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库--问题家庭与问题学生(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1/05 11:22 新浪教育 | |
溺爱、严厉两不宜 小锋,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之中,父母的文化水平都很低,尽管父母的收入并不是很丰厚,但足以维持这个十米见方的小家庭。可是,老天爷仿佛要和世间美好的事情开玩笑,在小锋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染上了赌博的恶习,上瘾之后往往彻夜不归,小锋的母亲为此流干了眼泪,骂他没有出息,求他为了孩子改邪归正,可是都无济于事。小锋的父 由于小锋从小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对他格外的疼爱,好东西自己不舍得吃,给儿子吃,自己不舍得买衣服,先给儿子买。总之,儿子要什么,节衣缩食也要满足他。可是对年幼的小锋来说,这些还远远不够。从懂事起,小锋就一直想要一个爸爸,可是爸爸在他幼小的记忆里却了无痕迹,他问妈妈,总是得到生硬的回答“你没爸爸!你爸爸死了!”接着就会受到莫名其妙的责骂。渐渐的,小锋再也不敢问了,可是渴望父爱是人之天性,在幼儿园里看到别人的父母一起高高兴兴地来接孩子,他是多么羡慕啊,“要是我也有一个爸爸就好了。”他默默地想。在他心里,父亲成为一种迫切的期望。 小锋这样的情况,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个残破不全的家太需要一个男人来支撑,小锋也应该有一个父亲了。1990年,也就在小锋8岁的时候,一个男人出现在母子俩的生活中。成某是吉林人,在上海打工有五六年,一直没有固定的住所,他与小锋的母亲在同一工厂工作,经介绍与小锋母亲相识,彼此觉得很谈得来。而在小锋的眼里,成叔叔是个大好人,他每次到小锋家都带着大大小小的玩具和各式各样的零食。很快的,小锋母亲与成某结婚了。这样,母子俩都觉得有了依靠。 没想到事与愿违,成某结婚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小锋家的那套住房,当他得到了小锋家两间住房之一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稍不顺心就对小锋母亲拳打脚踢,刚刚结婚不到一年,就把家里唯一算是比较值钱的电视机搬走了,为此小锋母亲苦苦哀求,成某把她打倒在地,小锋见状上去拼命,却哪里是成某的对手,结果成某借故把小锋心爱的游戏机砸坏了。于是,小锋又成了没有爸爸的孩子。 经过这场变故,小锋母亲再也不相信男人,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而本来活泼可爱的小锋也变得沉默寡言,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并且养成了逃学等很多坏习惯。此时此刻,小锋的母亲并没有及时正确的引导孩子走向正路,而是采取了严厉的态度,每次孩子犯错误,不问青红皂白就骂,什么“小畜生”、“小劳改犯”,边骂边打。这样,非但没有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反而激发了小锋的逆反情绪,终于有一天,小锋在饱受毒打后离家出走,两天两夜没有回家,从此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小锋一挨打就逃出去,胆子越来越大,在社会上结交了一帮小流氓,到了十三、四岁,小锋已经长成一个大孩子了,母亲骂他,他的声音比母亲更响,母亲打他,他的力气比母亲大,就跟母亲对打。母亲管不住他,学校也管不了住他,他成了公认的“霸王”。 纵观小锋的成长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小锋是在爱的两级——家长不适当的教育态度中成长的,那就是溺爱和严厉。小时候,母亲对他非常溺爱,而后来由于家庭的变故,母亲对他的态度180度的转变,变得十分严厉。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目前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家长更加视“孩子为父母生命的延续”,因而对孩子百依百顺。一些家长不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甚至代孩子参加学校的公益劳动,养成了孩子轻视劳动、厌恶劳动的习惯。溺爱使子女在家庭中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看不到家庭中其他成员存在的价值。由于父母过分宠爱子女,只想对子女尽“责”,而不要求孩子对父母、家庭负责,使子女成为只会索取、不想奉献的责任感缺乏的人。正是父母这种一味忘我的舔犊深情,这种畸型的爱,造成了父母爱得越多,付出得越多,而从子女那里得到的回报却越少的不合理现象。 溺爱的背后寄托着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望。当一些家长在孩子身上得不到所期望的一切时,就转而采用体罚以至暴力的措施,走向了畸型爱的另一极。大众传媒报道的青海的夏斐、武汉的夏辉、沈阳的王川因学习成绩欠佳、逃学而被亲生父母殴打致死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震动。据天津市对500名少年儿童家教情况的调查,发现67%的儿童被父母打骂过。除了体罚,还有一种看不见的灾难——“心灵施暴”在扭曲着孩子的心灵。如有时孩子不听话,常遭家长的“冷脸”和“白眼”,有时孩子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就被斥责为“蠢猪”、“笨虫”。据调查,经常受贬斥的孩子“在智力和心理发展上甚至比经常受体罚的孩子更为低下”。这是因为“它可能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完全毁灭”。专家们认为,孩子在羞辱中生活,将会产生自卑;在缺乏温暖中生活,将学会对人冷漠;孩子在惩罚尤其是非正当的体罚下生活,将会变得粗野、残忍。据上海黄浦区工读学校对297名学生的调查,因教养方式的溺爱或粗暴打骂,致使子女走上违法道路的占87.8%。 鲁迅先生对溺爱和体罚孩子这两个极端做过深刻的剖析与讽刺。他尖锐地指出:“中国的中流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方示。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去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至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山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鲁迅先生的分析真是入木三分,值得引起我们当家长的深思。 诚然,小锋的母亲很爱他,但她的爱却是畸形的,我们的家长如果真正爱孩子的话,不应当溺爱孩子,也不应当对孩子严厉(过分地、失去人情的严格),而要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子女。首先,要分清孩子的是非曲直,让孩子懂得做得好与不好的道理,然后父母施以适度的褒奖和惩罚,让孩子体验到做对的满足感和做错的羞愧感,但这些情感体验都会导致进一步努力和自觉要求。因此父母的教育态度是否适当、理智,可以教育结果是否激发孩子的进取心为标尺,而造成孩子的依赖或逆反则是不适当、不理智的表现。 另外,在教育孩子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赏罚分明”和“赏罚的层次性”。赏罚要根据孩子的表现公正地进行,而不是根据家长的心情任性而为。所谓“赏”,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上的诸如投以赞许的目光、微笑、亲吻,一起玩游戏,对孩子的成绩表示高兴,在母亲的脸上表现出满意的神情等;物质上的诸如赠送一些小礼物。这样往往能强烈刺激孩子的主动性。同样,“罚”也有多种方式,父母冷漠的态度,转弯抹角地责难,传递否定意义的暗示,这些都是处罚;不满足孩子迫切的需求,更是一种处罚;把孩子禁闭在房间里是最可怕的处罚。这些处罚用得与孩子所犯的过失相称的话,会使得孩子认过、悔过、啜泣而改过自新。我们主张严格,不是严厉;主张惩罚,不是体罚,用棍棒对付孩子是家长无能的表现,而其结果将是大大刺激了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家庭中不应有的对抗。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是父母的希望;教育孩子,是家长的神圣职责,也是一门精彩的艺术。只有我们的家长用理智的爱去抚育下一代,才会获得成功。 赵凌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