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预测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1/05 12:38 北京领航考研 | |
第一部分 备考预测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背诵要点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B.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1)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是指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3)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强化产权约束,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4)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3.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这一形式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我们应该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2)股份制不存在姓“社”姓“资”的问题,其性质如何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由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制经济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4.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是我们进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才能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否定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是否定社会主义。 5.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这一论断是对传统所有制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传统理论认为,构成社会主义的所有制成分只能是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但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理论认识下,我们一直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定位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地位,把它们看成是社会主义经济以外的经济力量。由此导致了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中,难以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摆到正确的位置上。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靠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实现的,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这一点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是一致的。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结果都反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应该把非公有制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远没有达到生产资料可以全面实现公有化的程度,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决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是必然的,其地位和作用是公有制经济所不能取代的。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6.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二)复习备考指南 该内容是命制分析题的重要考点,复习时从分析题的角度掌握上述要点,也可出选择题。请结合第一套题的第35题复习。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背诵要点 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1)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是由社 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并作为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其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受政治法律制度保护。 (2)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管理国民经济的制度和方法的总称。 (3)经济制度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结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决定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及其采取的具体形式。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生产关系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条件下,会引起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和具体形式的变化。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但它也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矛盾的,因而,对生产关系中那些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方面要及时加以调整。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各项综合改革,就是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 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及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相关决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国经受住了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严峻考验。同时也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其重要原因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任务。 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二)复习备考指南 本内容是出分析题的重要内容,请结合第三套题的第35题复习。 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的确立 (一) 背诵要点 1.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它们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而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即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劳动和自然物质。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1)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条件。没有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要生产出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是不可能的。而且,不同的土地、设备、原材料,还是生产出不同使用价值商品的必要条件。所以说,它们是生产要素。 (2)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它们本身的价值,只是通过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商品价值中来,成为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它们不能创造出新价值。 (3)商品的价值中,除转移的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旧价值外,其余的是由雇佣工人在商品生产中耗费的抽象劳动所凝结成的新价值。 (4)所以说,商品的价值,完全是由劳动创造的。肯定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肯定劳动创造价值,是一致的,没有任何矛盾。 3.正确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联系: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都是生产活动的结果。 (1)两者是人类劳动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创造价值的是抽象劳动,生产财富即生产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而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二者是统一的。 (2)两者的条件是统一的。价值的创造以财富的生产为前提。价值要以使用价值即财富为物质承担者,在商品经济中,价值与使用价值是统一的,生产价值必须首先生产使用价值,因而生产使用价值的条件也是生产价值的条件。没有物质条件,生产不出使用价值,也生产不出价值。因此,一切生产要素,也是生产价值的必备要素。 区别: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又不能完全等同。 (1) 价值创造是一个历史范畴,财富生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2) 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因素(源泉)是不同的。 (3) 价值的创造与财富的生产,两者并不是始终同比例增长。 4.关于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启示。 (1)关于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原理告诉我们,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在社会主义生产中,既要肯定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人类劳动,又要看到创造价值与创造财富是有区别的,财富的生产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在社会主义生产中,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2)关于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原理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和价值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既然社会财富和价值是多方面因素参与的结果,那么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在社会财富和价值分配中,也应该参加社会主义的分配,得到相应的回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5.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1)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2)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这就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各类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6.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依据。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我们要建立生产要素市场,使生产要素成为商品,就必须使生产经营中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相应的收入。 (2)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随着混合所有制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将越来越重要。 (3)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也应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以激发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精神,还应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 (5)要形成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让各种劳动、知识、技术和资本竞相汇聚,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7.要分清价值的源泉和价值的分配这样两个不同的问题。 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者的劳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经济根据还在于它们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这是必须予以肯定的。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但是,它参与了价值的创造,因此,在市场经济中应参与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属于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如何分配的问题。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法性,最主要的依据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使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二)复习备考指南 本内容从分析题和选择题两个角度复习。 四、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一)背诵要点 1.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它有两种表示方法: 一是以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二是以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2.劳动生产率总是与具体劳动相联系,而与抽象劳动无关。具体劳动生产的使用价值量的多少与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具体劳动生产率只会影响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而不会影响同一时间内抽象劳动凝结的价值总量。 3.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4.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多,则包含在单位商品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5.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这也是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规律。 6.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讲的影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影响商品价值量的劳动生产率,指的是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7.如果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只是个别企业生产率发生变化,那么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8.但是,就同一个部门内部的各个生产者而言,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生产者,它的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的劳动就可以在同样的时间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反之,劳动生产率低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生产者,创造的价值就少,获得的收益也少。所以,在商品生产的社会里,商品生产者都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 (二)复习备考指南 本内容主要从选择题和辨析题的角度上把握。 五、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背诵要点 1.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是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长期历史过程中逐渐地、自发地产生的,它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产生在理论上表现为价值形式不断发展的产物。 3.货币的产生,使商品内部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转化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它既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又造成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4.货币共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从历年考试出题的情况看,应重点把握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这三种职能。 (二)复习备考指南 本内容主要从选择题的角度上把握。 六、价值规律 (一)背诵要点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由于商品的价值是由货币来表现和衡量的,而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价格,所以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一致。 3.价值规律的作用,是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市场机制是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统称。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基础性机制。 4.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价值规律阐明了商品的价值量如何决定和如何实现的基本要求,凡是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就有价值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在制约商品经济的诸经济规律中,价值规律支配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全过程,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 (3)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的分配,具有灵敏、有效的特点,在市场经济中始终处于基础地位。 (二)复习备考指南 本内容主要从选择题的角度上把握。 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正确处理收入分配的各种关系 (一)背诵要点 1.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1)提倡奉献精神与落实分配与政策的关系。 (2)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 (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的注重公平的关系。 2.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正确处理收入分配的各种关系。 (1)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个人收入分配结构。 (2)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3)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4)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5)要不断增加居民的收入,特别是增加低收入者和农民的收入。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制度、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证社会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要。 (二)复习备考指南 本内容主要从选择题的角度上复习,也可结合上述第三题综合复习,作为分析题的一个出题点把握。 八、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一)背诵要点 1. 联系。 (1)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范畴,因为它也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 (2)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前提,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2.区别。 (1)超额剩余价值又不同于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资产阶级都能获得的。 (2)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而一旦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整个资产阶级将长期稳定地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3)超额剩余价值不需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以降低劳动力价值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因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这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即必须降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为此,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以及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因此,相对剩余价值是以科技进步和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4.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从个别资本家开始的。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为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为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竞相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使生活资料价值降低,从而劳动力价值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有资本家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二)复习备考指南 主要从选择题和辨析题上把握。 九、产业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一)背诵要点 1.产业资本依据其在资本循环中的职能的不同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货币资本执行着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的职能;生产资本执行着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商品资本执行着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 2.在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中,只有在生产资本内部才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以及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3. 分的依据不同。 A.马克思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的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依据产业资本在资本循环中的职能的不同划分的。 4.划分的意义不同。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意义。 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理论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表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它进一步说明只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②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③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率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的意义。 在于揭示它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并进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于预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划分的意义。 从资本的一次运动过程中所行使的职能着眼,它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价值增殖是怎样在产业资本循环运动中发生和实现的。 5.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①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②周转速度不同。 ③价值回收方式不同。 ④实物更新方式不同。 6.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关系。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资本运动的形式。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A. 联系。 ①二者都是资本运动形式,资本循环是资本周转的起点和基础,资本周转是资本循环的延伸和发展。 ②资本循环一次的时间和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是相同的,都是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起到这个资本带着剩余价值以同样形式回到资本家手中的时间止,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B. 区别。 ①它们的概念不同,资本循环是从出发点回到出发点的一次过程;资本周转则是资本循环的反复进行,连续不断地从出发点回归出发点。 ②它们的考察角度、说明的问题不同。考察资本循环是从资本的一次运动过程中经过哪些阶段、采取什么形式、及其所行使的职能着眼的,它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价值增殖是怎样在产业资本循环运动中发生和实现的;考察资本周转则是把资本的运动当作一个周转的过程,从资本运动的时间和速度,及它对剩余价值的影响的角度分析的,它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7.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A.从资本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看,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一方面会影响所需要投入的预付货币资本量,另一方面会影响一定量资本在一年中生产的剩余价值量。 B.加快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量。 ①对于固定资本来说,由于资本周转加快,一方面可以避免或减少无形磨损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固定资本更新,提高固定资本利用率。 ②对于流动资本来说,资本周转加快,维持同样生产经营规模所需要的流动资本可减少,或者预付同样数量流动资本可以满足更大生产经营规模的需要,从而提高资本的增殖能力。 C.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二)复习备考指南 主要从选择题上把握。 十、利息和利息率 (一) 背诵要点 1.利息 ①定义: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②来源:利息归根到底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一部分。 ③利息量取决于借贷资本的大小和当时通行的利息率的高低。 ④平均利润的分割。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获得的平均利润要分割成利息和企业利润。企业利润为职能资本家所有,利息付给借贷资本的所有者。 ⑤利息的本质。 A.利息是作为出让资本使用权的报酬。 B.借贷资本家是凭借资本的所有权获得利息参与剩余价值瓜分的,但在现象形态上,利息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产物,企业利润表现为职能资本家经营企业的报酬。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C.实质上,利息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2. 利息率。 ①含义。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与借贷资本的比率。 ②界限。利息率的最高限度是平均利润率,最低限度是零。也就是说,利息率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波动。 ③决定因素。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a.平均利润率的高低。b.资本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即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④影响因素。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影响利息率的因素还有:借贷风险的大小,借贷时间的长短,价格变动的预期,国家的货币金融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的走势等。 ⑤利息率有下降趋势。这是因为平均利润率有下降趋势,而借贷资本有供过于求的趋势。 (二)复习备考指南 主要从选择题上把握。 十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背诵要点 1.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剩余价值率。它与利润率呈同方向变化。 (2)资本周转速度。它与利润率呈同方向变化。 (3)不变资本的节省。它与利润率呈同方向变化。 (4)资本有机构成。它与利润率呈反方向变化。 (4) 原料价格的变动。它与利润率呈反方向变化。 2.平均利润的形成。 (1)含义:平均利润是按照平均利润率所取得的利润;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2)形成:平均利润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其过程可以表述为:在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引起各种产品数量的变化,继而引起价格波动,最终使得各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 (3)影响因素:①各部门利润率水平。②利润率不同的各部门的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小。 (4)意义:①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一种趋势,并不意味着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化。②平均利润的形成,使等量资本能够获得等量利润,于是不少部门的资本家所得到的利润量与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量发生了偏离,这种状况能够掩盖资本主义剥削。 3.生产价格。 (1)含义。生产价格是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的总和。 (2)形成。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之后,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也就是说,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与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是同一的。 (3)价值与生产价格。 ①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但转化后和价值存在着差别。第一,生产价格直接同资本相联系,看不到同工人活劳动的联系。而价值是工人的活劳动耗费的凝结,两者关系直接。 第二,在数量关系上,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因为平均利润率形成后,不同部门得到的平均利润不一定恰好等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 4.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生产价格,并不排斥各部门中少数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二)复习备考指南 主要从选择题和辨析题上把握。 第二部分 二类复习重点 1.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单选题) 2.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多选题) 3.商品的二因素。(选择题) 4.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人口过剩之间的关系。(选择题) 5.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多选题) 6.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内涵。(多选题) 7.劳动力商品。(选择题) 8.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选择题) 9.股份资本和股息。(选择题) 10.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及形式。(选择题) 11.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选择题) 1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和调节的内容、方式。(选择题) 1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表现。(选择题) 14.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单选题) 选自北京领航、北京导航政治教师团队编著的《政治考前预测及最后三套题》,版权所有,请勿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