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 说不完的“痛”--高考志愿填报典型个案分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11/21 18:17 《高校招生》 | |
编者按:每年高考录取结束后,总免不了听到一些关于对“落榜”考生的叹息。在每年的落榜生中,由于志愿填报不当而落榜的占相当的比重。为了让考生更加理性地看待志愿填报在录取中的作用,并掌握科学填报志愿的方法,我们将从本期开始,每期选择刊出今年各地在志愿填报上具有典型性的个例(包括失败和成功的案例,并交叉刊载),同时给以评析。我们的初衷只有一个:为了更多考生提高高考志愿的有效性。 个例一:2003年四川一文科考生甲,文化成绩为610分,本科一批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大学;第二志愿报考的是上海财经大学,其他批次志愿都未填报。北京大学今年在四川文科的调档线为612分,他的第一志愿因为差两分未上调档线,所以北京大学自然就不会有希望。甲的分数虽然超过了二志愿学校调档线(调档线为532分)78分,但上海财经大学是该生的第二志愿,并且在四川的第一志愿就已录满,最后考生甲与上海财经大学也擦肩而过。又因为其他批次的志愿都没有填报,所以最后只有落榜。 再来看看考生乙的情况:也是文科考生,考分也是610分,并且本科一批的第一和第二志愿也分别填报的是北京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与考生甲不同的是,考生乙填报了本科二批志愿。本科一批,考生乙与考生甲的命运一样,都没有被录取,但乙没有落榜,最后被录取到本科二批的第一志愿南京审计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专家评析:两个文科考生高考分数相同,并且本科一批落榜的原因也相同,第一志愿没有上调档线,第二志愿的学校由于第一志愿生源充足也不能录取。唯一不同的是,考生乙填报了本科二批的志愿,在本科一批落榜的情况下,被本科二批的大学录取了。相同的分数却有不同的结果,原因何在?责任又在谁?其原因就在于考生甲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原以为以高出本科一批省控线(本科一批的省控线为522分)88分的高分,即使上不了北大,第二志愿也是囊中之物,所以其他志愿干脆就放弃,但他没有想到自己最后也成了落榜中的一个。如果他在填报志愿时能想到万一本科一批落榜了怎么办,如果他也填了本科二批的志愿的话,那么,他落榜的可能就很小了。 提醒:高分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自己,要适当估计自己的“身价”,给自己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位,尽量让自己不落榜。有的考生觉得自己成绩很好或觉得自己高考考得好,在填报志愿时往往只看到“名牌”而忽略了“一般”。所以,一些自己以为是高分的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还是最好给自己留条退路,在看好一些一流大学的同时还要考虑考虑一般的大学,否则悔之晚矣。个例二:考生丙,文科的考试成绩为606分,本科一批填报的第一和第二志愿分别为北京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第二批和其他批次的志愿都未填。录取时,其成绩未能上今年北京大学在四川的调档线(调档线是612分),但上了中国政法大学在四川的调档线(调档线为558分),但中国政法大学在第一志愿生源满额的情况下不接收第二志愿的考生。由于没有填报其他志愿,考生丙最后也落的个落榜的命运。 但考生丁比考生丙幸运。考生丁今年也考了606分,本科一批的第一志愿报考的也是北京大学,但第二志愿填报的是四川大学。当然,考生丁也没有上第一志愿北京大学的调档线,但上了第二志愿四川大学的调档线(调档线为536分),结果四川大学录取了考生丁,并且录取的专业为第一志愿的专业。 专家评析:考生丙与丁的最后结果也是一个落榜一个录取,正好和考生甲与乙的结果一样,但原因又有所不同。丙与丁不同的就是第二志愿所填报的学校不同。为什么学校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呢?这里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二视一”起到的作用。什么是“二视一”?就是有的高校为了保护高分落榜的考生,愿意接收非第一志愿的考生,但考生的分数必须高出该校在考生所在省(区市)的同批次省控线或调档线一定的分数。如某考生所填第一志愿院校未录,但该考生的分数、志愿符合某“二视一”院校的条件,那么,该考生的二志愿将被视作第一志愿与其他第一志愿考生的档案同时投到二志愿院校。由于考生丙所填报的第二志愿高校在四川生源较好并且一般不接收第二志愿考生,所以落榜。但丁所填报的第二志愿学校则愿意接收高出该校调档线40分的第二志愿考生,丁的成绩高出了该校调档线70分,所以即使北京大学上不了,但他还是没有落榜。 提醒:高分考生在填报同批次的志愿时,在考虑到梯度的同时,还应注意所填第二志愿高校是否愿意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尤其是是否有“二视一”的承诺。一般说,愿意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高校,在招生章程中都会说明,并且会明确规定“二视一”的分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