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高校自主招生无才可选谁之过(3)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22 10:09 北京青年报 | |
专家:稳妥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尽管有不少中学、家长、学生以及社会人士都在呼吁扩大自主招生的比例,加大降分的幅度,给那些高考成绩不好的特长生更多的机会,但专家分析认为,无论是高校还是教育主管部门都不会轻易开这个口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郑晓齐教授说,自主招生政策出台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扩大高校的自主权, 另一方面也是对高考制度“一次定终身”的缺憾进行弥补。但在社会配套措施尚不完备的条件下,这种看上去很风光的权利未必所有高校都乐于接受或者说敢于接受,因为这个过程很容易引起社会舆论的批评,学校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加之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高校自身管理上的漏洞,一旦出现问题遭致千人骂万人骂不是没有可能。据他了解,当初就有一所高校本来可以有自主招生资格却自己放弃了。而尽管大家对高考诟病不少,但它拿分数说话却能在相当程度上保证公平,因此以高考成绩为前提进行自主招生无疑成了最稳妥的选择。 郑教授指出,在测定一个学生是否有潜力、有特长方面,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许在张三眼里,这个学生在这方面值得深造,但在李四眼里他未必是个人才。这不像奥运会,谁拿了金牌谁就最牛,不服气你也去拿一块啊?至于“偏才”“怪才”,不少人总是拿钱钟书先生当年数学得零分进清华来做例子,但试问目前我们的中学能培养出几个像钱先生那样极具个性的大师?值得大学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破格录取他?整个基础教育就像大工业时代的流水线,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批量生产的,在高考升学的压力下,个性只好靠后,真正出类拔萃的只能是凤毛麟角。“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教育制度不发生改变,冀望自主招生这小小的一个点就带动其他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是不现实的。其必然结果只能是愿望是美好的,执行起来却感到别扭。”他说,在无才可选的问题上,中学指责是高考制度造成学生个性单一、高校认为中学培养不力,其实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死结。 那么,能否找到一条更好的途径来选拔人才呢?郑教授说,模仿美国那种高校自己命题招生看上去很美,但操作起来就不现实了:一是成本太高会带来新的不公平,穷的学生只能参加一两所学校的选拔考试,二是难以保证高校自身的公正;而在整个亚洲地区尤其是东亚,受儒教的影响,还是以传统的考试制度为主,基本是一个模式,大家都面临同样的难题。事实是,在中国教育这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领域,即使学者们提出了颠覆性的变革也不可能得到实施,只有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前提下,选择一些高校进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逐步推开。他认为,自主招生本身的探索方向是对的,现在要做的就是进一步研究、完善和改良。 据悉,北大、人大在制定今年的自主招生政策之前,都邀请了部分通过自主招生进入本校的学生进行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其中一些可行性建议已经在新的招生简章里得到了体现。人大招办还向学校科研处申请了一个课题,专门对自主招生进行研究,这无疑让我们看到了自主招生更光明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