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信息 > 工商管理硕士(MBA) > 正文

中欧大潮十年间 见证MBA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4/11/24 11:55  解放日报

  今天,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10年校庆日。也许,在我们固有的观念里,一所学校似乎只有步入五十或者百年,才有资历大书特书。相比之下,中欧,一所只有10年历史的学校,是不是太年轻了?

  答案是否定的。

  之所以注目中欧,是因为,她是“中国教育领域对外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是因为,她是全国最早开设MBA(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商学院,也是目前中国最优秀的商学院———英国《金融时报》世界MBA课程2004年度排行榜,中欧全球排名第53位,亚太地区第一。

  10年,她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代的职业经理人,参与了中国商业理念与实践的成长;10年,她代表了MBA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更是见证了一个古老国家重新融入世界并多方吸收最先进文化的伟大历程。

  不是教大家钻空子

  “花3万元念一个硕士,当时很多人觉得我疯了。商学院在西方已经有了百年的历史,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MBA还是一个新名词。”

  在浦东陆家嘴,许东辉,中欧首届MBA班的学员,如今的花旗银行上海分行企业金融部副总裁,向记者回忆自己进入中欧读书的情景。那时的其他专业研究生都是公费,每个月还有几百块的补贴。放弃炙手可热的英语专业,拿出全部积蓄自费MBA,许东辉的举动在当时确实让常人讶异。

  这是1994年,中欧在浦东新区金桥开发区奠基,时任国家教委主任的朱开轩深切寄望这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的国际化商学院,“中国教育领域对外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事实上,此时的中欧已经过了10年的孕育。1984年,欧共体和国家经贸委于北京签署了中欧管理项目,聘请欧洲一流商学院的教授,将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最早引入中国。

  1984年,是中国改革极为重要的一个极点。这一年,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了增强企业活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政企分开等重大问题。中国改革的中心,正式宣告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这一年,中国的企业改革明星是裁缝出身的浙江海盐衬衫厂厂长步鑫生,他以“打破大锅饭”创下销售奇迹,震动中南海,成为红遍大江南北的典型人物。但不过一年,海盐衬衫厂就由兴盛转向破落,因缺乏现代管理理念,一颗新星迅速陨落。

  “摸着石头过河,其实是不得已的,当时我们没有现代经济学的知识,所以当然不能去学好了再来干,这是对的,但不能因此就说这是最好的战略。”著名经济学家、中欧宝钢捐赠教席教授吴敬琏告诉记者。他认为,一个培养职业经理人的学校,就是要这些企业家知道现代经济学的知识,用以指导实践。

  吴敬琏教授在中欧已经教授了近十年的“中国经济”一课,提及自己的责任,他对记者说:“有一次讲资本市场,讲证券市场,一个同学说,老师你讲讲我们怎么利用这样一个市场干起来。但是我说我不准备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个课是讲要怎么把我们经济整个搞好,不是来教大家钻空子的。”

  十年收获不凡

  10年,弹指一挥间。

  但中欧收获不凡。她培养了1100多名MBA和1600多名EMBA。2002年,中国入世后的第一个春天,中欧MBA课程被权威机构、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第92名、亚洲第三。两年后,中欧如今是该报评为2004年度MBA全球53名、亚洲第一。中欧,已经成为全球百强中最年轻的商学院。

  这同样是中国MBA教育从初生到茁壮成长的10年。1994年,在1991年9所高校首批开展MBA试点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国家教委又批准了17所院校开设MBA课程。如今,开设MBA课程的学校达到近百所:以中欧、长江为代表的相对独立的商学院;以北大、清华领军的传统高校体系里的大学商学院;以复旦—挪威管理学院项目为代表的国际大学合作商学院。

  更宏大的背景是,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中国的人均经济增长率列全球第一,一举成为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中欧有今天的发展,首先是因为她契合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不断的商业进步,而商业的进步,带来了对管理教育的强劲需求。”中欧副院长张国华如是说。

  中欧米其林领导艺术及人力资源管理捐赠教席教授忻榕,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获得了终身教授的职位,却最终选择了来到中欧。她对记者说,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对长期在国外从事企业研究的她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过去的海外学者很难做出这样的选择。”中欧新任的教务长郭理默23年前就首次探访了中国,这个严谨的德国人对记者说,今天,上海和北京已经成为全世界最激动人心的城市,“我们这里发出一个教职,全世界有几百人来竞争。”20多年来亲眼目睹巨变,郭理默认为:“改革”为中国带来了内在体制的变化,而“开放”,则让中国获得了持续发展的本质力量。“开放不仅是表现为合资企业、经贸往来的增多,而是中国,从整体上与国际社会融合。”

  他们拥有一种冲劲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两年的MBA教育,无论在国外国内都遭受着严峻的挑战。

  在中国,报考2004年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全国有35777人,比2003年44157人下降了20%,2003年MBA全国报考人数则比2002年下降了11%。MBA报名人数连续两年遭遇“寒冬”。同时,良莠不齐的培训机构使MBA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质疑。“只懂纸上谈兵”、“中国最虚妄的学位”……

  美国,据媒体报道,即便排名第一的西北大学凯洛格学院,2003年的515名MBA毕业生中,仍有92人直到今年春天也没能找到工作。此外,在排名前30位的商学院中,今年也只有60%的MBA毕业生能够找到工作,他们的薪金比从前也大大降低。

  而在中欧,2003级MBA如今80%找好了工作并签下合约,平均月薪比去年上升15%。在英国《金融时报》2004年度MBA全球百强排行榜上,中欧毕业生“毕业3个月后就业率”为96%,高居全球第二;“3年薪水平均提高幅度”达194%,为全球第三。

  教务长郭理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优秀的师资和优秀的学生,超过了“良好的设施”和“充足的资金”,是一个成功的商学院最重要的两个首要条件。

  靠着“比国内其他商学院更具有国际

竞争力的薪酬”,和一个国际化的、熟悉国际规则的组织机构,中欧建立起一支拥有27位长期教授、7位核心教授和100多位访问教授的师资队伍。98%的人拥有世界一流商学院的博士学位,95%的人来自海外。绝大多数教授都是相关学术领域中最受尊敬的权威和领军人物,如吴敬琏、忻榕、史璞兰、茅博励和顾凯诗等。

  中欧的学生同样很优秀。以MBA2003级为例,考生GMAT(研究生管理科学入学考试)平均成绩是699分,相当于美国排名前30所商学院的平均成绩。EMBA2000届(3)班,云集了金蝶国际软件集团主席徐少春、

青岛啤酒总裁金志国、光明乳业董事长兼总经理王佳芬、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公司董事长徐航等中国经济的风云人物。

  忻榕教授告诉记者,中国的学生除了职位都比较高,身上还有一种冲劲,有一种在国外可能看不到的追求和渴望,对成功的一种渴望,和愿意奉献的一种精神。

  吴敬琏教授说,在中欧教学这些年,很多的体会是教学相长。

  读MBA为了什么

  花十几万元念一个MBA或EMBA,能够收获什么?找到最捷径的方式赚更多的钱?还是加入所谓的“CEO俱乐部”,广结人脉?

  “说实话,发财的捷径是没有的。毕业这么多年了,并没有哪个案例可以照搬到工作中。要说结识人脉,请人吃饭一样可以彼此认识,十几万元不知道能请多少人了。”许东辉说,他印象很深的是参加中欧毕业典礼,父母被邀来观礼,政府官员和学校领导亲手发放毕业证书。“读了这么多年书,我第一次体会到一种体面,一种别样的尊严感。”

  中欧带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学员,得到的回答是多方面的:全面提升了我的知识水平;具备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对欧美企业的管理有了全面的了解;结识目前和未来中国商业的领袖;学会在高压力下,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事情尽可能地完成,并赢得别人的肯定……

  对于中欧的教授而言,他们希望给予学生什么?

  吴敬琏教授这样告诉记者:“全面的培养。不光是做生意的技术,而且有其他方面的素质。比如一个职业经理人他的道德。据我所知,我们开职业道德课可能是全国商学院里最早的。”吴教授举了个例子,有一年两个学生到外资企业实习,因为伙食费较贵,学校给了补助。但是这两个学生到了外资企业以后,又不吭声地拿了企业的补助。“这就是道德培养的责任。”

  忻榕教授则说,她不仅希望教授学生管理的知识,使他们在实践中避免一些误区,更希望帮助学生对自身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教会他们如何理解自己也理解别人,无论是事业观还是幸福观,都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让人生更加充实。

  “现在MBA追求一种行为教育,培养的是成功领导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中欧执行院长刘吉这样认为。

  采访结束前,郭理默对记者说,希望下一个10年,除了中欧,中国至少要有4至6家商学院能跻身国际一流行列,而中欧,是其中最好的。“我的梦想是,当我和哈佛商学院一同打电话给一个教授时,他拒绝哈佛到中欧来。”

  这是对中欧的冀望。

  这也是对明日中国的信心。"(本报记者尤莼洁)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