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高中生的考试(1)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1/06 22:17 新浪教育 | |
经历高三 这里是一位连续带教了十几届毕业班的老教师的经验: 1、 激发潜能——奋力跳起来,摘下“金苹果” 最后的胜利总是属于敢于拼搏的人的。已经临近高考了,害怕、退却是没有出路的,倒不如奋力一搏 “人生能有几回搏”,是我带班的一句座右铭。高三的一切工作都围绕这句名言展开。高考是摘“金苹果”,说它是金的,就因为它挂在树梢上,很高,不跳起来是摘不下的。成绩稍差的同学往往有自卑心理,“我能行吗?”老是怀疑自己。在过去招生录取比例低的年份,学生的这种自卑心理非常严重。我做工作时,首先承认高考是难的,不难就不叫做高考了。接着指出,人就是为了克服困难,解决矛盾才活着。迎战困难,奋力拼搏,方显出英雄本色。再说回来,高考的困难对所有的考生都是同等的,我难,人家也难,人家都不怕,咱怕个啥!?最后的胜利总是属于敢于拼搏的人的。已经临近高考了,害怕、退却是没有出路的,倒不如奋力一搏,从困难中杀出条“血路”来。这样一鼓动,自卑的同学有些心动了。但心动不如行动。我分门别类地做思想工作。在班级中强化管理,要求团员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45分钟课堂听课质量,充分利用自习时间,提高效率,给其他同学做出榜样。自己也放弃休息时间,经常做家访,把思想工作做到特别害怕困难的同学家里去,动员家长密切配合,鼓励子女奋发努力,克服困难。家访中,我当着学生和家长的面,逐科分析发展趋势和经过努力后有可能达成的目标,并提出在学习中应注意克服的阻力和学习方法上应改进的地方,让学生和家长都明白该怎样拼,往哪儿拼。填报志愿时,根据往年各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与学生已报的第一志愿进行对照,实事求是地预计该生可能还有几分的距离,分析那些学科还有长分的可能,经过努力,去争取这几分,确保第一志愿的录取。这样,把底都交给学生和家长了。心里明白了,拼搏有了明确的目标了,自卑和疑虑也就大为减少了。 十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样抓很吃力,但往往奏效。我自己戏言说是:“用吊车将学生吊进大学”。有几位成绩极差的同学,待到考进大学后,对人说:“论成绩我原本不该进大学的,后来经老师‘这里捞几分,那里加几分’,稀里糊涂地就给塞进大学了。”有的同学则干脆开玩笑说:“多亏老师的‘分数第一’,我才上了大学。”我自己认为:真想念大学的学生,关键时刻是肯拼搏的,会努力的。问题在于我们当老师、当家长的,肯不肯去激励他,去激发他拼搏的内驱力。只要激励的目标适当,方法对症,跳起来是完全可以摘得下金苹果的。 2、 领先一步——及时抓复习,占领“制高点” 抢先一步抓复习,在自行复习中补差缺,在系统整理中求提高 相当多的考生,高三新课上完了,面对总复习,很是紧张,天天围着老师转,“怎么办啊?来不及复习啦!”,象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但每年也总有那么几个成绩好的学生,他们一点也不争。问他们为什么?说是:“我早就开始自行复习整理了。”原来,这部分同学早已抢先一步,每天在完成新功课的过程中,自觉地挤出一点时间,将几门高考的科目基础知识进行复习整理,严格按照高考考纲要求,根据教材、课堂笔记和平时的练习、考卷进行系统的复习、梳理。在复习整理中,强化识记,加深理解,学会应变。凡能理解和应用的知识点,绝不再重复花时间;凡是发现自己一知半解的,就继续看书或请教老师,直至弄懂弄通为止;凡一无所知的,则重新学习,自行补缺补差。这样的同学经过自己动脑筋,有针对性地系统总复习,复习整理到哪里,问题解决到哪里,知识“清”到哪里。等老师进行总复习时,他们的注意力便可以放到重点或自己尚未掌握的地方,争得了总复习的主动权,真正实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提高了总复习课的质量。同时,也使自己对高考充满了信心。总结这部分同学的总复习经验,叫做“抢先一步抓复习,在自行复习中补差缺,在系统整理中求提高”。要求学生在复习整理中注意做到“熟菜、半生不熟的菜和生菜三分开”,千万不能把这三种“菜”搅在一起。每年一开春,我总要召开一次“总复习动员”的主题班会,让个别已经开始自行复习整理的同学介绍做法和收获,动员大伙在新课尚未结束之时,竭力挤出时间,抢先一步进行复习整理,把双基抓扎实,去占领复习迎考的制高点。 3. 特时“特办”——平时要纠偏,临战许偏科 引导学生把宝贵的复习时间更多的投入到自己有把握的学科上,力争这些学科获得高分。没有把握的学科降低要求,减少复习难度,退一步抓双基,确保基础分数,使强项更强,弱项不太弱 培养人才,需要全面发展,文理平衡,将来才能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在理论上,这些道理无疑是对的。但是,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各学科发展的不平稳,也是常有的事。“十个指头都不一样齐”。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情况,一到高三就显得普遍不平衡,真正能平稳发展的,极少。怎样面对这种现实?我的做法是:平时强调全面发展,不允许偏科。一旦发现哪位同学对某科学习不努力,不感兴趣,就及时谈话,要求纠编。实在做不通工作,我马上采取措施——任命他担任这一学科的课代表,强制他在这一学科多花时间。这叫“投其所恶”、“针锋相对”。因为课代表与该科任课教师接触最多,你不学也不可能,只好努力跟上去。难怪有学生说我“出怪招”。实践证明,这个“怪招”还是灵的,利于纠偏。可是到了高三,临近高考了,时间不允许我再这样纠偏了。因为同学对某科学习的兴趣在短期内是难以培养起来的。为了高考的成功,我又出另一个“怪招”——鼓励和允许学生在学习上适当“偏科”,特别是在最后1~2个月时间里。引导学生把宝贵的复习时间更多的投入到自己有把握的学科上,力争这些学科获得高分。没有把握的学科降低要求,减少复习难度,退一步抓双基,确保基础分数,使强项更强,弱项不太弱。强弱一平均,取得中上的高考水平,或者以高分补低分,至少可以打个平手。自然,放弃哪一学科,是绝对不允许的。真想考大学的学生,是不肯放弃任何一学科的学习的。 十几年来,我所带的班级,往往到最后能有较大的突破,也得益于“平时抓纠编,关键时刻允许偏科”。 4. 自我暗示——从“自认为非”,到“自认为是” 平时自以为非,勤奋学习终能转化为考试时的自以为是,稳操胜券 做学问,需要的是自以为非的精神。所谓“惑而学”,便是这个道理。学问、学问,因为自己不懂,才去学,才去问。如果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都掌握了,谁还去当学生?!因此,平时抓班级,遇到学习不努力,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过高估计自己能力的同学,我的教育是十分严厉的。一句口头禅是:“自以为了不起的人,最终会变成起不了。” 班主任对学生的严加管束,也可能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心。一到考试就慌张,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因此,平时要对学生抓得紧而又紧,不让他们懈怠下来;临近考试了,就应该让他们放松自己。我提出:不考不玩,小考小玩,大考大玩。平时抓紧学习,考前松驰一下,调整自己的心态。一张一弛,才有节奏,才能打胜仗。平时忙备战,战役前要有短暂的休整。打仗是这样,考试也应是这样。以平常之心去面对考试,能考出平时的水平,够本:超常发挥了,多考1分也是赚的。考试时,想到自己平时从未放松过学习,就不信自己考不过人家!自信心来了,答题时心里很笃定,越考越得意,越得意就越自以为是,错误就会大为减少,往往能超常发挥。因此,我常教育学生平时要“自认为非”,考试时要“自为是”。平时自以为非,勤奋学习终能转化为考试时的自以为是,稳操胜券。如果平时自以为是,学习不努力,那么考试时只能题题是非,成绩一塌糊涂。这叫做“学习的辩证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