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教师节特稿: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9/08 10:07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学生们为她写了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在学生和家长看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第三中学教汉语的老师古丽巴哈尔·阿布都热扎克就是一位爱学生甚于爱自己孩子的好老师。 一个都不能少 古丽巴哈尔有两个女儿,现在只有大女儿古米热在身边。 古米热作业做完了,妈妈还在学校没回家。傍晚刚送走几个补课的孩子,怕调皮的孩子不回家,古丽巴哈尔就给学生家长打电话。深夜12点,母女俩才吃完晚餐。等女儿睡下了,她又开始在昏暗的灯光下备课。 每天早上,古丽巴哈尔都提前一小时到学校。走进教室,看见学生坐得满满的,孩子们来齐了,她心里才踏实。若有一个没来,她心里就空荡荡的,并马上去找。 几年前,古米热7岁,古丽巴哈尔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虽然忙得团团转,细心的她还是发现班上米尔塞尔、克力比努尔、吾买尔艾力这些日子经常不来上课。 把古米热送到学校后,她赶到学生家里。家长说,经济困难,不能再让他们上学了。她心里“咯噔”一下。 后来,她用自行车载着小女儿、硬着头皮一次次上门。次数多了,家长不耐烦了:“行,可以让他去,但学费一分钱都不掏!” 古丽巴哈尔先后为这几名学生交了1800元学费,还给他们买来各种学习用品。教室依旧满满的,可学生们哪里知道,这笔钱是他们的老师星期六做家教挣来的。吃完早饭,她把两个孩子锁在家里,出门做家教。好几次,回家一开门,小丫头脸都摔青了。 让每一位孩子开口 1987年刚到喀什三中,古丽巴哈尔发现在师范学院学的那套东西不够用了。 维族学生学汉语,发音是个难关。即使课前做了充分准备,学生上课时还是忐忑不安。每次检查预习情况,一打开花名册,学生一个个低着头趴到桌上,一合上花名册,全都长吁一口气。 她深知,如果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教学就会失败。她尝试着在课程讲到一半时提问,没想到课堂气氛大为改善。为了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敢说敢练,她鼓励学生到讲台上来领读。她心里清楚,为了给班上其他同学当一回“小老师”,学生在家里不知偷偷练了多少次。 平时自习课,她让学生从家里带上《少年报》、《中国青年》自己看。可以下座位,自由组合。为了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她会故意说:“嗯,这个字老师也不会,帮老师查一下。”一听老师也不会,学生们可高兴了,个个抢着去查。 去年,她去喀什市四小听一位老师讲课文《坐井观天》,那个老师的教案引起了她的注意,那只是一个框架,学生的提问随时会改变课堂的进程。没错!67个学生,就会面临67个不同的问题,她想。 如今,三中的课改已小有名气。她却非常坦率地讲:“我也像一只井底之蛙,几年听课下来,觉得自己还是差得太多。” 心诚换诚心 作为班主任,古丽巴哈尔深知,差生不是差在智力上,而是差在心理上、态度上、思想上。 班上原来有个学生叫玛利亚木,一见她就害怕,甚至后悔到她班上,因为她要求太严格。2000年10月一天下午,玛利亚木被车撞了。古丽巴哈尔闻讯赶到,背上玛利亚木,冲往医院。玛利亚木中午吃的饭全吐在她身上。时近傍晚,孩子的家长终于盼来了。 回到家,她仔细一琢磨,这孩子平时讨厌汉语课,如果天天去看她,会不会感动她?于是,她动手做了点面片,煮了些肉汤,亲自送到医院去。有时抽不出时间,她就让女儿把饭送去。一个月后,玛利亚木告诉家人:“我非常想回学校……” 助人得人助,心诚换诚心。家长逐渐认可了这位充满爱心的老师,都把孩子放心地交给古丽老师。学生们也越来越爱上她的汉语课了。(本报记者 刘天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