,合情合理,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立意正确、新颖、深刻,逻辑严密。 针对性训练 (一)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白宫有位著名人士,成名后回忆道:“我们弟兄几个的成功,应当归功于我们的母亲。记得小时候,有一天,妈妈买回一些苹果,我和弟弟们争着要那个最红最大的。这时候,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拿在手中说:‘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谁都想得到它。很好!现在,我把门前的草坪按你们年龄的大小,分成了几块,你们来一个剪草坪比赛,谁想得到最好的,谁就得争夺第一。你们努力吧!’经过努力,我终于得到了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由于从小受妈妈的教育和熏陶,今天,我们兄弟们个个事业有成。至今,我仍忘不了妈妈给我们分发苹果时的那番话。” 要求:①请根据上述材料,提炼论点,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②立意要深刻。 (二)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个作家,写的书卖不出去,他灵机一动,给总统写了封信,诉说了自己的苦恼,还赠了本书给总统。总统得到信和书后,回信说了几句应酬和鼓励的话。这位作家立即拉出一幅横幅:“本处有总统给予赞赏的书出售。”一下子,所积之书,抢购一空。后来他又写了一本书,销售情况仍然不好。他又如法炮制地给总统写了信,与书一起给总统寄去。总统觉得第一次上了他的当,这次,便毫不客气地对他的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这位作家又刷出一条标语:“此处有总统提出批评的书出售。”于是,滞销的书一下子又成了抢手货。第三本书出版后,销售情况又不好,于是,他又玩起了老把戏。这次总统生气了,不予理睬。这位作家又刷出一条标语:“本处有总统读后保持沉默的书出售。”本来难卖的书,一下子又卖了个精光。 请根据上述材料,从下列立意中选择论点,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A.善于利用名人效应。B.不能迷信名人。 C.多想出智慧。D.心思应用在正道上。 (三)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个渔夫,听说市场墨鱼价格高,出海时,便发誓专捕墨鱼。但出海后,遇到的却全是螃蟹。他便空手而归。上岸后,发现螃蟹比墨鱼的价更高。第二次出海时,又发誓:“此次出海专捕螃蟹。”可这一次遇到的却全是墨鱼。他又空手而归。第三次出海时又发誓:“此次出海,墨鱼、螃蟹都要。”可出海后,一只墨鱼、螃蟹也没遇到。遇到的全是马鲛鱼,他又空手而归。没等他赶上第四次出海,就在饥寒交迫中死去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从下列立意中,选择一个最深刻的作论点,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A.言必信,行必果。 B.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 C.人应该有点骨气。D.惟利是图害死人。 (四)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武汉市鄱阳街有栋叫景明楼的六层楼,建于1917年。它的设计者是英国一家建筑事务所。20世纪90年代的某一天,景明楼的设计者,给该楼的业主寄来了一份函件:“景明楼为本建筑事务所所设计,设计使用年限为80年,现已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五)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家公司高薪招聘营销员,试题是“请你想法尽可能多地把木梳卖给和尚,以十日为限。”绝大多数应聘者拂袖而去,最后只剩A、B、C三个人。 十日后,A对主考官说:“我跑了很多寺庙,也没卖出一把。好在下山途中,见一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挠头皮,我赶紧递上一把木梳,小和尚用后,很满意,便买了一把。”B说:“我去了一座名山寺庙,看见香客的头发被风吹乱了,便对寺院住持说:‘香客们蓬头垢面,是对佛的大不敬,应在香案前放一把梳子供信男善女们使用。’主持认为有理,便采纳了我的意见。那座山共有十座庙,于是他买下了十把。”C说:“我来到一座古寺,见朝圣者络绎不绝,便对住持说:‘香客们对佛如此虔诚,宝刹应有所回赠,以资鼓励,我有一批木梳,你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作为赠品。住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把,并又和我签订了1000把的预购合同。” 结果三个人都被录取。不过三者的薪金因卖木梳的数量不同而各不相同。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六)请以《惊喜》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立意要高,自选文体。 (七)请以《渴望》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立意要深刻。 (八)根据下列漫画,提炼论点,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立意要深刻。②字数800字以上。 (九)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两个人结伴横穿沙漠,水喝完了,其中一人中暑,不能行动,剩下那个健康而又饥渴的人对同伴说:“好吧,你在这里躺着,我去找水。”他又把手枪塞到同伴的手里说:“枪里有五颗子弹,记住,三小时后,每隔一小时对空鸣一枪,枪声会指引我找到正确方向,与你会合。” 8小时后,去找水的同伴提着满壶清水,领着一队骆驼商旅,循枪声而至,但找到的只是一具尸体。他的同伴的头部已穿透了一颗子弹,枪和5个弹壳散落在他的身边。 要求: ①从下列立意中选择一个立意最深刻的作论点写一篇议论文。 A.坚持就是胜利。B.要学会在逆境中生存。 C.不要灭绝希望。D.要学会改造生存的环境。 ②字数800字以上。 (十)请以《生活告诉我》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立意深刻。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运思举要 训练题(一) 阅读这则材料后,有人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论点: A.要有竞争意识。B.教育小孩要循循善诱。 C.妈妈对孩子成才影响最大。 D.要成就事业,从小就要听家长的话。 以上论点,哪一个最深刻?A和D都是立足于孩子的,显然立足点不对。纵观供料,其立足点应放在妈妈身上。B虽然立足点是对的,但所说的不是所供材料的重心之所在。供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应从整体上去把握。这则材料从整体上看,它所强调、突出的是: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因此C项是最佳的立意。它透过文中的“我们弟兄们”的成功这一现象,看到了母亲对他们教育、影响是最关键的因素这一本质。因此,C深刻。 训练题(二) 自己的作品卖不出去,对每一个作家而言,确实都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怎么办?坐在家里等读者上门吗?这显然是无济于事的。这位作家开动脑筋,巧妙地利用名人效应,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从字面意义上看,这则材料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只要肯动脑筋,善于利用外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就一定能够成功。因此,命题者所提供的四种立意之中,B项显然与本供料的中心无关,可以排除。A、C两项基本上是切合题意的,但不是最佳立意。因为这两种立意还只是停留在对供料的表层含义的理解上。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位作家写的书为什么总是卖不出去?其作品的质量不高肯定是主要原因。作为一位作家,不在如何提高写作水平上下大功夫,专靠利用名人效应来搞促销,这种把戏玩两次、三次还可以得逞,而四次、五次呢?由此可见,D项立意才是最深刻的,因为它揭示出了供料的深层的含义。 训练题(三) 分析这则材料的寓义,可以采用由果溯因法。造成这位渔夫“在饥寒交迫中死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是他遇到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吗?不是。是他的捕鱼工具不精良吗?不是。是他的捕鱼技术太差了吗?也不是。产生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位渔夫不知变通,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这也是这则材料的真正寓义。因此,最佳立意应该是B项。 训练题(四) 一个外国的建筑事务所,在时隔80年以后,还能挂记着远隔万里的客户的安危。这一举动,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感动。如果没有高尚的商业道德,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他们能做到这一点吗?通过分析,这则材料的含义就已经十分清楚了。 训练题(五) 想把木梳卖给和尚,乍一看,觉得这一想法十分荒唐可笑。和尚们个个是秃头,他们要木梳干什么?难怪“大多数应聘者”会“拂袖而去”的。但故事的结尾处却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有A、B、C三人却偏偏创造出了三个大小不等的奇迹,实在令人拍案称绝。仔细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答案却十分简单:运用智慧,迎难而上,就没有锳不过的河、翻不过的岭。这就是这则材料的深刻含义。 训练题(六) 在日常生活中令人惊喜的事儿很多。怎样立意才高、才深刻呢?首先,所写的事必须有积极意义。其次,要赋予故事以哲理。假如有哪位同学这样写好不好呢?自己想得到某样东西,经过多次努力都不能如愿,正垂头丧气时,自己的亲朋好友中的任何一个,给自己送来了,使自己好不惊喜。粗看也算差强人意,因为扣题很紧,情节曲折。但仔细分析一下,就会觉得立意不能算是很高的。如果是把“别人使我惊喜”的故事情节换成“我使别人惊喜”,在叙述完“自己如何使别人惊喜”后,再用寓含哲理的议论画龙点睛:“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获得,而是给予”等,那么立意是不是会高得多、深刻得多呢? 训练题(七) 可参看训练题(六)的提示。 训练题(八) 《哈,我这不是过来了吗?》这幅漫画的主体是路牌、汽车、司机和悬崖。一块占画面一半的大路牌上写着四个斗大的字——“禁止通行”,路牌屹然挺立在路的中央,以一种震慑人的气势提醒和告诫着每一个通行者。可有个人竟然熟视无睹地冲过路牌,回头还洋洋得意地说:“哈,我这不是过来了吗?”但他万万没有想过,前面的悬崖正等着他呢!这则漫画的主旨,主要是通过胆敢闯禁区的司机洋洋自得的言行及不言而喻的可悲下场的刻画,来讽刺当今社会上一些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恣意妄为的犯罪分子,揭示他们的丑恶灵魂,指出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同学们的作文如果扣住这点立意,就深刻透彻、有现实意义了。 训练题(九) 细读供料,我们首先可以排除D项,因为供料没有涉及这一点内容。B项的立意似乎也没什么不对,但仔细想想,求生存的惟一办法就是要坚持,由此可见,B项与A项立意大致相似,只是B项打的只是擦边球。“坚持就是胜利”似乎才是这则材料的主旨。生活中,之所以会常有功败垂成之憾,是因为人们做事不能坚持到最后。但如果我们再将A项立意与C项立意作一番比较,我们会发现,C项的立意则显得更深刻些。那个中暑者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他彻底绝望了。由于彻底绝望,他又怎么会坚持到底呢?孔子说:“哀莫大于心死。”在生活中,艰难困苦,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绝望、心死。因此,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作百分之百的努力。 训练题(十) 本题若写成记叙文,宜通过某一具体事件,说清某个道理。例如可以这样写:以前总认为现在人心不古,人情如水。特大洪灾以后,一幕幕动人的情景震撼了“我”的心灵,生活告诉“我”:“大水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还是社会主义好”。写“生活”,应选择有积极意义的典型事例,抒发感情要真实,不能无病呻吟。还应注意,以叙为主,夹以议论和抒情。 若写成抒情散文,可以生活告诉“我”的某一个道理为线索,选择生活中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人或事的片断,将它们有机地串连起来。若选择的事例的时间、空间跨度较大,则要注意贯注真挚的感情,一线串珠。 若写成议论文,则可以“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为中心论点,用正反对比论证法,论述为什么“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它将会告诉“我”什么,应该怎样对待“生活”,投身“生活”。也可以就生活中的某一件事告诉“我”了什么道理展开论述。 无论什么文体,要使文章立意深刻,都必须注意挖掘所举事例寓含的积极意义或哲理。一般说来,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1唯物主义观点。具体表现在: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事物。 2辩证的观点,具体表现在: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事物,来权衡利弊。如量变与质变,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个别与一般,条件与结果,原因与结果等。 3实践的观点。具体表现在: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等。 4道德观点。如:克己奉公,助人为乐,遵纪守法,重义轻利,摒弃世俗等。 5爱国主义观点。
订两性学堂,打开性爱心门,赢取彩信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