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消除满足型停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9/01 11:36 新浪教育 | |
李先生他最近感到工作不带劲,开会愈来愈没耐性,连敲打计算机键盘都不如往常清脆响亮,他力图改善目前的工作困境,却始终未能如意。刚休假归来的王小姐坦承,刚积聚起的蓄势待发的工作热情只维持一两天,没多久又陷入休假前的倦怠,现在,她又想休假了。 这是怎么回事?明明身体好好的,工作也差不到哪里,睡一觉起来整颗心却突然灰暗郁结,不想工作,想去圆一场年少未完的梦想。 “我怎么老是对工作倦怠,而且这种倦怠感愈来愈频繁?”究竟是工作过度付出与实质上的报酬不符?还是工作不顺,经常做错,被老板批?“事实上,我是公司的资深员工,工作得心应手,报酬也很好,只是莫名其妙地感到厌倦,我不快乐。” 再有趣的事情,时间长了也会心生厌倦。老师年复一年地教同一年级的孩子,医生日复一日地替病人治病,会计师一天到晚地处理帐册,长久了都令人厌倦。满足型停滞是由长期从事已经很娴熟的工作所导致的,因此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你对工作了解越深,就越可能陷入满足型停滞。 长时间的做同一种工作,除了觉得一再重复的无聊之外,你还经常埋怨,因为你发现别人对你的态度,他们认为你的工作谁都能做。公司对你逐渐冷淡,再也不会费心栽培你,因为个人的存在与否对公司并不重要。公司里的大部分职员都很尽职可靠,他们既不出类拔萃,也不惹事生非。但当员工只能守成而缺乏创新的冲动时,很容易被人忽视。被人忽视使人觉得无足轻重,进而觉得自己己不存在。从心理学上来讲,这种感觉可以说是最痛苦的体验。 应该清楚一点,停滞与你的工作量没有关系。不论工作繁重还是清闲,只要没有新事物可以处理,觉得每天的职责和问题都只是机械性重复,你就会陷入满足型停滞。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年复一年地做同样的工作或困在一个岗位上似乎不可避免会产生工作型停滞,但实际上它是可以抑止的。工作型停滞是既可以事先预防,也可以事后补救的。除非是因为个人胆怯或组织僵化,否则我们对迎接变革与挑战的能力不应自我设限。 工作再复杂三年内都可以熟悉。即使各人情况不同,我们也可以知道同一件工作从驾轻就熟变成枯燥乏味需要多长时间。有多年资历的上班族,对于那些熟悉到像例行公事般,一再重复的作业流程,已无法从中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 在所有的行业和组织中,都可以找到久陷停滞期的人。人到中年,晋升无望,平级调动也很少,呆在同一职位也己多年,年龄渐长使他们对任何变化都自然地产生抗拒感。研究表明,二十岁到三十出头的人期望改变,因为那是挑战也是机会。然而年近40,许多人就变得不喜变化,不要新的训练和体验,只想维持现状。 事实上,年龄与绩效并无必然的联系。使人拒绝改变的不是年龄,而是失败感。许多人年近四十,不升不降,静止不动。他们感到成功渺茫,信心渐失。他们不希望看到变化,因为他们只有处理现状的能力。人们会对现实环境做适应性调整,停滞在同一职位太久,他们会觉得无法处理其它事务。 人人都希望不受现实环境的束缚,使目前的工作有所突破,如果问那些生活富有的经理人和公司白领,到底从工作中获得什么才能让他们感到满足,根据我的访问,以下是他们的首要的回答: 个人的影响力 让自己觉得有价值 有机会去尝试 开发新技术 成就感 团队的认同 这些回答说明了即使成功人士也需要挑战的刺激。对于经理、主管和其它高水准的专业人员来说,缺乏挑战会使他们觉得工作枯燥乏味。 挑战涉及到面临新情况和新问题所带来的变革与发展。因此,挑战必然含有风险。简而言之,挑战的精髓就是求索求知。挑战一旦中断太久,面对挑战会觉得力不从心。当人们觉得没有机会接受挑战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抗拒所有的变化,甚至故意阻碍变化的产生。因为他们害怕变化,所以认为所有变化都没有必要。变化使一切都无法掌握,由于缺乏信心,难免心生恐惧。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以及经济收入没有保障的人来说,生存可能就是面临的最大挑战。但在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的现在,生活优裕的人不再满足于以工作保障生存。他们对生活与工作有着更高的要求与希望。常可以听到人们说:“我并不因为钱而工作”,必须让他们觉得一直在学习处理新鲜事物才能让他们心理得到满足。处理新鲜事物必须全力以赴。人们常发现,在学习和成就的过程中能带来很大的满足感。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成为熟练的专家,可是当我们成为真正的专家时心理却矛盾起来,反而觉得这事枯燥无聊。因为当我们成为专家后,就没有挑战了。如果工作是我们生活的支柱,我们会 因此觉得生活毫无情趣。组织给予人们学习如何处理新任务,等于告诉人们组织认为他们有能力学习。相反,如果一直停滞在同样的工作上,等于他们没有能力学习新鲜事物。 35岁的欧阳凯,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大型运输公司办公室工作,有着稳定的收入和幸福的婚姻生活,他每天走出家门时心情还不错,进了公司却又闷闷不乐。他一直找不出原因,为什么这份安定有保障的工作老是搞砸他的心情,逼得他每天想回家?他鼓起勇气求助心理咨询,经由对谈后才恍然明白,原来他属于性格外向,爱好交际型人,偏偏他的工作是朝九晚五,天天守着公文卷宗,难怪无法热情拥抱工作。他主动找上司恳谈一番,最后被调到业务部门,现在他每天周旋于客户之间,业务压力虽大,他却乐此不疲。 如果工作调动赋予你新的任务,你可以获得三项实质利益: (1)可以学习新事物 (2)知道组织认为你有学习能力 (3)知道组织还需要借重你的能力.。 一个层面须回归到个人根源,一项研究发现,国内有30%的工薪族有工作停滞的问题。除了工作带来的忙碌与紧张之外,“对未来工作的不确定或无力感”是工薪阶层普遍的心声之一。公司中的大部分人都需要相当的安全感,他们乐意承担适度的风险。因此,他们更乐于接受平级调动,而害怕可能招致失败的升迁。有些人怕担风险,他们只求安全感,虽然他们口口声声说工作不舒心,想换个工作,可是他们的脚却怎么也不肯踏出他们所熟悉的范围。有些人肯动脑筋创新,无论事业多成功,他们一发觉停滞下来,便主动创新变化。他们富有主见,喜欢变化,他们决不会坐失良机,而是自己去创造和争取机会。这种人不同寻常,但很少在大的公司工作。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主要的内在无形报酬,对经济优裕的人来说,这比外在的有形报酬更为重要。宽敞的办公室、私人助理、公车、特别是金钱,这些有形报酬固然很重要,但是有形报酬通常不足以表现出我们的重大成就,也无法改变我们的生活。 服务于寿险业的童杏村女士,工作之余的学习课程密密麻麻。她参加读书会,读与工作不直接相关的书,她到处听演讲,从没缺过席,想在短短两小时吸取别人的思想精粹。她参加志愿者协会,因为觉得自己很富有,想服务社会。她学书法,甚至每天刻意早起挥毫,寻求一天的平静。她说其实想法很简单,只希望生活能充实有意义。她觉得自己永远不足,必须不断学习。她目前还在读研究生, 她从丰富的学习过程中找到快乐之道,回到充满挑战的业务工作时,较有能力转换压力。“我当然仍有压力和挫折,不过,却不会工作倦怠。” 《从经营生活到拥有生命》一书作者唐.葛洛利亚的具体作法是,如果将事情弄得很糟时,只允许情绪低落一下子。她很快会换个想法,“太棒了,我又学到一招,下次又有机会尝试其它处理方法” ,她因此不认为自己很差劲。 “我是党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没有挑战的机械的搬砖工作,凸显满足型停滞的重要症结-----缺乏方向与目标 。 像是盖房子的一群人,每天不断堆砖头,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要怎么盖,盖到何时完工,原本的热情就在搬砖过程一点一滴流失,最后像行尸走肉。如果清楚自己的人生往哪里去,知道要将自己打造成什么,即使一路走来颠簸失意,也不会因一时失落,觉得疲累不堪、抱怨连连。 另 一个事实,专业能力不受重视,是人们经常感受到停滞的主因之一。尤其是技术工作者,服务人员或幼教老师,这些拥有专业实力的工作者,经常是职场中的配角,升迁管道有限,很难设想未来的愿景,所以她们常有辞职的冲动。 但出走需要代价,并非每个人都有本钱出走,终究要回到工作。 生涯顾问专家建议,当你开始对工作产生厌倦时,就是该重新思索自己的时候了。花点时间静下来思考自己要什么?擅长哪个领域?性格倾向于从事哪类型工作?这份工作可以发挥所长吗?是自己努力不够还是被摆错了位置? 许多人不喜欢规划生涯,因为总是没办法实现。不过,如果能确立人生的大方向与目标,有助于在工作中自我定位。要成为工作上的主人,从了解自己开始。 当了解自己的生涯目标是一阶一阶往上爬到领导者时,就要学习越过眼前障碍,淬励自己打开格局,才有机会攀到顶峰。 积极思考可以调适工作压力,清除不必要的情绪,多练习从积极面看事情,能减少倦怠感。如果感觉莫名的倦怠迫在眉睫,休假又遥遥无期,试着忙里偷闲吧。最好的东西都是最简单的。例如微笑是最好的生活态度;运动是身体最好的药。克服工作停滞也很简单,就是将想法变成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