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以及反叛的乌托邦(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3/25 14:15 新浪教育 | |
作者:何伟枫 2003年,当我刚在复活节假期结束后回到Leicester,Lanny从Leeds打电话过来说,我借他的车子在路边被人撬掉了车窗。等我心急如焚赶到Leeds一问才知道,Lanny傍晚开车去学校阅览室查资料,半个多小时后回来的时候,发现车窗玻璃已经全碎在路面上,现在车窗玻璃虽已经修好,但车身上还是留下了被撬的印记。仔细问过Lanny,Lanny左思右想过说 在我认识的朋友中我已经是第四个被撬车窗的victim了。曾经在宿舍楼里看见Police Station张贴的Security Notice,上面的大致意思是说,近来有很多车辆在停车场所被撬,而其中有一辆车被撬不过是因为车内有一个苹果。所以警方提醒不要在车内留任何东西。一些停车场,尤其是Pub Parking,常常可以在地上看见碎玻璃,吓得人只好另外找地方停车去。可谁知道在学校外面的Parking lane,不过是6点多钟天还没有黑的时候,竟然也会有这么悲惨的事情发生!我一时只觉得悲愤交加。 一句话,真是没有比英国的teenager更可恶的物种了!或许全世界的teenager都处在反叛的年龄,只是英国的这群尤其让我心惊。英国的治安状况在西方世界也算是良好,但除了撬车以外,还经常发生独身女子手机被抢事件。根据警方的统计,从事此类犯罪的都是十三岁到十九岁的teenager。据英国官方的统计,在越来越多的罪犯中,16到18岁的青少年占了很大比重。报纸上曾经报道过一个11岁的“汽车大盗”,两年中偷了100多辆汽车,一年内被法庭传唤150多次,但因英国现行法律没有对这个年龄的罪犯进行制裁的规定,警方拿他毫无办法,只能听任他出入警局与法庭。2000年,英国青少年司法局向伦敦100多所学校派出了全日制驻校警察,负责学校治安和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警察局还为犯罪少年的家长办了“学习班”。英国政府决定将大麻的毒品等级由原来的B级降为C级,实际上承认吸大麻半合法化,这项决定偏偏又是在青少年吸毒问题日趋严重的形势下做出的,很多孩子的家长和社会工作者担心这是向青少年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 我们常说外国的孩子早独立,这个独立往往是指经济上的,到了十三四的年纪,英国的家长就不给或者很少给生活费了,而这个年纪的孩子开始关心自己的穿着打扮,开始向往生活享受,也不够年纪打临时工,所以并没有相对应的经济来源。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心智尚未成熟的teenager们就走向了犯罪的道路,抢来或者偷来的东西都换成了钱用来挥霍。当然除了这些叛逆的teenager,英国还有许多文质彬彬的绅士。虽说那些着燕尾服、打白领结、说牛津英语,并且无论阴雨或者晴好天气都要手持长手柄雨伞的“英国绅士”已经日间稀少接近濒危,但他们依旧遵循“Lady first”的行为准则,抢前一步去开门,停在人行道后面等行人。 但或许没有人想到这些稳重的中年人,才拥有过真正称得上“叛逆”的青年时期。有时候酒酣耳热他们或许还会从阁楼上抚摩积着灰尘的旧Guitar,而Bob Dylan哲理意味深长的歌词也曾经是他们的精神圣经。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个人类历史上不能被轻易忽略的时代,那个让人无限兴奋也无限手足无措的年代,因为它的关键词包括性解放、反战示威,嬉皮士,垮掉的一代。在那个年代被刺杀的人包括肯尼迪、马丁路德金,另外切格瓦拉也是那个时期在玻利维亚遇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对于中国是文革爆发,中苏边境冲突;对于东欧是赫鲁晓夫倒台,布拉格之春;对于美国是越战泥潭,古巴导弹危机--而这些如今年届不惑的绅士们就是那个时期的时代主旋律。他们的青春岁月用来高唱Bob Dylan,John Lennon,伦敦街头的示威游行以及与警察的对决与巴黎、纽约的一样激烈。为着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与政府宣战,人群在草坪上吸着大麻唱:朋友,答案在风中飞翔,想象一个没有天堂的澄澈天空……那是个疯狂的年代,纯粹的理想,沸腾的血液,谁都做着过分的事情。英国人的首相布莱尔那个时候正读中学,蓄长发,唱摇滚,成天抱着电吉他,几乎要被学校开除,但这样的惨绿年代并没有影响他后来的仕途,凭着顽强的意志他重返“体制”,成为一个言行严谨,衣着正统的“领导人”。但是依旧有人讲述关于他与首相身份不符的趣闻,说是布莱尔在国际会议上遇见一位面熟的女士,上前做自我介绍后请教对方的芳名。那位女士回答道:“Beatrice,来自荷兰。”“那可否请问贵姓?”布莱尔十分积极。“Beatrice就可以了。”对方回答。“那做从事哪一行呢?”布莱尔很绅士地想寻找话题。“恩,我是荷兰女皇。”女士最后只好答。显然布莱尔的记性和一心仕途的拿破仑无法相提并论。而他亦敌亦友的政坛老搭档克林顿那个时候也在吹sexphone,对着大麻跃跃欲试。先后踏入政坛倒都顺风顺水,一场关于施政纲领的演讲让亿万人信服,颇能服众,真让人以为他们自此不记前尘,割席而去。只是后来,布莱尔在接见外国元首时露出了袖口上的裸女袖标,而克林顿在椭圆办公室里因为一条带污渍的蓝裙子引火烧身。没有办法,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何况是当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养成的脾性,那个时候的美英关系可以说处于蜜月期。只是现在克林顿走了,换了小布什上台。遇上这个一个死硬的牛仔,一时之间找不到共同语言的布莱尔想必也寂寞吧。 未经作者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