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我的科大十年 > 正文

创建科大的机遇

http://www.sina.com.cn 2004/09/23 21:43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一节 创建的历史

  香港在过去150年殖民地的历史上,教育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不够的,尤其是在高
等教育方面。第一所大学是“香港大学”,建立于1911年,先是以医为主,孙中山先生就是在那里习医毕业的。在所有殖民地政策上,都以发展医、农为主,人民的开门七件事重要,医药卫生重要。英国统治香港如此,日本统治台湾也是一样。只是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农业无处发展,才没有农学院。世界上没有一个殖民政策不限制法律和政治学科的设置与发展,因为一有法律学科,人民就会争取平等;一有政治学科,人民就会争取自由。在这种气氛之下,自1911年一直到1963年,整整过了50多年,才有第二所大学成立,叫做“香港中文大学”。“中文大学”是把当时独立分别存在的三个书院,新亚、崇基和联合并在一起而成的,其间遇到了不少的阻力,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不过用“中文大学”为名,除了用中文授课之外,又与中文学科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这一点,后来不知费了多少口舌向外人解释。又过了几乎30年,到了1991年才应时代与经济进展的要求,创建了第三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这是从一大堆名字中选出来的(表1),选的是不错。但从“第三所大学”的称谓上,你可以推算到大学的为数之少。 能够数到第三,已经令人觉得知足满意。香港科技大学,顾名思义是以科技为主,但包括工商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在每所大学之前都冠以“香港”两字,多多少少会让外来的人误解,以为都是属于香港大学的一个体系。

  表1 大学名称的建议摘自筹委会第一份报告(1987)。

  1 冠以香港为名者(23建议校名的次数。)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工商科技大学

  香港中英大学

  港华大学

  2 冠以地区为名者(14)

  南华大学

  珠江大学

  港珠大学

  东方之珠大学

  3 冠以人名为名者(34)

  孔子大学

  尤德大学

  香港孙逸仙大学

  香港伊丽莎白大学

  4 其他(69)

  明德大学

  经纬大学

  三才大学

  博爱大学

  香港的经济起飞,首先是靠加工制造,如棉纱、成衣和玩具,因为有廉价劳动力,而晋升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以后的经济发展就要靠科技了。有识的香港当局是因应时代的要求而大胆地、正确地创办了香港科技大学。在有远见的已故港督尤德爵士(1982—1986年任职)和一些社会知名人士的共同努力下,1991年10月2日,“香港科技大学”呱呱坠地。

  早在1985年9月,香港的行政局就达成了要增加高校的共识。在教资会的建议下,于次年的3月决定创立一所以理、工、商为主的大学,同时决定成立一个筹委会去筹划创立第三所大学的工作。该筹委会暂时称做“第三所大学筹备委员会”,也是在未有校名之前的权宜之计。两个月之后,港府就任命当时行政局的资深议员钟士元博士为筹备委员会的主席,当时的交通司长 IMacpherson先生为秘书长。再过三个月之后,即1986年的8月,筹委会成员的名单就发表了。由5位海外教育界的成员、6位本港教育界的成员和7位社会名流组成。筹委会在1986年的9月成立。

  1987年6月2日,香港赛马会捐出港币19亿元作为建筑校园资金。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赛马会不但捐以巨款,并且将负责建筑工作,将整个计划变成“Turnkey Project”。为了沟通与合作,当时赛马会的副主席被增聘为筹委会成员。筹委会成立了,建筑费用有了着落,以后的工作就顺利地如期进行了。

  筹委会开始在所承担的任务下成立各项小组,如教学的规划与发展,校园的规划与校产的管理,校园建设与管理,建校人员,财务和聘任等,分工合作。其中有一个临时小组,就是创校校长的遴选委员会。1986年9月,召开了第一次筹委会的全体大会,并公开征选校名,社会反应热烈,有超过百名以上的建议。筹委会从中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接着就选择校址,他们从屯门、粉岭、马鞍山和大埔仔四处选了大埔仔。下一步就是公开征聘校长,为了选贤与能,征募世界级的人才,征聘的网络伸展得很广,一共收到了44个申请、47个提名:其中大半来自英国,有25位申请,30位提名;其次来自美国和加拿大,有9位申请,7位提名;再者就是有2位申请和1位提名来自澳大利亚;5位申请和6位提名来自香港;另外的3位申请和3位提名来自其他国家。几经细心审核考虑,遴选委员会请了14位前来面试,从中选了5位分别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香港的候选人,再继续深入考虑。1987年9月21日,筹委会接纳了遴选委员会的推荐,并上报港督,1987年10月10日获批准,并在11月5日公布,吴家玮教授成了创校校长。

  14年以后,当我写《我的科大十年》的时候,回头看看历史,对筹委会在选名、选地和选人这三件工作上,可以说是选得“天衣无缝”。

  筹委会的诸多工作中,值得一记的是一些有深远影响的决定。计划是最早在1994年开学,开学五年后学生达到7000名。结果提早了三年于1991年开学。但学生总数仍维持7000名不变。

  学校决定用英语教学。在学生方面,理学院25%,工学院40%和工商管理学院35%。在全校7000学生中,研究生占20%。各学院院长是任命而非选举产生。这一点在香港算是创举,以符合专人专职的原则。除了各学院的系所和学生人数之外,连各院的教职人员也都在数目上有蓝图。工学院有教师214名,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的分配上为21∶54∶139;理学院有171,分配为17∶43∶111;工商管理学院为160,分配为16∶40∶104,想得详细周到。在这方面,也冲破了每系仅限一位教授的英国制度。现在允许有10%的正教授,平均来说,每系可有三位以上。

  科大能在创校不到十年,就能振翅高飞,这和当初孵化出来的良好雏形是分不开的。回头看看历史,你无法不感谢筹委会的高见。

  



评论

推荐】 【 】 【打印】 【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