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放弃才能真正拥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5/06 23:52 新浪教育 | |
放弃,说来容易,可真正去做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始终不渝的定力。然而对于人生来说,懂得放弃与执著追求同样重要。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个人无论有多么超人的智慧、非凡的能力,也不可能包揽世界上所有的角色。人在青年时期,难免会有许许多多向往,但自己究竟能在未来的世界里占据怎样一个位置,许多人却心中无数。对于优秀青年来说,在确立自己终生不渝的目标时, 1992年夏,我的儿子金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不久这所学校改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人们都知道这所大学在全国外语界可算是最高学府,是培养高级外国语专门人才的摇篮。金佳报考的专业是法语。 为什么要选择法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有实际意义和可见效益的自然是英语。无论外交、外贸、文化交流,当今世界的主流都是英语,如果说到个人出头露面、得到实惠,更是非英语莫属。 当年,北京大学、北京两个外语学院及其他外语院校,都在黑龙江招生,英语学额宽得多,而法语仅有北外一所学校,在黑龙江只招两名学生。投考法语专业,真可谓险棋危途。何况当年国际政治环境,中法关系正处于低潮,各种交往几近中止,学法语前途如何,更是幽深难测。 但是,法国毕竟是欧洲思想、文化中心,法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曾给世界和中国带来巨大的影响,在当今世界上,无论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法国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领潮作用。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由于英语世界尤其是美国的日益扩大的影响,中国人的心态正在发生微妙的倾斜。出国潮,特别是移民美国的浪潮持续高涨。 这当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其中隐忧也不是没有。如果中国人在对外开放中只一味引入美国文化,只一味移居美国,几十年后,中国本土文化将不可避免地向美国一边倒。这决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可以预料的现实。这种倾斜只能给中国带来害处。 要保持长久对外开放,必须全方位地面对世界,以法国为主的欧洲大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青年学子,能以自身的努力,能为在中国与欧洲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贡献力量,是值得的。 当时,我和丈夫与儿子一起分析这些国际大事、国家大事,不知说了多少个夜晚,虽然表面上说的是报考志愿,而实际上也是一种无形的责任感教育。经过反复斟酌,全家都倾向于报考法语。 然而,报考法语,等于放弃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因为当时通过考“托福”获取奖学金出国留学去美国,已成为优秀青年学生中的一个热门一种时尚。 考“托福”只要英语好即可,英语过关等于“圆了出国梦”。如果考英语,“托福”等等自然不在话下,而考法语则等于自动放弃“托福”捷径。 何况,法语在外交、经贸、对外文化交流中机会也相对较少,考法语同时也等于放弃当时盛极一时的“下海”、“从商”、“快速致富”等等门路。这决不是一般的选择,它要求作出真正的抉择。 经过短暂的几天思考,儿子作出了决定:走那条更长但也更切实的路,报考法语专业。应当说,在关键的时刻,孩子自己放弃了为人艳羡的一切热门捷径,毫不犹豫地选定了自己的人生之路。我和丈夫自然全力地支持他的选择。 进入大学后不久,金佳被推选为系学生会干部。我们很高兴他能有这样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 但过了将近一年,他忽然来信,说自己不合适做学生会的工作,想辞去这份兼职。这很出我们的意料。儿子并非是那种只埋头读书的人,初中他就是班长,工作也相当积极有成绩,是那种善于把平凡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的组织人才。 为什么在相对轻松的大学里,反而会提出辞去社会工作的想法呢?我们去了几封信劝阻他,并讲了不少理由,但儿子的主意已经定了。大约在大学二年级开始时吧,他当真递交了“辞职书”。 后来,我才渐渐懂得了儿子的想法。其实,这样做,他并不是一时冲动,或一时意气用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权衡,才决心放弃在社会活动上出人头地,而专心在学业上埋头求索、艰苦登攀的。 因为他发现,尽管“北外”是一所好学校,但是不少学生在自己的专业上是浅尝辄止。譬如法语,四年本科下来,笔译口译都刚刚脱模,还很难达到精深地步。有不少人更心不在专业上,只拿专业当敲门砖,一旦由此入港,便从此弃之如敝屣了。这怎么能保持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准,怎么能在与外国的交流中保持同一个起止线呢? 他决心放弃眼前的浮华,准备走长路、走险路、走难路,但一定要到达为国增光的顶峰。 放弃,说来容易,可真正去做时,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始终不渝的定力。当初考法语是如此,后来辞去学生会职务也是如此。 在儿子读到大学三年级时,便有当年哈三中的同班同学考“托福”去了美国。记得孩子们春节聚会在我家,为那位即将去美国的同学饯行。大家少不了对这位同学的夸赞,也少不了对去美国的羡慕,当然也少不了对自己现时处境和未来前途的惶惑。 大学三年,是青春期中的大学生们最迷茫最困惑的时期。初入大学的新鲜与刺激已过,学科的吸引也因日月如梭而淡薄,毕业去向又如高山阴影一般开始笼罩心头,加上渐次成熟的青春心理,使“大三”成为一道无形的青春险滩。 不言而喻,那次聚会在座的青年,不论男女,都是同龄人中的精英,每一个人都有像这位去美同学的同等能力和实力,当初只要选择“托福”之路,今天都可以同行。但由于各不相同的想法,只有这位同学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先走一步,可能一切都不同。那一次,儿子表现得十分大度,既热情又诚恳,但内心不可能没有冲击。世界上并不存在另外一种“法语托福”,他的道路上没有这道便捷超越的桥,一切只能靠艰苦的跋涉、漫长的探索去争取。可以说,这是他第一次品尝“放弃”的苦辛,但他毕竟藏之于心底,仍旧毫不动摇地走自己的路。 更大的冲击,在他大学毕业被保送在本校读硕士研究生之后。 同班的学友们在大四毕业后陆续分配了,有的去外交部,有的去经贸部,有的去国家科委,也有的去全国性的大银行、大公司总部。一年下来,都已各就各位,事业蓬勃,收入颇丰,有的还拥有了自己的住房。而此时心怀大志的儿子,却还蛰居在老旧拥挤的学生宿舍,东一顿西一顿地吃着学生餐,除了课本、书籍,几乎一无所有。 强烈的反差,就是钢铁铸就、石头雕成的人,也难免心为所动。记得读研究生的第二个学期,丈夫去京看望儿子,回来后颇有感触地说:“真难为了孩子!也许当初毕业分配工作就好了。”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读研究生,许多人不理解,因为这所学校的本科生毕业分配去向极好,连北大、清华都无法与之相比,全是高层国家机关、重要部门,前途无可限量。 直到此时,我们全家、包括儿子本人,才深刻地感受到,放弃外语行当最热门的外交、外贸、对外文化交流三大主流职业,是一项多么沉重的付出。当年春节,儿子回家休假。在全家欢聚的晚宴中,儿子曾颇为沉重地慨叹:“别人都有自己的事干,只有我还高不成、低不就。”我和丈夫为之默然。 孩子已经长大,懂得自己承担生活的重担了。选择、放弃、拥有,是一个人不能回避的现实,你有选择的权利,同时也必须承担选择的后果。对于放弃的一切,人们只能毅然告别,而对于属于自己的一切,则要分外看重,分外珍惜。一切都来之不易,一切都得之不易,一切也都成之不易。 当这两次冲击平息之后,我的儿子又像他惯常的那样,平静而达观,乐天而宽厚地沉入学问的海洋,去攻读他选定的专业了。与初入大学,欣喜若狂地接触专业时不同,经过“选择与放弃”的洗礼,他对自己的专业变得执著而又深沉、精进而又稳健了。他真正拥有了自己的专业。 用他妹妹的一句话,那就是:“我哥哥成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