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大学的逻辑》 > 正文

大学改革的情与理--李强谈《大学的逻辑》

http://www.sina.com.cn 2004/04/07 17:11  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作者:李强

  由于大学所担负的特殊使命,由于发展中国家办大学的特有环境,人文关怀不仅应该体现为对特定个人的关怀,而且应该体现为对学生的关怀,对纳税人的责任,它必须凭借一套有效的治理结构来实现自身的目标。

  2003年北大师资队伍改革一个始料不及的后果是引发了一场关于大学改革理念与逻辑的争论。处于争论漩涡中心的无疑是北大改革方案的起草者张维迎教授。张维迎因其经济
学家背景,因其改革方案所包含的淘汰机制而受到诸多指责。指责的核心是张维迎的改革方案罔顾大学的崇高理念、罔顾大学的逻辑,企图以企业逻辑改革大学,其结果只能是摧残大学。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张维迎并未沉默,而是以经济学家惯常的理性方式回应。回应的文字汇集成册,构成《大学的逻辑》的主要内涵。

  在批评北大改革方案的文字中,一曰大学理念,二曰人文精神,前者据于“理”,后者诉诸“情”。以“理”批评者常常引经据典,追古溯源,从古希腊柏拉图的学院,到中世纪欧洲的大学,从洪堡的大学改革,再到美国的现代巨型大学,试图证明大学有一种高尚的、非功利的理念,不应以追求效率的粗俗逻辑管理大学。以“情”批评者往往树起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旗帜,直斥将竞争淘汰机制引入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有违人文精神。

  面对这些批评,《大学的逻辑》作了全面回应。我以为,整个回应中最精彩之处在于区分大学理念与大学治理两个概念。作者反复昭示,他对大学崇高理念的执著追求丝毫不逊于那些批评者,但他试图让人明白,空谈理念无法取代大学的治理。不论大学有多么高尚的目标与理念,有多么超凡脱俗的非功利追求,大学作为一种组织,它和其他组织一样,必然有一个治理问题。“大学治理的基本问题是:用什么样的制度才能保证大学的目标和理念的实现。”离开有效的治理,大学理念只会是镜花水月、海市蜃楼。

  作者在这里实际上是重申组织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著名社会学家韦伯在研究现代社会时,曾经非常深刻地将现代化的过程概括为组织理性化的过程。这种组织理性化不仅体现在以营利为目标的现代企业中,而且存在于政府、大学等非营利机构,甚至也可以在教会之类纯粹追求精神目标的机构发现。韦伯的逻辑是,一个组织不论追求粗俗的商业目标还是拯救灵魂的高尚目标,它必须凭借一套有效的治理结构来实现自身的目标。

  大学与其他组织类似的这些共性决定了大学治理必须遵循一些和其他组织相似的管理原则。张维迎以经济学家的学术素养以及从事大学管理工作的丰富经验阐述了这些原则。譬如,他强调,大学必须关注“产出”,为社会更多更好地培养人才、创造知识。为了增加产出,必须有管理与评价机制,学术自由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可以自由放任,随心所欲,干与不干一个样。正如学生入学与毕业必须经过考核一样,对管理者、职工、教师的工作能力与绩效也要有评估,并在评估中引入淘汰制度。由于作者在阐释这些原则时较多地采用了经济学的术语,许多批评者便误以为他是在以企业逻辑讨论大学问题。然而,如果我们厘清大学治理与大学理念之不同的话,就会发现作者的这些讨论充满洞见,而且切中今天中国大学的时弊。中国大学如欲提高自身质量,担负起自己在民族复兴中应该担负的重任,必须改革,必须改善治理,提高效率。《大学的逻辑》无疑为我们思考中国大学的治理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启迪。

  当然,张维迎不仅看到大学与其他组织的共性,而且着力强调大学独特的逻辑。由于大学的基本目标是“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大学运作具有与其他组织不同的逻辑。譬如,大学的评价标准不是营利,而是知识的追求;大学追求知识的独特使命要求大学教师必须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学者得以自主探索知识,进行知识创新;大学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治理结构,必须避免政治干预,保持独立性与自主性。

  事实上,张维迎关于大学逻辑的全部讨论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大学的灵魂是追求卓越。由于大学的核心产品是知识创新,它比任何其他组织都不能忍受平庸。追求卓越的关键是追求教师队伍的卓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维迎将大学的核心逻辑表述为:大学必须有一支“由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特殊偏好、最具有使命感、责任心和创造力、最能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者组成”的教师队伍。借助对大学逻辑的这种机智表述,作者雄辩地展示,为了追求卓越,引入淘汰机制,打破目前大学教师一入校门便定终身的制度,这丝毫不违反大学的逻辑,恰恰是大学逻辑的本质要求。

  诚然,批评者往往会争辩,即令引入淘汰机制有助于实现追求卓越的目标,但惨烈的竞争有违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原则。最近一段时间,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成为大众话语中极具“政治正确性”的口号,“人文”代表了美德与良知,拒斥“人文”无异于人性的泯灭。追求“人文”似乎是不必付出任何代价的免费午餐。面对这种道德上居高临下的指责,张维迎在书中祭起“公共理性”的旗帜。显然,他的公共理性并非全然是康德意义上的公共理性,其中包含功利主义逻辑中的公共利益。作者的逻辑是,创建一流大学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必要前提之一。为了创建一流大学,必须淘汰不合格的教师,只让那些最优秀的学者登上大学的讲坛。

  许多批评者将这一观念指责为缺乏人文关怀,不够以人为本。但是,如果仔细阅读《大学的逻辑》中对这一观念的解释,读者也许会得出全然不同的结论。当张维迎诉诸公共理性时,他实际上是诉诸一种更高的人文关怀。由于大学所担负的特殊使命,由于发展中国家办大学的特有环境,人文关怀不仅应该体现为对特定个人的关怀,而且应该体现为对学生的关怀,对纳税人的责任。在大学改革中讨论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并不意味着任何个人,不管水平高低、品行如何,一旦进入大学就可以一直混下去。如此行为恰恰是违背了人文关怀,恰恰是对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支持着我们高等教育事业的纳税人的剥夺和轻蔑!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尽管作者的许多论证方式似乎浸透着冷冰冰的经济学逻辑,似乎缺乏人文关怀,但是,若深究其实,则会令人油然而生一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感觉。(作者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