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例题和解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0/22 19:10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一、听力理解的例题和解析 例题:请注意听下面播放的听力材料的录音,并回答1~4题。 2004年,农院硕士毕业生肖马,在毕业之后与到吉都奶牛场工作之前的45天空当期间,利用上学时为农业服务的数万元收入,先到加拿大的一处奶牛场工作两星期。他每天帮助牧主喂牛、挤奶、整理牧场,牧场主人为他提供食宿与奶业资料,但不另给报酬。两星期之后,他又到加美两国交界的五大湖区观光旅游三天,然后回国,到内蒙古草原一个大奶牛场工作与考察半月。有人问他为什么到国内外的奶牛场工作与考察,他说:“还用说吗,这与我的工作有关。” 第一个问题:肖马是什么院校毕业的硕士生? 请在试题本上第一个问题的四个选项中选择。 A工学院 B商学院 C农学院 D医学院 解析:根据录音材料,介绍肖马是农学院的硕士毕业生。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第二个问题:肖马到加拿大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请从试题本上第二个问题的四个选项中选择。 A旅游B喂牛C挣钱D考察 解析:根据录音提供的材料,肖马到加拿大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喂养奶牛的先进技术,即考察。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第三个问题:肖马回国后立刻要办的事情是什么? 请从试题本上第三个问题的四个选项中选择。 A到内蒙古草原奶牛场工作与考察 B到内蒙古草原喂牛 C休息 D整理到加拿大考察的资料 解析:根据录音提供的材料,肖马回国后马上到内蒙古草原一个大奶牛场工作与考察。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第四个问题:肖马硕士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 请在试题本上第四个问题的四个选项中选择。 A喂牛B奶业研究C兽医D未给出 解析:本题有些难,因为录音中没有直说,但从他到加拿大后牧场主为他提供奶业资料一项可以推断,他是从事奶业研究工作的。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二、阅读理解的例题和解析 1短文的例题和解析 其一,确定短文的主题。 例题:真正的人,能创造工具的人,是出现在最近100万年之内。对悠远的地球发展史来说,100万年不过只是很短暂的时间,但和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相比,毕竟是太远了。人们总想弄清楚这100万年间发生的事情。 这段短文主要支持的这样一个论点: A最早人类起源于100万年以前 B人类只是自然界生物发展的特殊生物 C人类历史相对于地球来说太短了 D人类起源之谜总是引起人们对人类发展情况的探寻 解析:这是一段让应试者找中心思想即主题的短文。应试者必须准确理解短文的意思,方能概括出这段短文的主题。这段短文主要是想说明,人类起源之谜,总是引起人们对人类发展情况的探寻。因此,最后一句话是这段短文的主句。所以,对这段短文分析可见,A句与这段短文的意思不符,B句的观点在这段短文中未涉及,C句的观点不是这段短文的主要观点。这样,A、B、C三项应排除。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其二,确定短文的主要内容。 例题:建筑陶瓷污染严重,乌烟蔽日,曾经是闽南沿海一大“景观”。经过一年半的治理,闽南拆除了制造污染的2 500个窑炉烟囱,使当地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短文主要意思即主要内容的是: A制造陶瓷容易造成严重污染 B闽南沿海地区制陶瓷工业很发达 C闽南加强治污力度,改善环境 D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常是不可两全的 解析:本题的关键句为最后一句。在上面四个选项中,A句只复述了这段短文的部分内容,而这部分内容是为主要内容作铺垫的,是为说明加强治污力度,改善环境作陪衬的。B句的意思与这段短文的主要意思不符。D句也与这段短文主要意思不符,短文并未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可两全。所以A、B、D应排除。最能准确复述这段短文主要意思的是C句,即闽南加强治污力度,改善环境。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2短文章的例题和解析 例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文后的四个问题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目的是寻求同一个答案——为什么人们在享受自己获得的和创造的财富时,会时时受到大自然的种种惩罚?因为人类在土壤侵蚀、沙漠化、滥伐森林、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灭绝、环境与污染等所导致的生态系统退化中,已经意识到能登月球、造核武器的人类,还没有真正解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对于人的自身生产和人的经济行为应该如何与生存环境相协调、相适应,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联合国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提出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的人与生物圈计划,受到世界各国的格外拥护与支持。作为该计划理事国之一的中国,自1972年参加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迄今全国有37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已经成为跨地域、跨国界、联系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纽带,已经是为生物圈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了多学科、多领域所依据的窗口。 (1)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非常重视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原因是: A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人类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B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退化的严重矛盾教育人类自身 C全球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日益严重 D人类在获得和创造财富的同时受到大自然的种种惩罚 解析:根据所给材料,各国重视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目的是想寻求一个答案,即:“为什么人们在享受自己获得的和创造的财富时,会时时受到大自然种种惩罚?”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内容是: A人为什么会受到自然惩罚以及怎样才能不受惩罚 B人类创造并获得了财富为什么还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C人怎样才能维护生态平衡又使自身和社会获得发展 D人类搞经济建设怎样才能既提高效益又和环境相适应 解析:根据所给材料,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内容应为“人的自身生产和人的经济行为应如何与生存环境相协调、相适应”。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3)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B促进生产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C寻找并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D促进跨地域、跨国界的生态学研究 解析:很明确,短文章中揭示了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4)以下判断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 A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中心课题是为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 B如果不能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就会有更多的动物濒临灭绝 C作为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理事国,中国政府已为此做出一系列努力 D事实证明,人与生物圈计划对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是有益的 解析:所给材料主要涉及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原因、内容、目的及中国为此做的努力,也许这个计划客观上促进了国际间学术交流,但这并不是目的,所以D不符合文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三、词语表达的例题和解析 1选词填空 例题:当道德对诚实给予高度肯定的时候,他从政治或经济方面得到的( )有时恰好是否定的。 A反映 B反应 C感受D回应 解析:本句是指政治或经济方面对诚实做出的回答和态度。因此,用“回应”更恰当。A“反映”指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B“反应”多指有机体受到体内和体外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变化。A和B都不能体现“诚实”是得到并赢得的对象,应排除。C“感受”是指客观事物的某种特性在人头脑中引起的相应活动并产生某种感觉,着重亲身经历或者接触某种事物后得到的体会。也不合适,应排除。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2词语替换 例题:诚实作为一种优良品质,在道德上历来是备受推崇的。 A尊崇 B遵守 C尊敬 D遵循 解析:本句的意思是诚实历来受到人们的尊敬、崇尚。A“尊崇”与“推崇”意义相近,都有崇尚的意思。B“遵守”是指依照规定行动,与题意不符,应排除。C“尊敬”是指重视而却恭敬地对待,但程度不如“尊崇”,不能表达“崇尚”的意思,应排除。D“遵循”是“遵照”的意思,也不能表达本句的准确含义,亦应排除。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四、语句表达的例题和解析 1病句判断 例1 请从给出的四句话中找出有语病的一句: A市场经济的发轫解放了人们曾经备受压抑的自然本性 B物质产品生产领域或精神产品生产领域的“打假”活动声势正旺 C人们只看目的和结果,而不在乎原因和手段 D至于他的金钱来历如何,一概无需过问 解析:B句中的连接词“或”应该为“和”,因为该句表达的意思两者是并列、平行的关系,并不是选择、排斥的关系。其他三句都没有语病。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例2 请从给出的四句话中找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A但我总怀疑这类活动能取得什么大的成效 B但我总怀疑这类活动不能取得什么大的成效 C但我总怀疑这类活动能否取得什么大的成效 D但我总怀疑这类活动能否取消得什么大的成效 解析:“怀疑”一词所接的复句应该包括正反两方面含义。A句中,只表达了肯定的含义,B句中只表达了否定的含义,都不能做“怀疑”的宾语,D句中的“取消”和“成效”词语搭配不当,所以A、B、D应排除。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例3 从所给出的四句话中,选出缺少“的”的一个病句: A他们也因有这种深刻的诚实而为当代和后世所景仰 B市场经济的发轫解放了人们曾经备受压抑的自然本性 C这种实用主义的处世观、做人观,大大扩展了社会道德的包容性 D诚实的人面对诚实给他带来困境时,他可以从中引发出一种做人的高尚感 解析:这是由于助词使用不当而产生病句的一道题。D句在“困境”前缺少一个“的”字,因为“面对”后面要加名词性短语,“诚实给他带来困境”是动词性短语。所以,应该加“的”把它变成名词性短语。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例4 从所给出的四句话中,选出“从”使用不当的一个病句: A小李乘火车从北京到天津用了一个半小时 B小刘的观点上看,从客观来讲,他是支持小赵的 C小张从三月到五月不在上海 D小马从院子的南面找到北面,也没找到他丢的钥匙 解析:这是由于介词使用不当而产生病句的一道题。A“从”引导的是地点,C“从”引导的是时间,D“从”引导的是方向。A、C、D都正确。B句中,在“小刘”前,少了一个“从”字。“客观”前面的“从”应该移到“小刘”的前面,使句子变成“从小刘的观点上看,客观来讲,他是支持小赵的”,用在“客观”前,有迷惑性。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例5 从下面四句中找出代词使用不当的一个病句: A这些军人,生活十分艰苦,他们的情绪都十分乐观,到军校来军训的学生,谁都会被他那种不怕艰苦的作风所感动 B齐斌身体不太好,不过他很注意保养 C几次投篮失败,体育测验不及格,他的心情怎么样呢 D春花的功课很好,这归功于她平时用功的结果 解析:这是由于代词使用不当而产生病句的一道题。B、C、D句中的代词都没错。A句前面用代词“他们”,后面用代词“他”,在数目上不统一,“他”应改为“他们”。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例6 从下面四句中找出连词使用不当的一个病句: A A和B是亲兄弟 B如果你不来,那么他就马上走人了 C至于戴眼镜近视越深的理论,更是错误和有害的 D公务员的形象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面子,而且关系到政府的声誉 解析:这是由于连词使用不当而产生病句的一道题。在四个选项中,C句的“越”成双出现才对,应改为“至于越戴眼镜近视越深的理论”。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2歧义辨析 例1 从下列四句话中选出有歧义的一句: A赵建今天上午到天津人才市场去了 B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人才 C同学们准备明天到××人才市场去应聘 D昨天傍晚,张三听到李四和他的妻子在河边谈论人才问题 解析:D句中的“他”指代不明确,不知是张三的妻子还是李四的妻子,其他三句都没有歧义。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例2 从下列四句话中,选出没有歧义的一句: A吉林与辽宁的部分地区下雪了 B小A见到小B那年才上小学 C小M是今年考上公务员的 D我看见你时正在跳绳 解析:这四句话中,A句有歧义,既可理解为吉林与“辽宁的部分地区”,也可以理解为“吉林与辽宁搭界的部分地区”下雪了,这属于层次不明确的句子。B句有歧义,或者是小A见到小B那年小B才上小学,或者是那年小A才上小学,属于上下文利用或句式变化而产生的歧义。D句也有歧义,在这句话中,因为句式变换而产生了歧义,既可视为“我看见你时,你正在跳绳”又可断句为“我正在跳绳时看见了你”。所以A、B、D应排除。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3长句判断 例1 市法院今天通过了一项严禁警方执行区长关于不允许在剧场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娱乐设施的指示的禁令。那么,市法院究竟允不允许在剧场附近修建娱乐设施? A允许 B不允许C同允许不允许无关 D对允许不允许不置可否 解析:这是一道没有标点的长句。依据“紧缩法”,该句可简化成“市法院通过了禁令”。通过了什么禁令呢?是“严禁执行指示的禁令”。谁的指示呢?是市长的。指示的内容是什么呢?是“不允许在剧场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娱乐设施”。因此可以看出,市法院实际上是允许在剧场附近修建娱乐设施的。在本题中,应试者还要注意的是“双重否定”的运用。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例2 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已经得到很大发展的基础上,在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反对这种认为不应该不克服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不公平、不平衡的观点。 我们是否反对克服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不公平、不平衡? A反对 B不反对 C无所谓 D不知道 解析:这是一个题中间有标点符号的长句,且是多重否定句。要抓住“否否得肯”的原则,这句话是主张不反对克服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不公平、不平衡观点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4选句填空 例1 如果我们只把以前的学习文件照抄一遍,更谈不到用其正确地解决问题,那样,即使我们口头上大讲拥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际上也只能是南辕北辙而已。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句子是: A那就是连一般问题也解决不了了 B那就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C那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D那就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解析:这是一道需应试者补充复句的题,属语句判断的填空类题。要把复句补充完整,就先要弄清楚复句中的“如果……,更……”这样两个层次的逻辑关系。第一个层次是假设关系,第二个层次是递进关系,即和“不能正确解决问题”构成递进关系的是“不能解决问题”。选项A、C、D都不能与它构成递进关系,只有B选项所表达的内容才是如此。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例2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基石。它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存在的反映,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第二性的,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句子是: A马克思恩格斯发展了前人的学说,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了 B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区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试金石 C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D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解析:这是道要求补充段落的题。做这类题要求应试者具有篇章格局的基本知识。本题所给出的这段话属于总—分—总的基本格局,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话,提出了论点,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石。属于“总”的内容。第二句话,解释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第三句话解释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这是“分”的内容。需要应试者补充的是第四句话,这句话应是结束语,具有总括的作用。再看四个选项。A句“发展了前人的学说”这是短文中没有出现的内容,所以应排除。B句谈到的“试金石”是原文没有提到的,应排除。C句是对短文中物质与意识性质的解释,仍属于“分”的内容,不适合做结束语,亦应排除。只有D选项比较适合做结束语。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