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库--给你一面镜子(1)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1/10 13:52 新浪教育 | |
交大附中校长邵士信自述:为了子女的翅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为了使期望变为现实,为父为母者不知付出了多少努力。 我的儿子邵智愚也是有所作为的青年。他如今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供职,曾担任《大 关键时刻起作用 1986年4月,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在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交大招收定向培养新生,分别为电影导演专业和制片专业。面向全国招生的“电导”专业除上海外,还分别在天津和成都设报名、考试点。三地总和,报考者有近800人,实际招收仅20人。 初试的那一天,“上戏”门内外到处是人。我陪儿子挤进了准备室,里面的青年真是个个衣冠楚楚,显得胸有成竹,有个姑娘还在大声背诵着莎士比亚剧本的台词。这种气氛对“关”在交大附中三年的“书呆子”来说,是从未见过的。我怕对儿子的压力太大,赶紧以“这里人太多”为借口,带他离开了。 我们又知道初试要靠朗诵和小品。朗诵什么呢?我让儿子准备的是高中语文课本的《荷塘月色》的一段。小品是当场命题的,不可能猜到。临进场时我才想到应该给儿子作个提示。于是对他说:“小品应该选择你熟悉的生活。你熟悉的只有交大附中的学习生活,就从这方面选择吧!” 儿子进考场了,我在外面等候。与场外的考生交谈,才知道在近800报名者中,不少人是多次考过导演专业的,有的还经过专业培训……难怪不少那么“胸有成竹”…… 三个多小时过去了,儿子终于考完出来了,看上去他的感觉似乎挺好。“汇报”中他告诉我,别人朗诵的多为剧本台词和诗歌,只有他一人是“背课本”。奇怪的是也只有他一人是“背”到底而没有被“考官”打断的。小品的题目是抽签的,他抽到的是《清晨》。根据我的提示,他是以交大附中学生“清晨”时的宿舍生活加以构思的。 几天后初试合格的红榜张贴出来了。合格的仅70余人。 让儿子及时离开准备室,使他不产生紧张心理;让儿子朗诵他十分熟悉的课文,不为“拔高”而背台词;让儿子从熟悉的学校生活中选财构思小品,不要求他离开现实,搞戏剧冲突。这三点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 共同的爱好是“电影” 我是个影迷,究竟看过多少电影自己也说不清楚,只知道“文革”前的电影几乎看遍了,不论是国产的还是外国的,是现代的还是古代的,是“好看的”还是“不好看的”……家里有关电影的“文字资料”很多,我至今还保存着厚厚一迭五十年代观众自取的单张电影说明书,还有自创刊号开始的《上影画报》,《电影故事》、《大众电影》等更不必说了。由于储藏量大,而且大多图文并茂,这些对儿子来说,就十分自然地引发了他的兴趣。 妻子也是个文艺爱好者,她爱唱爱跳,在儿子幼小时,她就教了他舞蹈动作(初试时儿子居然也融进了小品之中)。 我们节假日的主要活动是看电影。看到什么程度?可以在国际、解放、胜利三家电影院排好场次连看三场电影,儿子要进交大附中住读了,入校前一天就是陪他看电影,也说不清是鼓励,是安慰,是爱好,还是习惯。 儿子自小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边做作业边听电影录音广播,而且可以同一内容的录音反复地听,听到“熟透熟透。” 全家爱看电影,爱谈电影,爱“听”电影,爱读有关电影的文章……但是从未想过演电影,更谈不上导演电影。爱好,仅仅是爱好而已。但是没有料到在“需要”的时候,电影知识倒给儿子用上。 那是儿子复试的时候,考官出了许多题目,其中有一道是“电影的节奏是快好,还是慢好?”儿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根据需要。”于是把《孤星血泪》结束前的一段十分细致地加以描述,而且人物对话全都一字不错地背了出来,回答了问题,也赢得了考官的赞许。 回到“家庭教育”的话题——如果没有爱看电影的“传统习惯”,如果家里没有相当的文字资料,如果儿子听电影录音时逼他关上收音机,如果全家没有“电影氛围”,那么……看来“教育”不能光指望嘴巴。渗透,潜移默化,长期置于特定的氛围之中是更有用、更有力的教育。 保持一定的距离 儿子进交大附中读高一时,我已经做了三年多的副校长,说实在的,在他读书的三年中,我对他的关心很少。分班级时我没有挑选(教务处也没有照顾),每次测验或考试后不去打听成绩,他住的寝室我只有在普遍巡查时才看一眼。他每天打开水和其他同学一样,我从不为他“代劳”。一天三顿饭全是在学生食堂排队,从不到教工食堂来,至于我的办公室,他更是不肯来。 他参加了学校的“泥土文学社”,先是一般成员。后来社长毕业了,指导教师根据他的水平和能力让他担任了社长。过了好长日子,指导教师和另一位教师在交谈中说到了“邵智愚”是社长,那位教师问指导教师“邵智愚是谁?”指导教师说“不知道”,当那位教师告诉他“邵智愚是邵副校长的儿子”时,他才恍然大悟。 交大附中三年的住读生活培养了他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寒冬和酷署锻炼了他的意志,严格的制度使他养成了遵守纪律的习惯,这些都为他上大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导演工作决不是轻松愉快的。在苏州拍片他发了高热,仍得坚持工作,拍《大江东去》,在“小三峡”他站在冰冷的齐腰深的水中指挥;拍《第一诱惑》时扎了腰带后,半个身子在直升飞机内指导拍摄镜头,选景取景;天不亮就从杨浦区的家里赶到上影厂;天将拂晓时才骑车回家休息……导演的工作是个没日没夜的工作,甚至可以是个“玩命”的工作。 试想,如果在儿子读高中时,我凭借自己的特定身份处处照顾他,给他许许多多的“呵护”,让他时时感到“无比温暖”,甚至有些特殊化的照顾,那他能“长大”吗?能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吗?能有从事艰苦工作的毅力吗? 为了装好翅膀 我和妻子很爱我们的儿子,儿子的一举一动都时时牵动我们的心。如今儿子的翅膀有了,而且硬了,在事业上他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家里他的地位也上升了,许多事情都由他出面操办了,我们已经有了“退居二线”的感觉。我们感到已经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 回顾儿子的成长过程,我们感到欣慰,也有一定的感想。子女能否成龙成凤,靠的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父母要使子女成才,首先自己要是“才”,要有一定的文化和素养,要把好的“遗传因子”移植给子女。子女是一定要得到父母的教育和培养的,教给孩子什么,用什么方式进行培养,是要认真思考和选择的。这其中“长远的眼光”最为重要,切忌只顾眼前,给孩子过多的、不必要的“保护”。现在的社会已明显地反映出竞争的特点,而且竞争的“势头”会越来越盛。我们的下一代不大会再像我们,一切听从别人的安排,由别人决定我们的“命运”。要让子女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就该时时注意“锻炼”他们,为以后到社会这个大天地中去展翅翱翔打下基础。 我们能够给子女的东西很多很多,我们也为了子女贡献了许多,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为子女装好翅膀,可以有力博击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