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膨胀的时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8/13 17:45 新浪教育 | |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典型的团队会议,主题是什么无所谓,脑力激发训练、专案报告或业务规划,都行。在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大约12名团队成员围坐在一个圆形会议桌旁,主席坐在最醒目的位子上。大家面前都放着咖啡,一角的幻灯机在屏幕上打出一张张幻灯片,满篇都是图表和文字。人们不断地进行激烈的讨论,并且轮番发言,不断用手势和声调强调着这些资料。听众不断发问:这份报告有什么弦外之音?这个数字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和我们有没有什么利害关系?发言者则不厌其烦地作出回答,间或还会有一两人表示异议。 这种讨论会的形式不外乎对话、讨论和辩论。有时候,也会有一两个人在旁引导。大家形态各异:有的身子后仰,也许在思考问题;有的身子前倾,可能在研究资料;有人在动幻灯机或在写幻灯片;有人认为会开得太慢了;有人则试图支持这次讨论;也有人自始至终一言不发。陈词滥调和管理术语充斥着整个会议过程。虽然,也有人会观察其他的人,但大多数人最常看的还是手表!有人着急参加下一个讨论会;有人想回到工作岗位上;有人编出五花八门的理由,提前离开。这就是我们的社会形态,会议成了时间的杀手,很多经理人一半的工作时间就花在这上面。 在管理学世界里,“团队”一直是一个近乎于神圣的概念:正面、积极、有创造性,同时也是和谐与道德的象征。我记得20世纪50年代初的民主德国有一个短片,记录了一座纪念碑的揭幕式。纪念碑上镌了一行字:“从我到我们。”旁边还有解说词:“团结就是力量!” 这听起来已经落伍了?才不。“团队精神”一直都存在于很多现代企业当中。我们正处于一个团队爆炸的时代:主管把下属称为“我的团队”(弦外之音是“努力些,小心我收拾你们”),不过,他可不认为自己也是团队的一员;很多中小企业喜欢称自己为“团队”、“小组”,以免落伍;“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几乎是应聘者的必备条件;面试必备手册则提醒应聘者,一定要强调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一份来自1999年的报告指出,177个接受调查的公司都把“团队合作精神”当成是高校毕业生的首要特质。接下来的特质才是“流动性”、“可替换性”、“企业家精神”。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企业一直把专业知识看作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但现在团队精神却占据了首位。如果你的考评不佳,可能不是因为能力不够或业务不好,而是因为缺乏团队精神! 这种现象和现代社会的特点有关—一切趋于复杂化。复杂化的业务被分成好多部分,然后由各个相应的团队负责,但最后的成果和功劳却属于主管。企管课程里有一句话:解决问题的企业内部体系必须比问题本身更复杂。也就是说,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比市场制造问题的能力更强,这样才能抓住任何可乘之机。反过来说,如果企业中只有一人思考,而其他人都听命行事,那么这种企业的复杂性就很低,无法适时把握市场机会。所以,我们一定要提高企业的复杂性,充分利用员工的潜能,让所有的人都加入思考的行列。因此,开会就成了企业的主要活动之一。 于是,团队成了救命稻草。按理说,团队应该是跨专业、跨职能、跨部门的工作小组,团队成员应该具有良好的创造力、强烈的工作动机。不过,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被当作灵丹妙药的团队无法发挥效用,而且逐渐显露出风险和副作用。是不是在组成团队以前,员工应该先做一下“团队角色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