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成功宝典--从小学到大学》 > 正文

经验库--学生的典范(1)

http://www.sina.com.cn 2004/01/10 13:37  新浪教育

  成效卓著的战略学习法

  上海瑞金医院青少年心理门诊的金武官副教授总结出一套战略学习法,虽然这一套学习方法带有很多个人特色,但我们认为这一学习方法有很好的参考借鉴价值,有很多值得学生参考借鉴之处,因此,将其推荐给各位家长。以下是金武官副教授关于战略学习法的论述:

  战略学习法源于我十多年前一次考研究生的经历。那一年,因为忙于其他事,没有打算报考研究生,等空下来,谋划下一步打算时,偶然听到一年一度的招考研究生工作正在扫尾,不禁怦然心动:何不去试试。但一算时间,离正式考试只有一个月左右时间了,而要准备的内容又实在庞大:有的课没教过,有的课是多年前在大学时上的,内容现己有大幅度的修改,没有一门课程可以轻车熟路。在职考研究生一般至少要几个月以上的时间准备,我只有一个月。能考取吗?简直想也不敢想。但最后的考试结果却大出自己意料:在30多名在职考生中,只有4名过录取线,我是其中的一个,使很多考生摔了跟斗的生物化学,我竟然还考了全校第三名!

  这次难忘的经历是一所大学校,使我学到并深刻领悟了有关学习的规律和理论,其意义远远超过考试结果本身。要备考的课程量极大,而准备时间又很短,故用传统的上课-作业-复习的学习方法不可能了,原先的看书-记住-忘记-再看书的这种低效循环往复的方法也不适用了。现实逼得我思考:为了实现考取研究生这一目标,怎样对时间、所考科目进行统筹安排,制订一个总体复习计划,怎样找到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能够过目就记住,记住就不忘。就这样,一个目标-计划-方法的学习系统工程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正是依靠这个系统工程,我才达到了原先不敢期望的目标。

  有一天,当回顾这一经历时,我突然领悟到,考试不是象打仗一样吗,交战双方为了战胜对方,先要确定战略目标,然后根椐战略目标制定战略计划,在战略计划的指导下再确定战术计划及具体的打法。如果交战的一方,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计划,也没有谋划好打的方法,就盲目地投入战争,那就必败无疑。考试也是一样,如果没有明确坚定的目标,没有对复习时间及内容的统筹安排计划,没有一套符合学习规律的方法,就急匆匆地投入复习,跃入题海,尽管花的时间不可谓不长,做的题目不可谓不多,家教请得不可谓不频,那效果也可能是事倍功半。

  多年来,我一直想给那个使自己得益非浅的学习系统工程起个确切的名字。“战略学习法”!一天忽然在脑海里闪出了这个响亮的字眼。多么确切的名称!学生面对的考试,就象军人面对的敌方一样,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战略策划者,对怎样打好考试这一仗先运筹帷幄,从全局、整体上制订一个计划,然后付诸实施。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不对自己的学习考试作战略策划的学生也不是一个明智的学生。

  战略学习法包括:战略目标,战略计划,战略方法。

  1、战略目标是牵引学习列车的火车头

  那一年,我报考研究生后,却没有立即开始复习。我离开专业从事别的工作已有几年了,在以前丝毫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决定报考专业研究生,好象是对自己开了一个国际玩笑。光准备一门外语化上一个月时间也不嫌多,不要说还有那么多生疏的课程要准备。我想放弃了,或把这次考试作为投石问路吧,先搭搭脉,待明年充分准备后再去报考。但另一个不放弃的声音也在脑海里盘旋:考研究生对我意味着什么?如考取的话,就意味着三年的研究时间及高一层的学位,备考的课程及以后攻读的学位课程又是完善自己知识结构的好机会,所有这一切,为实现我一直追求的人生目标——有所创造,贡献社会准备了条件。经过这一番思考,我明白了这次考研究生对实现今后人生一系列战略目标的意义。一个坚定的决心油然而生,力争考取研究生!就这样,一个近、中、远的战略目标群在我的脑海里清晰地建立起来了。在以后复习迎考的日日夜夜,正是这些目标,促使自己把人的潜力发挥到近乎极限,它们象充足马力的火车头,牵引着学习列车直驶胜利的彼岸。

  远期目标应该高尚、远大。很多事实证明,学生是否有高尚、远大的人生目标,与其学习潜力的发掘程度、考试成绩好坏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一个中学高三学生的统计资料显示,差生与优秀生的区别在于:差生的目标仅在考取大学,将来有个好工作,而优秀生除了这个目标外,还有完善自己,贡献社会这样更高尚、更远大的目标。周恩来在天津上学时,其他同学只是为了光耀祖宗、个人利益而学,而他是为了中华崛起而学,结果在国文、数学、习字三门成绩中,他是唯一都名列前茅的学生。

  近期目标必须坚定明确。我那次考研究生如果是抱着试试看的目的,那么就决不会有后来的结果。经过反复思考,我搞清了这次考研究生对实现自己将来中、远期目标的意义,从而将原来“试试看”的动摇不定的目标转换为“力争考取”这样坚定明确的目标,下定了志在必得的决心,才得到了理想的结果。

  2、战略计划是实现既定目标的重要保证

  建立了学习的战略目标,下定了志在必得的决心,一个严峻的现实立即摆在我面前:怎样在一个月时间里复习掌握没有考试大纲、没有重点范围的一本本厚厚的应试教材内容。这是我有生以来所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最大的一场恶仗。我意识到如果不首先从战略上规划好复习迎考的作战部署,就急匆匆地投入复习,必然会出现顾此失彼、手忙脚乱,原先确定的目标就要落空。于是,我静下心来,列出了所有与复习迎考有关的因素,认真分析了其间的种种矛盾,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个纵览全局、全过程的战略复习计划。在那段时间里,极度紧张的复习使我忘了白天黑夜,但正是有了这样一个清晰明确的战略计划,才保证我一步步沿着正确的方向到达既定的目标。

  按照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准备时间极短、内容极多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不能按往常一样的学习节奏、作息习惯来复习,必须打破原来的习惯,最大限度地挖掘体力、脑力的潜能。我把日常生活用的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睡觉的时间推迟到深夜二点。时间紧,内容多这一特点又决定了在一门教材上不能花太多的时间,以后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反复它,根据这种情况,我在计划中贯彻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在一定时间内只按排一门课程的复习,复习一门是一门。当一门课程按规定的时间复习完毕,就要求能够做试卷,这里决不留退路。

  根椐人的生理规律制定计划。内容多、时间紧这一现实要求我尽可能地延长每天的复习时间,但天天进行超长时间的复习,会引起头昏脑胀,学习效率下降。这是一对尖锐的矛盾。为了解决这对矛盾,我在晚间的两块复习时间之间安排一次小憩,在睡前进行跑步、冷水浴锻炼。由于计划顾及了人的生理规律,奇迹出现了:在一个月中,我天天深夜二点睡,但第二天照样精神饱满。脑子也从来没有这样好使,令人头痛的、以前看好多遍还记不住的生化结构式,现在一、两遍就记住了。

  《礼记·中庸》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做事有计划则成功,没有计划则失败。越是复杂的活动,越是要有周密的计划。复习迎考是一种比上课、作业更复杂、更高级的活动。复习活动大多是学生单独进行的,在一定时间里要同时完成几门课的复习,它更需要学生的主动性和计划性。有些学生不重视复习计划,面临考试,常常是一拖二急。离考试还有一段时间时,认为早了,电视照看,游戏机照打。临近考试了,才急匆匆钻进书堆,跃入题海。结果是:越急越乱,越乱越躁,后果自然是可以想象的。

  3、战略方法是到达预定彼岸的桥梁

  要过河,先要解决桥。毛主席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不解决桥和船,就过不了河。考试也是一样,要想达到预定的目标,一定要研究复习方法,尤其是对内容多,时间紧的考试,更要研究复习方法。复习方法就是到达预定彼岸的桥梁。我那次考试,如不是先研究探索了一套突破常规的复习方法,要通过考试是难以想象的。有些学生从不重视学习方法的探索,而是一头扎入上课-遗忘-补课-做题的低效循环中,尽管他们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补课做习题上了,不可谓不辛苦,不可谓不努力,但由于这些学习活动既不是在总体规划指导下,也不是按照学习规律进行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而常常是低效率的。

  要从战略上研究方法。学习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时间的统筹安排,如何有效的摄取文字信息,如何将瞬间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并最终形成长期记忆。这一切都要求从战略上、整体上研究方法,能使方法符合人的生物钟规律,人的记忆规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复习三战略-二隔、二集、五必

  确定了目标,也制定了计划,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复习了。但我的时间如此之短,而内容又如此之多,按常规方法肯定来不及了,只有另辟捷径,才有成功的希望。如此的现实向我提出了这样的严峻问题:怎样使规划好的时间最大限度地避免干扰?又怎样使这些不受干扰的时间得到最佳利用?有什么方法能够对复习内容看一遍就记住,记住就尽可能保持?于是,我一边埋头复习,一边抬头思法。经过反复探索、实践,我终于找到了一组方法,这就是复习三战略:二隔离、二集中、五必。之所以冠以战略二字,是因为它们不是复习某一门课程的具体方法,而是作为一组战略原则支配着每门课的复习,统揽复习的全过程。

  (1)二隔离-清静时间的容器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每时每刻都会受到外界的干扰。人的大脑有一百多亿个神经细胞,清醒时,在一瞬间,有数百万条通路在同时传递信息,它会产生无数个杂念。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内外干扰,集中注意力,我采取的是二隔离:隔离外界干扰,隔离脑内杂念。

  隔离外界干扰。那次考研究生,开始几天,我是在家里复习的。白天尚能集中思想,但到了晚上,孩子的哭声,锅瓢碗声,声声入耳,不仅新的内容看不进,连白天记的内容也在脑子里变得模糊了,我意识到,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一切努力就要付诸东流了。于是,我当机立断,从家里搬到了在外借的一间小屋里。从此以后,除了春节初二白天回家一次外,其余所有的时间都是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屋中渡过的。我将午饭改在下午二点,这样食堂里一个熟人也碰不到,避免因与人讲话而影响刚才复习记忆在脑子里的内容。吃完午饭,我便打上开水,将晚饭及次日的早饭也一起买好,那二餐用开水一冲就可以打发过去。这样,我一天只要出一次屋,最大限度地与外界的干扰隔离开来。

  隔离脑内杂念。我在复习过程中,尽管内容多、时间紧,但脑子里也常常会跑出各种各样的杂念,影响注意力的集中。有时会产生与复习内容无关的遐想,有时又有各种诱惑,有想放下枯躁无味的复习内容,看看有趣的报刊杂志、听听广播的诱惑,有想家,特别是春节大年卅回家的诱惑。其中对自己干扰最大的是焦虑的情绪,时间一天天过去,自己还有那么多内容没有掌握,不免焦急起来。花了“九牛二虎”的力气,万一考不取怎么办?不免担心起来。我隔离这些杂念、诱惑、焦虑,用了三样武器:目标、意志、洒脱。用目标战胜杂念,经常想一想这次考研对实现今后一系列战略目标的意义,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的决心油然而生。用意志战胜诱惑。一位名人说,智慧就是忽视的艺术。我用意志来忽视那些与复习内容无关的事,战胜诱惑。于是,各种诱惑在我意志筑成的铜墙铁壁面前,始终未能前进一步。用洒脱战胜焦虑:我用这样一个观念化解了上述焦虑,主观上力争考取,其结果由老天去决定!

  隔离为了集中,集中产生高效,高效走向成功。这是任何一位学习成功者的必由之路。

  (2)二集中-时间的乘法

  计划为我规划好了尽可能长的复习时间,二隔离又进一步保证了这些时间不受干扰,下一步的问题是:我怎样使这些时间得到科学、高效、最佳的利用。这对每一分钟都十分宝贵,恨不得一天有25小时的我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经过反复思考,我对这些时间的利用战略是:二集中。即集中时间,集中内容。

  集中时间。我一天集中15个小时,再把它分成三个单位,每个单位集中5个小时。这三个5小时是这样安排的:9点~14点,14点30分~19点30分,21点~次日凌晨2点。我给自己下了一个死命令:一个单位5小时没到,脑子不许离开规定的复习内容去想别的事、做别的事。

  集中内容。在一个单位时间、一天、一段时间内,只按排一门课程的复习。集中复习的这门课程的一节、一章没有达到完全复述出来的程度,决不进行下一节、下一章。一门课程没有达到合上书本,能从头到尾复述出来的程度,也决不进行下一门课程的复习。

  二集中产生高效。一门令考生生畏的生物化学,我是八年前学的,考时教材己大部分更新了,新教材没上过课,但我却比上了一学期课的考生成绩还要好:全校第三名。奥秘在于,我集中了一周时间,专攻一门生化。我前二小时复习第一节,后二小时紧接着第二节,在复习第二节时又把前一节内容巩固了。上课的考生,在开学时,上第一节生化,然后隔了好几天再上第二节,这时由于遗忘规律的作用及其他课程内容的干扰,第一节的内容己忘了不少。我是时间短而集中,他们是长而分散,究竟是二集中好,还是二分散好,事实己作了回答。

  集中时间,时间的利用是乘法效应,分散时间,效果则大打折扣。有的时间管理专家甚至说,分散时间等于没有时间。这是一条学习的铁律。据科学家研究发现,人在学习时,将书上的内容通过阅读记在了脑子里,这时大脑的某些蛋白质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在一些神经细胞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而这种变化和联系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建立,还要花一定的时间才能巩固。集中时间正是学习记忆在大脑内产生物质变化的必备条件。学习的单位时间太短或时间分散使用,大脑内刚要建立的联系又被别的干扰冲断了,刚才花的时间等于白费,尽管他们在时间总量上要多于集中使用时间者,但效果却是很低的。

  考生在复习迎考阶段,大多还要继续上课,不能集中一段时间只复习一门课,这样,二集中又如何体现呢?最佳的选择是:一边上课,一边及时将上课的内容保持在脑子里。在不上课的时间,按照二集中的原则,一段时间只安排一门课程的复习。一门完了,再进行另一门。当上课时保持在脑子里的内容正好是属于当前复习的课程时,立即将其提取出来与所属课程联在一起复习。

  (3)五必-高效学习的锐利武器

  二隔离,二集中为我提供了大块不受主客观干扰的清静时间,那么,用什么方法在这些清静的时间里进行复习呢?用看书-记住-忘记-再看书这种低效率循环的老方法吗?时间不允许。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要掌握极庞大内容的严酷事实,要求我复习一遍就要理解,就要记住,记住就要保持,这一切都要求我在方法上务必有所突破,于是,五必应运而生。五必寸步不离学习记忆规律,它至始至终贯穿了一个战略思想:力戒快而不实,而要踏踏实实,步步为营,循序渐进。

  五必之一-看书必动笔。当我坐在桌前,打开书本开始复习时,手中必有一支笔,笔下必有一叠纸。我一边看,一边思考,一边就把经过思考后概括的重点、要点,用笔提炼在纸上。看一句提炼一句,看一页提炼一页。就这样,书看了一遍,我也等于把书写了一遍。当然这个写不是平时的那种写,象记上课笔记那样的抄录,而是一字一句经过自己的脑子过滤过、思考过,完全理解后,再用自己的语言写下的。有的教材以前从来没有看过,也从来没有上过课,对我来说完全是陌生的,但这样写一遍后,就好象自己给自己上了一遍课。有的原理深奥难懂,笔就象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层层剥皮,一览无余。就这样,我复习了一个月,也用笔写了一个月,不仅看第一遍时写,以后反复时,也必用笔反复。

  动笔要跟上阅读、思维的速度,所以字要写得快,字迹就不一定要求很工整。纸最好是大一点的草稿纸,以便容纳更多的内容。以后反复起来也方便。

  明朝朱熹主张,读书要三到:口到、眼到、心到。我认为还要加上一到,即笔到。毛主席和其他学者也都主张,不动笔墨不看书。动笔可以提高思维的质量,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阅读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在纸上留下了清晰的思维轨迹,便于以后查找、反复。

  有的学生可能认为,如此动笔太费事了。他们图快,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但到头来还要返工,结果是欲速反慢。动笔虽然会使复习速度减慢,但极为踏实,进行一门是一门,结果是似慢实快。

  要不要动笔,还跟你的复习目标、动机有关。如果复习仅仅是为了过考试关,考后这些内容也不准备保持,当然会嫌动笔麻烦。如果你的目标不仅是为通过考试,而且还将复习的内容作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长期储存,那么,动笔就是一举两得的事了。

  五必之二-动笔必编网。通过动笔提炼出书上的要点、重点不是孤零零地出现在纸上,而是用线条互相联系在一起的,竖线条多表示因果关系,上者为因,下者为果,下者又可能是再下面内容的因。横线多表示各部分内容的并列关系。这样,就把原来书上一行行用文字方式叙述的内容转变成精炼的图示方式。这种图示的方式看上去,就象一张编好的网。书看好一段,我就用笔编好了一片小网,看了一节,这一片片小网就连成了中网,看了一章,中网又进一步形成了大网,一门课程完成后,一张更大的网编成了。这就是动笔必编网。

  当考生拿到试卷,这试卷上的考题就好象是海里游来的鱼,做题就是捕鱼。考前的复习就是准备捕鱼的工具。人捕鱼,通常用的是鱼钩或网。用鱼钩,只能钩住一条,其他鱼都从鱼钩边跑掉了,而用网则可网住一群。有些学生喜欢猜题、猜重点,然后,根据猜的范围来复习。他们是带着鱼钩去考试,很多题目就会从鱼钩旁跑掉,这是一种危险的、投机的方法。有的学生也做了大量的题目,背了一些原理公式,但没有融会贯通,他们是带着零碎的片网、破网上考场,有些题目就会从两片网之间或破漏处跑掉。我通过动笔,将整门课程编成了一张完整、系统的网去考试,焉有漏网之鱼?当我拿到生化考试试卷时,心里直乐:所有的题目都在我的网里!

  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大脑里建立起知识结构。有的学者主张学习要形成系统。有的则提出对学习的内容要在大脑里进行编码储存。这些学者提出的知识结构、系统、编码跟我讲的编网实际上是一个意思,都主张对学习的内容按其内在的逻辑进行整理,形成一个知识的框架,这样就便于保持,便于使用,便于新知识的迁移。例如,大脑里事先有了生物的知识结构,那么对多利羊的报道就很容易理解。

  五必之三-编网必记述。通过动笔,我从书本繁复的内容中提炼出筋骨,并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编成了一张系统的网。但这张网还只是纸上的网,它只是复习的一个中间阶段。下一步,也是更重要的一步是把这张纸上的网移植到脑子里。我移植的方法是记述。记述就是记住和复述。

  记住。当书上一行行字体在我眼前闪现,纸上一张张网在笔下编成时,我意识到这些内容都有可能在以后的试卷中出现,我能不能答得出,就看到时在脑中能否完整、精确地呈现这些曾经复习过的内容。复习的最终目的是记住它们,而且要精确地记住。既然早晚都要记,那么晚记不如早记,模糊地记不如精确地记。所以,无论是看书动笔还是编网时,我至始至终有一个强烈的意识:记住它们。我复习时,是眼、脑、手并用。当我的眼睛扫过一个句子,我大脑里所有与记忆有关的细胞都活动起来了,一边理解,一边就力求记住,同时,手用笔就在纸上将这一句子浓缩成一个短句或一个词,然后略停片刻,再记一记。当我还没有达到完全理解、精确记住的程度时,决不进行下一句。

  复述。按上述方法,通过看-理解-动笔-记这样的顺序,消化掌握了一个句子后,再依次进行下一句,直至一个自然段的结束并编好了一片小网。这时,不再进行下去,立即开始复述。我是这样进行复述的:合上书本,翻过编好网的纸,用笔在另外一张纸上也用编网的方式,快速地复述一遍,然后,与原来那张纸上的网对照一下,如有遗漏或错误,再看一看、记一记,再快速地复述一遍。直到能完全准确无误地复述出来的地步,才进行下一个自然段。

  现在的考试绝大多数是闭卷考,这就决定了一个考生成绩的好坏,不是看他在考前做了多少题、看了多少书,而是取决于他记住了多少。因此,记是复习的核心环节。而大脑是不是记住了,记得是不是准确,要有一种方法检验它,这个最佳的检验方法就是复述。由于我编好了网,再进行复述,因此复述就很便利,也很完整。当完成了动笔-编网-记述这三必时,我己避免了以前老方法的低效率循环,复习一遍,就初步达到了临考状态。

  五必之四-记述必反复。通过记述,我把动笔编在纸上的网移到了脑子里,但因为考试不是马上就进行,复习的这门课程到正式考试可能要隔很长时间,这期间,还要进行别的课程的复习,这样记在大脑里的内容就会逐渐遗忘。那么,怎样防止遗忘呢?第四必就应运而生:记述必反复。

  循环反复。我完成第一自然段的记述后,才进行第二段。在完成第二段的记述后,立即将第一、第二段连在一起反复一遍,完成第三段,把第一、二、三段一起反复。如此循环反复,直至一节的完成。完成第二节后,将第一、二节连在一起反复,直至完成一章。一章一章也依前法进行循环反复,直至最后完成整门课程的复习。这样做的结果是:尽管第一章是一段时间以前复习的,但在复习到最后一章时,它依然清晰地保持在脑子里。

  定时反复。在一门课程复习完后,我以整门课程为单位,在以下时间必定进行反复:在这门课程的最后一章结束后,立即将全部章节联在一起反复一遍。然后,在一小时、当天晚上、第二天、第三天、第七天、第十四天分别反复一遍。最后考前三天,各门课程再进行循环大反复,直至正式考试。

  我反复时,也是用笔进行的。由于是遍好了网再进行反复,用笔写的速度就可以很快。当整门课程复习完后,进行反复时,不一定完全按照书上的章节顺序,而是按其内容的内在联系进行了调整。

  动笔、编网是播种,记述是收获。光动笔编网而不记述,等于是播种而不收获。记述是收获,反复是保持收获的成果,光记述不反复,好比是猴子掰玉米:它辛辛苦苦掰下了玉米挟在腋下,却没有保持住,结果掰一个,丢一个。

  反复要按照人的遗忘规律来进行。德国心理学家指出,人的遗忘是先快后慢,即一开始忘得很快,以后逐渐减慢。我上述几个定时反复的时间正是根椐这个遗忘规律安排的。由于反复严格地按照遗忘规律,使我能用最少的时间,却保持了大量的内容。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经常犯的毛病:记-忘-再记-再忘。生化我是最先复习的,一个月后,我仍然可以只用两个小时,就把一本厚厚的生化书的基本内容、复杂的结构式,从头到尾准确无误地写在几张纸上。

  五必之五-反复必丰富。在我的桌上堆着大量的各门课程的习题、历年的试卷及模拟试卷,但在没有完成动笔-编网-记述-反复这四必以前,我决不动手做一道习题、一张试卷。只有完成了四必,能够将一门课程编好的网,准确无误地快速反复出来的时候,我才集中做这门课程的所有的习题、试卷。经过前四必,我把与题目有关的概念、公式、原理不但搞得透彻明了,而且记得精确无误,所以很多题目很容易就出来了。但总会做错一些题,同时也必然有一些难题会卡住,这时,我决不放过这些错题、难题。对于错题,分析一下错在哪里,错的原因是什么。对于难题,经过思考,难题解出来了,我把这些难题分析一下,看看它有什么特殊性。如果是原来编好的网中没有的,我就把这些常易出错的原因、难题的特殊规律补充、丰富原来的网。这就是反复必丰富。

  不被同一块石头拌倒两次。有位学者说过,被同一块石头拌倒两次的人是愚蠢的人。作为学生,第一次做错了题,第二次又在这道题上出错,他显然不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原因在于,他第一次做错以后,没有及时分析总结出错的原因,因此,同样的错误又会重现。我做完一批习题,与正确答案对照一下,凡是做错的,必定要打上记号,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打了记号的错题上,领悟其出错的原因,再把这些内容补充在与其有关的网上,反复时一起进行反复。

  网与题之间建立闪电反应。考试时要做很多题目,但做题不是目的,考试的目的是要通过做题,看你是否掌握了有关的原理、公式。我在考前,将课程内容编成了网,所谓网,就是把书本中的要点、原理公式的系统化、网络化。带着这样的网去考试,题目自然就能够做出。但如果仅仅编了网,而没有做过习题,特别是没有做过难题,考试时做题的速度就会减慢。一道难题,给你半小时能做出,但只给五分钟,可能就做不出。

  5、上课六字法

  前面讲的是复习的战略,但复习是在上课以后进行的,如果仅仅讲了如何复习,而不讲怎样上课,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方法。事实上,我的战略学习法还包括上课的方法。

  人掌握知识有二种主要途径,一种是靠自己,另一种是靠别人。自学考前的复习是第一种途径,前面讲的复习三战略就是应用于这一途径的方法。上课是第二种途径,在这一途径中,人接受知识主要通过别人,即教师上课的讲授而得到的。第二种途径接受知识,虽然主要是靠别人,但接受者并不完全是被动的,恰恰相反,听课者是否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是否符合记忆规律,这对听课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怎样达到最好的上课效果呢,我在从事学习障碍的心理干预实践中,总结了上课六字法,取得了理想的结果。这六个字是:转、记、忆、预、系、集。

  转。即整节课,眼睛、耳朵始终要跟着老师转。老师在讲台上走到哪里,学生的眼睛、耳朵就要跟到哪里。人接受知识,跟第一印象关系密切。老师上一篇新课或记一个新的电话号码,都会在脑子里留下第一印象,如果第一印象在脑子里就非常清晰、准确,它就能在大脑里保持很长时间。如果第一印象是模模糊糊的,它很快就会从脑子里消失。而第一印象的形成又与眼睛、耳朵密切有关,这二者是通向大脑皮层的门户,如果上课时,眼睛、耳朵这两扇门是关着的,或只开了一扇门,那么,就形不成清晰的第一印象,以后的记忆、保持也就不能进行。

  记。老师一边讲课的时候,一边就要有意识的记、有意识地背。心理学实验证明,人在看或听一样内容时,是否有意识地记,效果相差30%。

  忆。在三个时间里回忆:上课时,在老师讲课停顿或写黑板时,赶快回忆一下老师刚讲过的几句话的内容。下课用几分钟时间回忆一下刚才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回家用二十分钟时间回忆一下一天上过课的主要内容。前文已谈到,德国心理学家揭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老师刚讲完的内容,遗忘也马上开始了,所以,要及时进行回忆。这时候回忆,由于是趁热打铁,用的时间很少,就可以把内容保持住,并可以将即时、短时记忆转成长期记忆。

  预。即预习。将第二天要上课的内容事先预习一下,上课时就比较轻松了,否则,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听起来都是陌生的,学生每一分钟都要很集中,脑子就容易疲劳。预习时要找出问题来,带着问题去上课。

  系。即系统学习法。上完一天课,回到家,要把所上过的内容分门别类地归纳整理成系统。在双休日,要把一周上过的课归类整理成系统。一门课程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上课只能一部分一部分地讲述,这样就把一个完整的系统拆成零零碎碎的,既不便于记忆,也不便于保持。把这些上过课零碎的知识片断归成系统,就便于记忆、保持和使用。

  集。即集中时间、集中内容。上完课,回家做作业、复习和预习功课要高度集中时间,不要做做玩玩,本来一小时能完成的内容拖成几小时。内容要集中,一门课的作业、复习、预习集中在一起完成。

  上课的六字法是第二种途径接受知识的一个符合学习记忆规律的完整的系统。一上课,就要转,一边转一边就要记,这样就使知识信息不打折扣、不受干扰,最大限度地刻印在大脑里,三次回忆是按照遗忘规律来保持知识信息,使瞬间记忆转为短期记忆并进一步形成中长期记忆。预是在课前将上课内容在大脑里建立了初始印象,为正式上课时,更好、更快地理解其内容作了前期准备。系是在课后,将上过的内容整理成系统,编码储存在大脑银行里,既不会丢失,也便于随时提取使用。集是对学习时间和内容作符合记忆规律的统筹安排。

  很多家长带着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来到我心理门诊,诉说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好,要求查查智力,看看他脑子有什么问题,可我们一检查,这些孩子的智商几乎都在正常范围内,有的智商还很高,显然,智力不是决定成绩好坏的主要因素。那么什么是主要因素呢?我在心理干预的实践中发现,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在于这六个字的差别。一次,有三个学生来到心理门诊,一个是高二,成绩经常在前五名,他平时的上课学习状态很接近六个字。一个初三,成绩中等,六个字打了折扣。一个初二,成绩倒数,六字状态最差。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社会上普遍采用服药及补课的办法,其实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牵牛要牵鼻子。抓六字就牵住了牛鼻子。

  6、考试五字方针

  有句话形容演员台上与台下关系:台上几分钟,台下几年功。学生也是如此,十年寒窗书,一考定终生。一考定终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在没有更好、更全面的考核办法出来之前,它毕竟在决定一个人升级、升学、职业录用等这类人生的关键时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唯一的作用。范进中举后变疯了,有人落榜后发精神病甚至自杀了,这些都说明考试是一个对人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重大生活事件。因此,对每一个考生来说,怎样把自己的应考状态调节到最佳,以打好最后的决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在解决各种考试心理障碍的实践中,提炼归纳了考试的五字方针,考生反映很有针对性,效果不错。这五个字是:广、密、熟、松、慎。

  有不少学生对我说,平时题目都做得出,可一到考试就要紧张,一紧张,脑子一片空白,原来会做的题目也做不出了。似乎问题都在临考时心理紧张,其实不然。考时的问题大多源于考前,为什么会紧张,大多是看到题目有生面孔,有难度才紧张起来,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这时候,你叫他不紧张也是无济于事的。为什么觉得题目生、难?这主要是考前的复习质量不高,所以解决考时的紧张要从考前入手。考前的复习要应用我前几篇文章讲得复习三战略和上课六字法达到广、密、熟。

  广。有的考生拿到考卷,一看到有些题目,就头皮发麻,因为这些题目对他来说完全是陌生的。为什么会陌生,他在考前没有复习到,复习的范围不广,编的网太窄。所以复习要根据考纲的要求,编一张足够广的网。

  密。有的题目考前也复习到了,而考题却要求详细精确解答,他只好粗线条地答题,结果失了不少分。这是因为他在考前复习得太粗,编的网眼太大、太疏了,不少小鱼都从大而疏的网眼中漏掉了。所以考前编的网眼要密一点。也就是说要复习得仔细、精确。

  熟。有的考生也做到了广和密,类似的题目也做过,但在考场上做同样的题却卡住了,这是由于考前复习、反复的次数太少,网与题之间没有建立快速反应,所以在考前,对知识点、原理、公式要举一反三,熟炼掌握。

  考试时要做到松和慎。

  松。上考场每个考生都会紧张,即使优秀学生也不例外。调节的方针是一个松字。最好在考前十分钟进考场,太早、太晚都容易加重紧张心情。拿到考卷的十分钟内是最紧张的时期,这时候应尽可能地镇定情绪,放松自己。应该认识到,以前所有的努力到此为止了,这时再担心、紧张已无济于事。考卷上的不管是生题还是难题,也已经是一个不以考生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以坦然的心态接受它,以紧凑的速度做完它。

  慎。考生经过十分钟的紧张期,适应考题后,会逐渐放松下来,这时要牢记一个慎字。因为粗心大意是考生的常见病、多发病。经常看到有些考生考好后,一对题目,直拍脑瓜,对自已因粗心而失分,懊丧不已。与其考后悔,不如考时慎。怎样做到慎呢?记住这样一句话:考卷下面处处有地雷!地雷是一种埋在土里的炸弹,眼睛看不见,不当心踩上去,手脚炸掉或人炸死。考卷下处处埋藏着不易察觉,却常使人出错的地雷。学号忘了写,把6看成9,审题没审清。一不小心就踩上地雷,把分数也炸没了。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激情为你燃烧 就等你哦!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结识新网友,短信免费发,就来了了吧!
  春天的树枝,总有发芽的冲动。桃花摇曳,下雪天晴的日子里是谁在缠绵呵护着你?
  报名优惠:注册会计 英语口语 在职硕士、职称英语 少儿英语

【 新浪IVR语音业务开通 拨打125908586 听笑话/恐怖故事 1258685 结交帅哥/美女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在耳边呢喃诉爱意
跳一场激情双人舞
非常笑话
最最最酷辣的笑话
每天都来爽一爽!
图片
铃声
·《手机》-来电
·梅艳芳 床前明月光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招商项目推介专题!
新浪MP3搜索,中大奖
企业邮箱,新年送大礼
企业网上商机市场!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西安教育资讯!
出国留学大优惠(鄂)
牛皮癣鱼鳞病重大突破
揭开糖尿病难治愈之迷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超级精彩
爆笑无比
某国难征兵源,便想出一办法: 如果服兵役,将得到一美女
每日2条,30元/月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