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库--关于孩子的生活(3)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1/07 17:43 新浪教育 | |
异性朋友给孩子打来电话,要不要“监听”? 问题的来由: 学生的话:“与朋友打电话有什么奇怪的,老爸老妈就爱疑神疑鬼,真难想象他们也年轻过,真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 专家的话:“通过家长施威,虽然从表面上可以‘切断’孩子的电话,或者‘防止’电话成为所谓‘谈情说爱’的‘秘密通道’,但这样做会使好的通讯工具成为双方产生隔阂的来源。让不让孩子接只是一个表面问题,关键是要孩子学会处理电话外的问题”。 家长的话:“一打电话就是半个小时,再看她那眉飞色舞的样子,就知道有鬼,可又真难说她些什么。只好把有些很想说出口的‘臭话’往肚里咽。” 问题的解答: *关键是牵住“牛鼻子”,即更好地更快地走进孩子的心里。家长不要把子女放在自己的对立面。 如今,家庭电话的普及率已经相当高了,据某校对一个班45名学生的调查统计,66%的学生家庭拥有了电话。电话的普及,方便并加快了信息传递,然而一些家长却陷入了新的烦恼:孩子接电话说起话来没完没了,特别是接异性伙伴的电话;有的孩子还把家庭电话当作“谈情说爱”的“秘密通道”。 一位在研究所工作的家长想不到家里新装的电话,竟成了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的“红丝线”。她是从电话收费猛增,才觉得蹊跷,进而发现这个秘密的。原来,刚装电话时,每月话费只有40元左右,可是近来电话帐单费用直升,高达70多元。一天晚上,她要打电话,却老是占线,只听得一个男的声音,她只好放下听筒,从关着门的小窗中,她看到女儿倚在床上拿着听筒,眉飞色舞地与对方聊天,女儿放下电话后,她上前询问,女儿支支吾吾,答不上来。精明的她发现,对方肯定是上高二的女儿的“相好”。为了不影响她与女儿的情绪,她只好把有些很想说出口的“臭话”往肚里咽,但心里不是滋味。第二天,她在午休时,与同事聊起了这件事,这位同事也深有同感。 孩子在家接异性伙伴电话也并不是通行无阻的。在区重点中学读高二的一位男生,十分爽快地说:“家里人对凡是由异性打来的电话,不管是谁,总是十分的敏感,让你接已是很好的了,通了话,你不说,父母的脸色会提示你‘坦白’,你稍稍道得不妥,不能自圆其说,父母嘴上不说但心里会‘浮想连翩’,真是接也难,不接也不好。”有位父母让孩子接电话,但他们就站在孩子的身边,听其回话,使孩子搭话不自然。一位家长对家里电话下了一道“指令”:凡是孩子的异性伙伴打来的电话,一律不让孩子接,用软的说一声“他不在”,用硬的干脆嚷一声:“别来烦,好不好”。这位家长的女儿,有时听异性打来的电话,一聊就是半个小时,老是占线。“人家真有事不去说,那情意绵绵的说话腔调实在听不顺耳。所以凡是异性打给孩子的电话,只要是我接的,总不会让其‘接通’的。对这样的异性电话,我就不让她接”。说到此时,这位家长明显地加大了嗓门。 家长用“切断”的拒绝办法,不让孩子接异性伙伴打来的电话,自有其道理。“孩子考试期间,分秒必争,让其接这种电话,不是会分散精力吗?如果孩子确在谈情说爱,让其接,不是创造条件吗?”一位据说对孩子此事看得很透的家长用两个问号,明确地表示了态度。新装了电话,照理说,家长和孩子应当充分享受其便利,现在却来了个接电话要“验明性别”,而且家长下“禁令”,许多孩子巴望着桌上近在咫尺的电话,却与家长拉开了感情的距离。“难道异性伙伴,就无缘在电话中‘聊一回’吗?”一些屡屡被家长“剥夺”接听异性伙伴电话“方便”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对此,家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怎样看待的呢? 一位小孩刚参加工作的家长,对小孩中学时在家接异性同伴电话的神情至今记忆犹新。家里安装电话后,孩子成了离电话最近的“主角”,有时一个晚上他要收到几个异性伙伴的来电,而且这时他希望我们到自己房间“躲避”。有一次,我们好熟的女生声音又打了进来,孩子接到这个电话后,脸色由“阴”变“多云”,尔后又由“多云”转“阴”,这个电话足足的了45分钟。做家长的,只好在一旁耐心地等待。 这位家长说,有一段时间,孩子的电话特别多,对异性伙伴来的电话,我们自然多顾及了一点。但想想老是这样,孩子提心吊胆接电话,我们在旁边“监视”,弄得双方都不愉快。后来,我们采取了“折衷”的办法;异性伙伴打来的电话,我们一个也不扣,让孩子接,在他们对话时不去干扰。同时,对孩子提出要求,希望他在做功课时接电话尽量缩缩通话时间。这样一“进”一“退”,首先缓解了双方的紧张情绪。同时,从关心的角度,经常就一些校内外问题和青春期问题,进行平等式的探讨,让他感到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原本地与我们交谈,促进心理的沟通。我们感到,通过家长施威,虽然从表面上可以“切断”孩子的电话线,但这样做会使好的通讯工具成为双方产生隔阂的来源。让不让孩子接只是一个表面问题,关键是要孩子学会处理电话外的问题。 一位姓邵的家长认为,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生活条件改善后,孩子物质生活方面会有一系列变化。比如,有了洗衣机、微波炉、空调、电话、传真机等等,家务劳动的量客观上减少,享受成份扩大,人们交往变得便捷,这是好事。问题是,如何避免孩子因条件改善后容易出现的负面影响,比如劳动观念的淡薄,唯享受至上,包括对异性伙伴电话处理能力差等。当然这并不是物质工具的过错。对此,作为家长在这方面显然准备不足。这位家长风趣地说:“看来我们不能以老脚本的电话薄,去寻找新的‘号码’,不能用老眼光去看待新情况,也不能以旧意识去解决新问题。我们家长要跟上形势才行。” 一位中学班主任说,我们班上的学生,家庭拥有电话的已占了三分之二。有一些家长到学校联系,常常会说起“电话问题”。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也许还会出现其它一些现象,引发新的矛盾,这并不奇怪,也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过,这至少提醒我们要研究新情况,更快更好地掌握学生由于条件改善带来的心理变化和需求,有的放矢地工作。 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有了快捷的通讯工具又怕孩子接异性同伴电话,说明我们现在许多家长对新情况下出现的新问题始料未及,对如何利用生活条件的改善而提高教育孩子的本领缺少意识和方法。在孩子面前,比较被动,或者说有些无奈。这倒并不是说家长水平不够,而是对突如其来的问题,由于重视了孩子物质需求的满足轻视了精神需求的引导。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牵住“牛鼻子”,即更好地更快地走进孩子的心里,去找开这扇扇“心门”。孩子真正从心里领悟了家长的用意,从心底里完全接纳了家长,那么接异性同伴打来电话的处理方法就会让人满意和放心。其它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苏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