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的困惑:一个女海归回中国的逆向文化震荡(5)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9/14 10:40 中国新闻网 |
女海归的交友震惊 回到硅谷后﹐碰到和我年纪相仿﹐想回国的女同胞﹐问我回国的感受﹐我第一句话就问﹐你结婚了没有﹖有没有男朋友﹖如果回答是没有﹐我下一句就是﹐最好在硅谷找到男朋友再回去﹐回国找不到男朋友的。为什么呢﹐那就谈谈我回国的交友震惊吧。 在美国洋插队了七年﹐回国的时候已是年近三十的大龄女青年﹐我的婚姻问题成了我父母最大的心病。在美国的时候心想﹐中国有十三亿人﹐男同胞应该有6.5亿吧﹐市场足够大了﹐自己条件又不错﹐找个老公总不成问题吧。殊不知自己大错特错也。回国半年多﹐居然一个约会都没有(相亲不算)﹐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想想在美国七年﹐什么时候担心没有男孩子约我呢﹖如果我想约会的话﹐去一次硅谷中国工程师协会组织的舞会﹐或是郊游﹐自然能认识好几个单身男士﹐约会不成问题。硅谷男女比例失调﹐女孩子是大熊猫﹐不愁没人追的。没想到回国之后突然之间门庭冷落﹐空守深闺了。海归的舞会﹐郊游﹐或是派对也去了﹐认识的人也不少啊﹐可好象从来没人主动给我打电话﹐偶而有男士约我出去﹐还以为对方喜欢我﹐交往一阵子后发现对方已婚﹐甚至孩子都有了﹐想在婚外找红颜知己﹐我可不想做第三者——第一者还没着落呢﹐哪有时间去做第三者﹖ 想想不对﹐用麦肯锡的2X2市场吸引力﹐企业竞争力矩阵一分析﹐突然发现自己在交友市场上吸引力是零﹐自身竞争力也是零﹐处在要被麦肯锡建议退出市场的原点上。 为什么呢﹐先谈目标市场吸引力﹐我的目标市场是海归男士﹐觉得大家背景相同﹐都是洋插队回城的﹐应该有很多共同语言吧。没想到海归男士不想找海归女士﹐自己挣钱已经足够多了﹐何必再找个女强人呢﹐还是找一个本土派的贤妻良母比较好。 那么扩大目标市场﹐转向本土派吧﹐可惜自己在美国两个名牌大学拿了两个硕士学位﹐年薪十万美金﹐足以让本土派男士望而却步。我曾试过在新浪网上交友﹐email告诉对方自己的学历和经历之后﹐对方只回了四个字﹐高山仰止。 大学的时候就在杂志上读到过女硕士女博士找对象是高射炮﹐找不到目标。现在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市场吸引力是没了﹐再看看自己的竞争力﹐既不年轻﹐也不是特别漂亮的那种﹐可能也不够温柔﹐在美国习惯了独立﹐一切事情都自己做主﹐从不依靠任何人﹐东方女性的顺从谦让都忘到脑后了。 和本土派年轻漂亮温柔贤惠的女孩子比起来﹐似乎也没有竞争力。怎么办呢﹐难道真按麦肯锡的矩阵理论﹐退出市场不成﹖可总不能一辈子孤家寡人啊。 正在交友无望之际﹐偶然在上海做项目访谈时认识了伟。伟比我高一届﹐88级的﹐大学毕业后赶上出国潮﹐东渡日本留学五年﹐回国后在一家日本公司做销售。我在上海给一家跨国公司做中国市场的战略咨询﹐在做市场访谈的时候碰巧认识的。 因为工作关系请伟吃中饭﹐聊得很投缘﹐所以约好周末一起出去玩。在上海出差几个月了﹐还从没在上海好好玩过﹐每次都是来去匆匆﹐周日晚上从北京飞到上海﹐周五晚上又急急忙忙飞回北京。这回决定在上海过周末﹐反正公司报销五星级酒店房费。 周日伟带我逛上海﹐在豫园品茶﹑吃南翔小笼包﹐在外滩坐渡船﹐登上东方明珠塔最高层看外滩的夜景。上海的夜景很美﹐可以和旧金山相媲美﹐但比旧金山更有情调﹐因为上海夏夜的风是温暖柔和的﹐象是恋人的手﹐不象旧金山的海风﹐即使是夏天也吹得你透心儿凉。 和伟在一起的日子时间过得很快也很开心﹐是我回国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光。曾有想过在上海找个外企的工作﹐扎根中国﹐就把美国放弃了吧﹐这也是父母的心愿。但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种失落落的感觉﹐象是有个添不满的黑洞。其实我自己知道是为什么。二十岁到三十岁这人生成长中最关键的十年﹐我有七年是在美国度过。尽管自己一直在抵触美国文化﹐但潜移默化中美国的文化﹐美国的价值观已经成了我思想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美国的一半﹐成了我和伟之间最大的障碍。我们俩之间总是会碰到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我知道伟永远不能够理解我的另一半﹐那个我生长在地球的另一端。三十岁的我﹐发现仅有爱情是不够的﹐我需要找到一个soul mate,一个真正能了解我的全部﹐分享我的全部的知己。我想了很久﹐觉得我和伟是不会有长久的幸福的﹐激情褪色之后﹐我们俩之间的差异会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体现出来。伟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一直不愿让我为他放弃美国。 回国前朋友都劝我留在美国﹐这回父母姐姐倒是都劝我留在中国(因为当时美国经济太糟)﹐但内心深处的我﹐知道自己如果不回美国的话一辈子都会后悔的。所以我鼓起最后一点勇气﹐在二零零二年那个寒冷的冬天和伟告别﹐在硅谷经济一片萧条﹐公司裁员风声鹤唳的时候﹐孑然一身回到了硅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