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库--关于孩子的生活(1)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1/07 17:28 新浪教育 | |
怎样才算健康? 问题的来由: 学生的话:“有时发现,我是多余的,整个世界都不需要我……” 专家的话:“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全面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病患和虚弱而已。” 家长的话:“不是好好的吗?怎么会这样?!……” 问题的解答: *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控制自己。 *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障碍。 每个家长都祈祷着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地成长。但是究竟什么叫健康?作为家长,你怎么关注孩子的健康?也许答案并不理想。 在日常生活中,健康这个概念是无人不晓的。人们往往把它与“疾病”相联系,相对立,无病就是健康。其实,这话说对了一半,就人的躯体而言,只要任何器官上没有实质性的细胞病变,就可以说是健康的,但是更重要是心理上的健康。 在一个春雨淅沥的早晨,一个美好的生命提前枯萎了。离开了人间。其实,她应该有属于她的美好生活,她已经跨进了师范学校的大门,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学生,通过努力也一定会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其实,她并不该死去,她太年轻,年轻得几乎还未品尝到生活的滋味,她只有十九岁,正是含苞待放的季节,她不是因为天灾,人祸和疾病而死,在她身上最重的病症是癫病,并不危及她年轻的生命,它是死在她的“心病”上。 她从小就患有癫痫,每逢发作都会产生不舒服感,发麻,幻觉或肌肉抽动,也就是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举动而已。其实,癫痫在全人口中约有百分之一的患病率,可通过手术治疗和药物控制,并不是一种十分可怕的病症。可是,家长却因为女儿有过这种病,在努力预防她癫痫病发作的同时放弃了对她心理障碍的调适和治疗,对女儿的一切都采取了宽容甚至纵容的态度。 在一次亲朋好友间的聚会上,有一位亲戚出于关心问起了这位女孩的病情,于是聚会不欢而散,而且从此与这位亲戚断绝了往来,因为女儿怕听到“癫痫”两字。有一次,全家正好好地吃着饭,突然女儿大哭大闹,原因很简单,爸爸把一种全家人都喜欢吃的菜肴第一筷子送到了妈妈的碗里。结果很荒谬,全家人在女儿的哭闹场声中“罢”了一顿饭。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儿便形成了一种偏执人格:一方面是主观、固执、任性,喜欢独断专行、自以为是,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极度的自卑感,希望得到别人的宠爱、喜欢,又害怕与别人交往。终于,她用自己的手提前结束了生命。而引起她自杀的直接原因很简单,班级里的女孩子在一起议论哪些女演员最漂亮,这也是花季里的女孩子最喜欢议论的话题。从香港、台湾的到国内的,从过去的到时下走红的,谈到某一个人时发生了争执,一些人认为她美艳靓丽,光彩照人,另一些人则认为她脸上有雀斑,并没有多漂亮。就是“雀斑”引起了这位姑娘的敏感和多疑,因为她脸上也有几点并不明显的“雀斑”。姑娘在留给爸爸妈妈的遗言中写道:我走了,这世界不需要我…… 如果说这位少女的畸形性格的形成还可以从她的“癫痫”病上寻找到原因的话,那么有些孩子对于生命的轻率态度更使人感到吃惊了。 大伟,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里自杀了,他只有十六岁。自杀的直接原因仅仅是因为大伟想得到一辆山地车,而爸爸妈妈考虑到行车安全问题没有满足他的要求。 也许,以上的几例带有某种特殊性,在青少年中真正走上如此极端道路的只是极少数,但以上的事实却在向成人们发出一种警示:“心病”也是危险的。 其实,早在人类进入20世纪前,心理学家就曾预言,本世纪为“焦虑世纪”。的确,急速变化的环境,快节奏的生活,巨大的工作、学习压力,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使得现代人极易患上心理疾病。几年前,《天津日报》上披露的该市文教体育卫生验收统计资料表明:在该市的5万名大学生中,有16%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以及情感危机等,一些人不得不因此休学、退学。某一专业研究机构用CSL——90精神卫生自评量表,对827名学生进行调查,得到的结果使人瞠目:具有心理不良反应的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1%。专家们论定这种心理不良反应是人格神经质倾向,更是消极精神紧张因素的结果。 由此,我们更懂得了健康的正确含义。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给健康一词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全面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病患和虚弱而已。”“生理、心理、社会”已成为现代人健康的新标准,也就是说,心理素质不良也被视为病态。 当前的现实情况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已愈来愈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进程,心理问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要求通过热线电话、咨询信箱解决心理问题的学生愈来愈多。美国目前平均每五个入学儿童中就有一个有心理问题。上海地区经多次调查,在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大体与美国相同。” 当前中小学生很多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譬如称之为四大青春期烦恼的“体象烦恼”、“白日梦烦恼”、“手淫烦恼”和“初恋烦恼”,譬如中小学生懒惰、退缩、孤独、依赖和任性等五大不良性格的形成。 从婴儿到成人,人的心理发展是连续的,但又是有阶段的。中小学生所处的时期正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的性格个性将在这一时期获得定型。千万不要轻视了“心病“的威胁! 人是父母提供的遗传物质加上外界环境相糅合的产物。从理论上说,影响人身心发育的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遗传染色体和生活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的精神发育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和形成的,但家庭却更是个人精神发育的摇篮,家长理应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承担更多的责任。对于这样重大的命题,这样严肃的判断,家长们是不会有异议的,但他们更想知道的也许是较为直接的答案:怎样才能使孩子减少“心病”的侵袭,家长们又应该怎么做。 1、从家长做起,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作为家长,他们是人生的“保育员”和第一任老师,小学生往往会倾向于认为父母是全能的先知,万事的楷模,即便是中学生,仍然在情感和理智上与父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难客观地自觉地对父母亲及其他亲属留给自己的各种心理影响加以选择和区分。由此,家长如何注意控制和调节自己不协调的情绪便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注重为人父母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便显得格外必要。一般认为,在家长许多的心理品质中对孩子最有影响的有以下几项:精神振作还是沮丧;兴趣广泛还是狭窄;性格暴躁还是稳定;意志坚强还是懦弱;处事果断还是犹豫不决;生活有条理还是杂乱无章。 2、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控制自己 古希腊哲人曾在阿波罗神殿的大门刻下了“要认识自己”的警句,千百年来这句话始终被人顶礼膜拜,其原因正象印度颜语中说的那样“认识自己,你就能认识整个世界”。但自我认识不仅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一般来说,认识自己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如果家长们真能帮助孩子对自己生理和身体的发展成长有所了解,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特点有所了解,对自己在社会人际交往中的位置、作用、角色有所了解,那么孩子就会看到一个真实完整的自我,明确自己的优点、长处和潜质,同时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他就会愉悦地接受一个真实的自己,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他就不会因为境遇不良而自卑,遭受挫折而自暴自弃,同样也不会盲目地产生自满心理。 3、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孩子的心理障碍 生命之舟在一生中要历经一系列航程。青少年期也许是最为色彩缤纷的,同时也是最不平静的,在心理领域尤为丰富。各种心理因素不时迅疾地聚散、重组、变异和进化,因此出现心理困惑、产生心理矛盾,乃至形成心理障碍是难免的,但问题的关键是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来应对。专业研究工作者提出了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工作模式。 资料显示,在台湾十八岁以上的人口中约有千分之三至六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据学者们推测大陆上此病的患病率也大致相同。青少年中患此病的大体占1%左右。对于这些思想上,感情和行为上不能自控、自知,已产生与社会环境严重不一致的错乱状态的病人来说,需要的是行为、心理、环境和药物的综合治疗。而对于大量的尚未成为严重疾病的心理障碍,譬如青春期综合症、儿童焦虑症、环境适应不良症等等则需要父母亲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孩子了解病情,纠正心理上的偏差。也许家长们最能进行的工作是对子女进行心理辅导,从而起到预防和合理诱导的作用。辅导的内容当然是多方面,包括情绪辅导、社交辅导、消费辅导、择业辅导、学习辅导和性问题辅导等等…… 儿童的情绪是不成熟的,且表现出外露、易变、冲动、肤浅等特征,进入青少年期又增加了强烈性和不协调性。因为青少年正经历着一生中情绪最激烈的时代,所以家长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必要的,而当前突出的问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心灵的沟通。了解和理解是教育的开端,尊重孩子是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的第一把钥匙。因此,别忘了,要给孩子一个自尊、聆听、关怀、接纳、温暖的空间。 (苏忱 徐荣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