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大学配套改革及中国大学集体崛起问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9/17 10:07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大学配套改革及中国大学集体崛起问题 赵晓:现有改革方案主要涉及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和机制,而外部层面,也就是国家、社会、大学这些关系的理顺上,好象基本上还没有触及。如此大学的改革会成功吗? 张维迎:这方面当然只能呼吁政府。我本人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好比说光华管理 北大这次改革只是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迈出的一步,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政府和大学的关系必须彻底地改变,仅仅靠我们自己做这点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但我们做的这个工作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就做了。我们当然同时还期待着下一步的改革,特别是通过内部改革促使上边改革。 前面提到,改革不存在“一步到位”。中国改革突破点的选择,往往都是改革后会引起新的矛盾、提出新的问题、带来新的改革的地方。比如,国企改革先改了企业自主权,结果很快发现价格制度不改不行,这就迫使我们改价格制度,价格放开以后又发现恶性竞争的问题,然后我们逐步改产权。我想大学的改革也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不能要求一个理想的目标,或者看到了一个理想的目标,就梦想一步到位。我们这次讨论北大改革的时as候,主要就考虑它是否有助于其他方面的改革,而我们认为答案是明确无误的。 我曾经提出三个命题,并提出任何人能证明这三个命题,那北大这次改革就不要搞了。第一个就是这次改革会阻碍大学行政制度的改革;第二个就是这次改革会降低学术自由;第三个就是这次改革会降低教授的权力。 任何人要能证明这三个命题,那这次改革就不应该进行;如果你不能证明这三个命题,那我觉得所有批评意见都够不上真正反对改革的理由。 这次改革之后,势必引发一连串的改革。许多改革都涉及到配套,大学改革也不例外。大学的配套改革涉及到社会的协调问题(coordinating),如果没有这些协调,仅仅北大改革,是不会成功的。但是我相信一点,北大改革以后,其他大学会跟着改革。一旦形成竞争以后,你要办成一个优秀的学校,靠老体制是撑不住的,一定要改革。 而这次改革以后,我自己从作为一个教授的角度讲,绝对不是想使得北大继续鹤立鸡群。中国有1000多所大学,北大、清华如果总像目前这样鹤立鸡群,其实是悲剧而不是喜剧,在这1000多所大学中间,将来跟北大、清华不相上下的至少应该达到十几二十所,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学术市场和学术规范,才会构建起中国一流大学的根基。 赵晓:就好比是产业集群,一个企业胜出是建立在同产业的一堆企业基础上。我们必须有一个大学集群。如果没有众多的二流大学,以及十几二十几所接近国际一流的大学,北大、清华绝不会成为一流大学。 张维迎:就是!北大清华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就像珠穆朗玛峰一样,它是驮在喜马拉雅山上的,你一定要在大量的不相上下的大学之间进行竞争,中国才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就像体育比赛要有大量一流选手的竞技才能赛出国际记录来一样。而我们过去的体制恰恰是自我循环,从而上演“马太效应”,强者益强,弱者益弱。北大清华,每年高考最好的学生都往这儿跑,其他大学只能录取北大清华之后的学生,国家的经费也分开差距,维持、支撑这两所名牌大学,这使得北大清华事实上有点像温室里的花朵。而我们讲,一枝独秀不叫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通过大学改革中国大学应该迎来一个“春色满园”的新时代。 现在北大、清华好多人说一旦离开了就没出路。哈佛大学一年新招的教员淘汰90%都有出路,为什么北大要淘汰20%~30%都没有出路?就是因为其他大学与北大相比,大家都认为条件差距太大,都不愿去。在美国,如果哈佛大学打10分,其他大学就打9.9分,9.8分,9.5分,9分,8分,等等,这样才形成一个市场,但中国现在不是这样。 赵晓:你的政策含义是,在外部治理上,要明确反对国家对北大、清华这种过度的倾斜和保护,转而鼓励大学之间平等竞争。 张维迎:应鼓励公平竞争。现在政府办学的想法,是认为靠钱就能办出一流大学,这是完全错误的。办一流大学,钱固然重要,但机制更重要,否则再多的钱都会浪费掉。这其实是我们下决心改革的关键所在。我们改革以后,其他大学跟上,北大的博士到其他大学教书,其他的博士也到北大教书,学术交流和学术规范就逐渐建立起来了。 赵晓:顺便插一句,国际上一流大学中间,有没有国立大学? 张维迎:当然也有。在美国就有许多州立大学,但它们的管理体制和我们不一样。 谈到政府对大学的管制,我想说,也与学术规范有关。美国的大学从一百多年前,就是从19世纪末开始真正形成学术社团组织(professional society),还有众多的学术期刊,这些对于一流大学的形成都是很重要的。但在中国,成立学术社团是不自由的。像中国经济学界,至今没有办法成立一个专业社团,成立社团要经民政部门审批,而真正得到批准很难。 我们好多学科都缺乏象样的学术杂志,因为办一个杂志同样要经过有关部门审批,如办理刊号等等,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学术的发展。我们想评选一个营销学的教授,但中文刊物中没有一本真正的营销学杂志,要办这个杂志又办不起来,拿不到刊号,真是急死人。相比之下,社会上乱七八糟的非学术杂志反倒得到刊号。为什么?他们能赚钱,所以就有人去搞关系搞公关。教授们呢,比较清高,谁也不愿去干这事,结果刊物就老也办不起来。我想我们国家的许许多多管制对学术的发展的确有很大的制约。 所以我们呼吁要理顺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如果不能自由地创办学术杂志,不能自由地创立学术社团,那么中国学术发展的外部环境就有很大的问题。 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我想刚才强调的这两点很重要。就是自由办刊和学术竞争。政府现在太注重怎么样从资金投入的角度来考虑怎么办好大学,而没有考虑怎么样从机制、从制度的角度考虑办好大学。我强调,一流的大学一定是一个自由的环境下竞争出来的。一方面不让人吃饭,另一方面又花那么多钱打葡萄糖,这不是聪明之举。 我想通过这次改革会促使政府进一步的改革。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教师制度改革就是我们要寻找的这样一个改革“突破口”。 赵晓:我非常同意维迎的话,政府要真心想让中国出世界一流大学的话,关键不是给钱,而是给政策,特别是要通过改革,致力于创造一个大学发展的外部与内部的良好制度。但是,改革也是要成本,要花钱的,这怎么理解? 张维迎:有人说我要改革得有钱,没有钱怎么改革。这有一定道理。但是我要说,正因为没钱才要改革,“穷则思变”。如果我们的教育经费多得不得了,那就可以广种薄收,就像美国人种地,种子一撒下去,然后机械化操作就完了。正因为我们中国钱少,怎么使得这个有限的钱发挥更大的效益才成了大问题,改革才显得尤为迫切。 龙希成:你希望教育部对于这次改革提供什么支持? 张维迎:我个人当然希望教育部大力支持,能够推动这个改革。但是,任何一个大学校长,不能因为上边没有命令,就不去改革,这是失职。当年万里讲过一句话:“可以允许犯错误,但不允许不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