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求职招聘 >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专栏 > 正文

“产销对路”是高等教育的支点

http://www.sina.com.cn 2004/06/15 17:41  中国大学生就业

  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关注引发了人们对现行高等教育体制和内容的种种思考。对高校扩招的褒贬不一,对经历高等教育熏陶的大学生实际能力的置疑,对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的讨论等等,都是人们从就业难问题深入思考至教育问题的结果。如果说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杠杆,那么,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向和结构、人才培养的“产销适路”问题就是橇动高等教育这支杠杆的强有力的支点——

  记者:董教授,您好!首先想听听您对于“大学生就业难”这一判断的理解,今天中国的大学生是否真的遭遇了就业困难?

  董克用:我认为“大学生就业难”这个判断是正确的,现在的大学生就业的确难!但是这个难是相对的,事实上不是说大学生真的找不到工作了,而是相对于前几年,或者说扩招之前,今天的大学生就业难了不少。过去我们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社会、家长、大学生都认同一种观念,那就是“上了大学就是人才了”,而且过去我们“人才”的概念中把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列为人才,只要你是“人才”就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现在扩招以后大学生数量增加了许多,就业相对就比以前难了。

  记: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今天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大学生太多了?

  董:大学生就业难首先要从供给的角度来分析,就是我们需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应该不应该培养这么多大学生,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说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我们的高校培养得太多了,那么就不应该有这么大的供给。对于这一点我觉得首先要肯定的是,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因为我们国家刚刚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刚到15%,而发达国家可以达到40%-60%,从这个距离来看,我们只是刚刚进入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中国大学的继续发展和扩大是肯定的。但是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并不希望每个大学生毕业都找不到工作,那样我国人力资本的投资就浪费了。我们的家庭和社会都为教育投入了很多,这个人力资本浪费了没有意义。

  就业难——“供方”与“需方”共负其责

  记:那么应该怎么正确看待“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您能不能从我国的现状出发详细地谈一谈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原因?

  董:我认为应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首先从供给的角度,我国的大学生在培养结构上存在不少问题。目前我国进入了大众化的教育阶段,大学生的数量扩大,这就给高等教育一个题目:我们的培养目标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我们为什么要培养本科生?为什么要培养研究生?两者的衔接是什么?你看现在我们大学的招生简章,不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培养的几乎都是“高层次人才”、“理论型人才”,都是“精英人才”,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结构也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在供给方面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需求方面,就是用人单位怎么看待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问题。我们很多用人单位存在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的问题。但是我不同意说“人才高消费”,因为光有学历证和学位证只能说明这个人挺会学习的,我国人才工作会议已经确定人才是以绩效来衡量的,而大学生还只是一个可能被培养成人才的苗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很多用人单位有一个误区,既然有供给,就愿意要高学历的,招的人学历越高越有面子,他愿意招一个博士来给自己当秘书,其实在市场经济国家这都是笑话。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用什么层次的人才就应该付什么样的报酬。如果一个小公司拿博士来当秘书,大家会笑话你,觉得这个单位不重视人才。这个问题实际上说明了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价位不清晰,博士应该有博士的价位,硕士应该有硕士的价位,本科生应该有本科生的价位。

  它山之玉:大学教育的培养方向是关键

  记:您刚才谈到从供给角度看,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都是“精英人才”这是不对的,那么能不能分别谈一谈我国的本科、研究生和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向?

  董:这一点我认为应该向国外的大学学习。在美国很多大学生上的是社区大学,它并不培养高层次的理论人才,在本科阶段他们大量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美国一般大学的本科阶段教育都是宽口径、厚基础的。厚基础是便于从中选拔一部分人继续进入理论层次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宽口径则是说本科生的专业方向很宽,选择面很广。美国的大学是没有班级概念的,学生只是注册在某个学院,并没有确定具体学哪个专业。很多大学前两年不设专业,学生通过学习逐渐发现自己对某个方向比较感兴趣,然后多修这些方面的课程,就成了这个专业的学生。比如在工学院,原来想学的是材料,但是现在转而对电机感兴趣了,那就选一些电机方面的课,就自然进入电机专业了。但在我国,很多人在高中还不明确将来的发展方向时就在家长的帮助下确定了今后要学什么,然后一到大学就像高中一样被编在一个班级里,要想流动非常困难。我认为这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误区,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人力资源短缺,把有限的资源放在国家认定最短缺的地方就可以了,但是现在我们不但一般劳动力大量供给,全面扩招之后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也大量供给了,这种情况下,国家已经很难事先预测四年之后到底哪个岗位有空缺。因此这种本科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合了,本科教育应该是宽口径,厚基础,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市场和社会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中的问题。

  而我国现在出现的研究生就业难,我认为主要在于我们没有搞清楚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应该是什么样。实际上国外的研究生教育,还以美国为例,85%的研究生都是应用性教育,只有15%是理论性教育。什么叫应用性研究生教育?因为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复杂,仅仅由本科学习的知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而且很多学生在本科还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在哪,所以很多人参加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返回学校继续学习,这在美国非常普遍。美国的MBA、MPA,以及各类各样的专业学位发展非常快也有这个原因。而且用人单位也很高兴员工能这么做。因此在美国,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在整个企业和社会管理阶层是一个主体。这是85%,另外15%的理论性教育则基本上是从本科生中直接选拔人才,他们读研究生更多是为了得到博士学位,这些人才是真正研究理论前沿问题的人才。而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则遇到一个误区:盲目地扩大了研究生教育,而且凡是研究生都想成为理论人才。我们的很多学生从小学一直念到研究生,当中没有经历过社会的磨练,用人单位无从得知你能干什么,因此出现研究生就业反而不如本科生的现象。

  这是高层就业的两块,还有一个高职就业的问题。高职就业困难这一块需求单位也要负一定责任。社会对高职认识不够,一些企业认为既然有本科生我何必要高职生?目前我国的很多产业结构正在转型,比如新兴制造业在一些大城市重新兴起,需要大量的高职人员,但是这个转型不会很快完成,社会需求跟不上,一些层次低的工人还占据着高职技术人员的岗位。高职就业难的另一个原因是高职与实际工作部门的结合问题。高职的培养模式和理论性大学是完全不一样的,高职的培养模式应该是非常定向的,更需要联系实际。而我们的教育与产业部门的结合度不够高。再加上扩招以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上大学,上高职是因为考不上大学没有办法,所以用人单位觉得高职的素质比较差,不愿意使用高职生。这两个方面都造成了目前的高职就业困难。

  缺乏实践经验:谁该负责任?

  记:您刚才谈了很多美国的大学教育问题,在具体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往往遇到没有工作经验的难题,那么发达国家的大学生是不是也存在这个问题?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董:从需求角度来说,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点,就是我们的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一些用人单位不愿意接收大学生,但是这一点我们要反思。事实上美国的大学生就业并不比我们容易,反而更难。美国的很多大学生18岁就自立了,他们从进入大学起就在考虑自己的就业。在大学期间,几乎所有的假期学生都是不休息的,他们要到公司到单位去打工或者免费工作,去了解社会,所以美国大学生的简历上都有实习经历,都有货真价实的实习鉴定——对整个实习过程的评价。学校也非常重视这些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服务,同时实习还是学分。这在美国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形成了一种机制。而我们的很多大学生在经历高考后,认为大学可以放松了,放假就去玩了。我们的学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也不一,很多虽然有毕业实习,却是形式大于内容,实习鉴定更是水份不少,无法为用人单位提供认识你个人的机会。我认为实习应该是贯穿于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应该随时去体验和了解社会。所以我们也不能单方面地谴责用人单位高消费,因为现在人才消费已经越来越市场化了,我们只能通过市场来教育用人单位不要高消费。

  地区差异与行业垄断——特殊国情带来的就业难

  记:除了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您觉得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还有没有其它社会原因?

  董:中国有两个特殊国情,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个是我国的地区差异问题。我国的地区差异太不平衡,导致很多大学生都希望在北京、上海、广东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作,从西部不发达地区来的学生几乎都不愿意回去。但是这个问题不是靠市场就能调节的,需要政府的公共政策来引导。当然中国的市场化已经推到今天,政府也不能像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那样,硬性规定从哪来就必须回哪儿去,但是政府的政策必须能够引导大学毕业生向一些有需要的行业和地区流动。这就需要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比如说现在的户籍限制问题,虽然说我们现在已经培养了这么多大学生,但总量上与社会需要相比还是很少的。能不能不要对大学生限制过多,让他们能够自由流动。还可以有一些配套政策,比如设立到西部工作的养老津贴等。总之政府可以用一定的经济手段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让大学生打消顾虑,推进就业。

  中国的第二个特殊国情是垄断性行业的问题,特别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垄断性行业和非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差异太大,造成不同行业间的就业严重失衡。某单位招一个职位,报名者上千,而有的行业因为太清苦没有人愿意去,这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是不出现的。在劳动力市场成熟的条件下,一名硕士研究生从事不同的职业收入应该是差不多的。现在出现一个职位吸引太多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行业垄断,行业有超额利润,有一些看不见的东西,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来打破它。当然世界上没有完全竞争,各国都有垄断行业,但是垄断性行业的垄断利润不能完全让垄断行业的人去取得,而应该让老百姓共享。这也是我国在改革和转轨过程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应该是一个职业人,而不是行业人。同样的职业存在收入差距,应该是在于低风险、低报酬,多付出、多收入,而不是今天出现的这种差异。(赵月华 夏藜)




评论】 【天生我才论坛】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雅典奥运圣火全球传递
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