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库--关于家长与学生间的沟通(4)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1/07 17:14 新浪教育 | |
如何帮孩子走出自卑的阴影? 问题的来由: 学生的话:“没什么好说的,我这个样子,能吗?行吗?” 专家的话:“身体某些方面的缺陷、学业成绩的不佳、交往过程中的挫折、家庭环境的影响,等等,都可能引发孩子的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及倾向,是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 家长的话:“我这孩子,不知怎么了,没有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总说自己不会有出息,真让我们失望。” 问题的解答: *纠正错误的自我认识 *对孩子的要求要恰当 *多给予鼓励和帮助 在一次社区家庭教育咨询活动中,一位家长忧心仲仲地诉说孩子学习成绩每况愈下的烦恼:孩子初中时学习成绩还可以,到了高中成绩却明显退步。第一次期中考试出现了二门红灯,遭到老师和家长的训斥,整天闷闷不乐。以后的几次测验,考试成绩一再退步,从此学习情绪萎靡不振,悲观失望。总认为自己笨,无论如何努力,也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因此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课堂里,低着头,不敢正视老师,更怕回答问题;下课后,不想和同学交谈,觉得“自惭形秽”,低人一等。更不可思议的是,本来具有较好的表演天赋,也变得不愿上台演出,怕出洋相。平时,孩子总叹自己不是读书的料,没出息。误认为老师嫌弃他,父母不喜欢他,回到家即躲进自己的小屋,沉默寡言,性格也变得孤僻起来。 毫无疑问,这位孩子没有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上的失败,由于自卑心理的作怪变得自暴自弃。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自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及倾向,是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 为什么许多孩子生活中碰到一些挫折,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呢? 自卑心理常常起源于这样几种原因:一是孩子在某方面有一定的缺陷,如个子矮小,长相难看,口吃严重或身体残疾;二是孩子因为学业不佳成绩差、身材弱小体质差而反应迟钝,思维欠灵活等;三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过交往上的挫折,对自己的交往能力失去信心;四是生活经历给孩子留下心灵的创伤,如家境贫寒或父母离异而使心理压抑。 此外,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往往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有关。家长总希望孩子在各方面都出类拔萃:学习上,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竞赛中,一定要获得名次。在望子成龙的心情支配下,家长往往对子女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但孩子的发展和进步与家长的期望和要求相差甚远。殊不知,正是家长的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让孩子一再受挫,使孩子产生失败者的心态。另一方面,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往往也与家长的教育方法失当有关。有的家长对待学习困难的孩子不是耐心地指点帮助,而是简单地一锤定音:“你怎么这么笨!”也有的家长作风粗暴,采取棍棒教育,常使孩子自尊心遭到创伤而产生自卑。 自卑心理若任其发展,便会成为人的性格的一部分,严重的影响孩子能力的发展。对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将造成极大的危害。 对于自卑的孩子,以下一些方法将有助于他们走出自卑阴影: 第一、帮助孩子纠正错误的认识。要使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认识,懂得自卑感非一日所成,但通过种种努力,还是可以摆脱的。应该看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会成功也会失败,不要总想到自己的不足,夸大自己的弱点;还应该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不要总拿自己的短处去与别人的长处比,要善于发扬自己的长处,勇敢地与人交往。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卑感,关键在于能否将自卑的情绪转化为动力,成为通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比如,有人因没考上理想的大学或被大企业拒之门外而感到自卑,但如果能把这种自卑巧妙地转变为动力,努力创业,结果获得了成功;有些回沪知青的孩子,由于所受教育的差异造成一时的学习困难,因此造成心理的自卑,于是“笨鸟先飞”,以勤补拙,最后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有自卑感总比没有的好。如今我们看到的许多成就卓著的人,大半都是夹带着自卑感一路奋斗过来的。因此,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有容易引起自卑的地方,但不是每个人都体验着自卑,真正的自卑是自我评价过低。可见,克服自卑的关键就在于把自己过低的自我评价调整到恰当的位置。 第二、对孩子的要求要恰当。帮助孩子走出自卑的阴影,家长的要求要恰当,不能苛求,要符合孩子的实际能力和现有水平。成绩不佳,是致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的一大因素,家长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冷淡或责备那些成绩差的孩子,使他们感到抬不起头来。事实上,冷淡与责备是于事无补的。家长的责任就是帮助他们找出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制订改进措施。家长可提出,先争取1-2门功课及格,如果达到要求,及时鼓励。然后再提出争取能使其他几门功课也及格,一步一步来。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反复,会有倒退,家长应沉着,有耐心。既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又要鼓励孩子赶上去。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因此,家长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和评价调整到正确的水平,根据孩子原有的基础和水平及其发展变化,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孩子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帮助孩子逐步恢复和发展自信。 第三、多给予孩子鼓励和帮助。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自我发展观认为,学龄期应是一个人学会勤奋而避免自卑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一个人的学习等活动取得成就,得到同伴与成人的肯定,其进取心和勤奋感就会得到健康发展;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活动得不到积极的支持、帮助、肯定和赞扬,反而受到种种否定和压抑,就会产生受挫折感和自卑感。因此,一般来说,如果家长经常说自己的孩子“聪明”、“能干”,他就会认为自己很不错,每件事做起来都很有信心。如果家长经常说自己的孩子是“笨蛋”、“傻瓜”,他就会认为自己“很差”、“不行”,做起事来信心不足。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应引导他冷静分析,鼓励他去勇敢尝试。不要包办代替,也不要训斥或讽刺、挖苦。这样会导致孩子低估自己能力,变得胆小,自卑或依赖他人,最终将一事无成。如果孩子试图解决一个问题请求帮助,应以建议的形式提出看法,“如果……你认为将会发生什么?”“你考虑过……吗?”“我认为这对……会很有帮助。”当孩子有失误时,应及时提醒他,耐心予以指导。如果孩子已经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差错,父母就没有必要再去指责、训斥。许多家长往往以为帮助孩子进步的方法就是追究他们的缺点,实际上,这只能引起相反的效果,使孩子丧失信心。 要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很重要的方面是家长自己要克服“恨铁不成钢”的自卑心理,不能常为自己孩子的“不争气”,“没出息”感到失望,更不能据此丧失对孩子抱有的信心。一位学者曾经呼吁,“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都应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 自卑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克服它,也应有个过程。家长应有耐心、信心和恒心,坚持不懈地努力,定能帮助孩子走出自卑的阴影。 (李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