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了!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29 13:05 新浪教育 |
是时候了! ——发起中国校园新文学运动 阿里歌歌(杨勇的网名) (本文一稿于2004年8月19日面世,首发于新浪网校园文学论坛、向日葵中国校园文学艺术论坛,此处有一定删减。) 关键词: 中国校园新文学运动、“校园文学”新定义、中国校园文学史、成长+拒绝+独立、文学高考、早生代作家、文学的春天。 “是时候了! 是时候了!! 是时候了!!!” 引 言 2004年8月19日,8点9分,太阳升起的时候。我,阿里歌歌--以1980年出生的年轻人的身份、以一名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的身份、以一名校园文学作者的身份、以两家中文论坛斑竹及各大论坛普通网民的身份,一一点击“发帖”按键。 ——以此为激情昂扬、激动人心的号角声,我对着阳光下的世界,迎着世界上的目光,喊出开篇三句。 这不仅仅是一篇帖子,这仅仅是我们的一个开始!我们,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热爱写作;我们,是一群青春比文字更精彩的青少年;我们充当了这场校园新文学运动的急先锋。--紧跟其后的,将会是和我们一样年轻的美术、音乐、摄影、电脑、影视等各校园文艺界的朋友;紧随其后的,还有90年代生、鞋底上装轮子或者蹬着单轮车“暴走”的小弟小妹。 是时候了!那么,我们决定了从现在开始。毛主席说过:你们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说给留苏学生的,也是说给我们的。“--报告毛爷爷,我们不会让您失望,我们此时正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冉冉升起!” 是时候了!既然选择了笔,那么我们就用它奋力地画出一条地平线,今天在踏实的土地上往前迈出一步,离开盲目炒作、离开不负责任的商业运作、离开偏见和不屑;从今天起,我们努力让所有的人,都能看清楚我们年轻而且富有活力的身影。 一场新文学运动 往大处说,这是继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后的又一场全国性的文学运动!(这里笔者声明,我没有狂妄到拿这场运动与五四平起的丁点念头。我只是想借此段感谢五四及五四前辈,是它和他们的伟大让我有了引言一场运动的勇气。笔者才疏学浅,但是禁不住心中的冲动,朋友们姑且把本帖当做对“校园新文学运动”的抛砖引玉。) 我们要向五四学习,我们要从文学前辈们那场激情永远的“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汲取力量。 “历史的发展,有时会表现为一种偶然性与必然性相碰撞所引发的突变”(张光芒《决绝与新生》)。与五四的选择“白话文”、我们选择“校园文学”做为突破口。我们把网络当做阵地,把文学的最高点定位于“成长”,提出“成长的文学,青春的文学”观,作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即可以试着校园新文学运动把学生看作五四时期的国民,将校园文学作者看作五四时期文学启蒙者。 一个个有目共睹的出版界神话,让校园文学作者们的写作浮出水面,而真正能代表我们的创造力的文字也终将逐渐浮出水面,思想、内容和形式上有特点的作品将会留存下来,这是必然的。成长在,青春在,那么校园文学作者们的写作就会永远存在!我们将弥补文学上的一种空缺和单调。“作品”代表一切,我们的作品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文字文本,一部分是成长和青春。与其说是文字精彩、文字征服了读者,不如说是我们的成长故事和相似的青春和读者们产生共鸣。对于我们来说,展示、出场、嚣闹、曾经的反叛、还击……都应算做我们作品的一部分。 --以及,这场校园新文学运动,也是我们作品的一部分! 成长+拒绝+独立 首先,我们拒绝“儿童文学”定义。拒绝定义并不等于我们否定儿童文学,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读着优秀的儿童文学满心梦想地长大,但是,这种喜爱不等同于我们接受外界以“儿童文学”的学术概念来定义和评判我们的作品; 我们拒绝粗暴干涉,我们拒绝不了解我们的所谓各界“前辈”们的主观批评、评论。但如果是关心,无论任何人的建议,我们都应试着择优吸收; 我们拒绝未曾沟通仅凭主观产生的否定;拒绝拒绝拒绝!在我们作品中,对中学教育存在的“否定教育、失败教育”问题的批判和抗议向来都很激烈。“人人可写自我”,我们的写作既个性又大众,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优秀的一面,哪怕最稚拙的文字,也有可能在某一天开出花来。我们应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我们拒绝“新概念”的的旧模式和窄空间。可以把“新概念”当做一个文学发展途径,但是不可以把它所提倡的“三新”当做文学标准;我们还应拒绝的是,部分被某些成人意志左右的校园报刊空间,有些时候它们实际上在干扰、约束我们的创造力。可喜的是,我们中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逐渐地追求自己的艺术特色,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才华; 我们拒绝所有死的文字;真正促使文本成熟或者正在进行文体尝试的行为都应得到我们赞扬和鼓励,而我们目前面临的现实是:除了一天又一天的成长本身,易燥的心思很难在媒介制造的喧闹中沉静下来而且学习;除了网络,我们还缺少一个演练的好阵地; 拒绝的同时,我们应有自己的标准,我们应平和地对待“存在”,看问题一分为二,对恶性的、粗糙的的炒作或者包装行为以鄙视,但是炒作还是必须的,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无论盛宝石的盒子如何漂亮,人们最终注意的还是盒子里的宝石,宝石才是终极的目标。如果宝石不美,无论装宝石的盒子被人装饰得如何漂亮,最终还是要被市场淘汰,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人们抛到脑后; “团结就是力量”,我们应该团结起来。我们应该清除破坏我们名声的人;同时,我们又不要互相攻击,我们要相互鼓励,携手作战!同时,我们还应该自省,我们要看到我们的作品中存在的这样和那样的不足,我们的作品应关照到成长的每个角落,视角遍及校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认真学习文艺理论,对各类艺术方法进行探索和尝试。 “成长”是一种生理变化,同时,也是我们的一种写作状态,是我们独立的第一步。 “校园文学”新定义 这场新文学运动为我们的写作正名!从此以后,我们所钟爱的缪斯应有一个共同的、独立的名字,它叫做“校园文学”。 “校园文学”,是我们的写作定义。欲想巩固我们的文学阵地,我们首先应有自己的文学旗帜。若以成人文学的评判标准,十几年二十几年的阅历让我们的作品比前人的作品幼稚,一年或者二年的创作经验让我们的文本不如前人的文本完善。但是,这样的比较类似“往狗肉上挂羊头”,类似于“猫和狗说”。但是从此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文学旗号,我们团聚在青春和成长的名义下,抛开来自前人的压力和高度,我们另占山头,插下旗子,重建江湖,打一片大大的江山。我们的旗子上书四个字:“校园文学”! 我们的文字虽然稚幼,但是它是无可替代的,也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我们的写作与其说是一种文学的行为,不如说是一种“行为书写的文学”准确,我们的写作类似于一次集体性的行为艺术;文学对于我们写作者自身的意义以及作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因为文学出现于我们的成长期,不需承担中年人繁多而且纷杂的部分生活压力和某些社会责任,所以文学对于我们一种美好而且轻松的事情,在完成表达的同时,我们也在不知觉地借助文学完成成长。在校园里结识的“文学”,是我们这一代写作者的朋友,亲切年轻而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朋友;校园文学,又像是健身器材,只不过它的作用是强健我们的精神,是健“神”器材,即:它是每个作者个人的,它也是所有我们所有人的;校园文学,又是矛头和“匕首”,我们把它投向使我们成长受限制被绑束的一切! ……(略) 校园新文学运动将存在于中国文学史上,因为它是一个新的开始,将是一个特殊的文学思潮的发生;或者可以这么说:这是一个与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同的创作群体,正在制造和发起完全属于自己的文学思潮、一场声明独立的文学运动。重新被定义了的“校园文学”是它的一个入口。 中国校园文学史 在纷杂喧嚣的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网上还出现了一些理性的声音,种种迹象表明,我们是在谱写一部全新的文学史!它与传统文学大范畴中的分类无关,我们写的是一部中国当代校园文学史,一部独立的文学史,一部崭新的文学史,一部文学发展史,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学史。 早在20年代初期,一度被贬斥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学生作品已经在图书市场不时出现,但品种不多,印数也不大(有一部分属自费出版)。这部分作品的创作者,主要以青少年报刊优秀作者以及校园文学活动积极参与者为主,例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主办的雨花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获奖者“部落”:张旗、汪洋、黄连星、颜妍、刘振刚、李绪国等;例如既是校报校刊、民办青少年文学报刊的编辑策划者,同时又是校园文学弄潮儿、创作者的肖旭驰、石龙、杨广虎、李贤平、黎阳、王炎冰、刘川、王忠民、黄海、长天庆、李东、王改昌、田晓菲、洪烛、宋冬游、马宇歌、邵江、殷学军、张礼成等;但在那时候,校园文学作者们并没有寄托过多的希望于文学(虽然他们也幻想过某一天因文学成绩突出被高校免试特招),再加上作品题材涉及面狭窄,发表阵地较少等,90年代初期的校园文学作品总的说来还形不成气候,其影响仅仅限于爱好文学写作的部分青少年,没有在社会上构成热点。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与它一起的,主要是那场轰轰烈烈的民报民刊民间社团运动,这场运动制造出来大片大片文学泡沬。这场商业味道极浓的运动,却无意中对新一代的作者们起了一种文学启蒙作用,这一个时期的校园运动和创作是校园文学发展的雏形. 90年代中、后期,随着网络信息时代一日千里地发展、教育持续深入改革、高等院校的扩招、十几所著名高校与《萌芽》杂志社联合举办起“新概念作文”大赛,以及郁秀的《花季 .雨季》和韩寒的《三重门》等书出版并且突破近百万册印数、中国少年作家班等一些文学组织“国家军”的参与等原因,使得世纪交替时期,中国文坛出现了热闹异常的“少年作家当家”现象。学生写作迅速火遍大江南北,文学再一次成为社会、成为青少年们的宠儿,出现了许多有较好文字表达基础和自由鲜明思想的优秀作者,这个时期的校园文学主要以长篇小说为主,作者逐渐地呈现年龄越来越小、书越写越厚、发行量越来越大、深受广大学生少年读者喜爱等特点,如上面提到的郁秀,除《花季雨季》以外,其留学新作《太阳鸟》被江苏文艺出版社以20万册的首印量推出,韩寒的《三重门》印了14次达54万册,后又出版散文随笔《零下一度》等书。广西师大出版社连续推出女中学生黄思路的两部笔记体小说《16岁到美国》、《第四节课是物理课》,两本书首印都在两万册以上;更多的例如刘冬阳的《雪球滚太阳》、《123,走》,张天天的《真心英雄》,张东旭的《我是天使·我不骗你》、朱星辰的《好玩十四五》、管燕卓《一个高三女生的日子》、张蒙蒙《告诉你,我不是丑小鸭》、杨哲的《放飞》、崔利静的《零落》、林世保的《走过青春独木桥》、肖毅的《我听见花开的声音》、肖铁的《转校生》、何素云的《活出真我》等,儿童作者也不甘示弱,《奇奇编西游记》的小作者高靖康只有8岁,蒋方舟,13岁时已出版《打开天窗》、《正在发育》、《青春前期》和《都往我这儿看》4部作品集,同时成为《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的专栏作家;窦蔻,6岁时已经成为《窦蔻流浪记》和《童年的眼睛》两部书的作者;上小学的邹琳写出《踏莎行》等三本书…… 一些出版社还推出了系列丛书,如海天出版社的少年长篇系列、花城出版社推出的青春动感系列小说、北京出版社的自画青春系列、中国青年出版社“超现实幻想”系列等等,它们的发行量和影响也较大。由安波舜操作的“超现实幻想”丛书中,推出北京的学生、少年诗人金今的长篇小说《再造地狱之门》首印10万册;漓江出版社等出版了《中国年度最佳少年作家作品》等一批作品,这一场学生写书热、这种文坛“小鬼当家”现象引起了各界的强烈反响,一时间争议不断、褒贬不一…… 虽然一段时间后各种声音平淡下来,但是,这不是消失。任何一种新产物,只有经过时间考验和发展过程中的不断调整,才能保证它的生命力和成长活力,在这种调整过程中优胜劣汰,直到一个高度产生才有可能进入平淡和休整,继而进入下一个成长期,并在这一步一步中完成自身的繁荣和持续发展。 这一点在二十一世纪初得到很好的印证。如今,已经成长起来的一批少年作家再次掀起一个校园文学高潮,他们大多以网络为阵地,蓄备了一定的能量,代表人物有春树、蒋峰、张佳玮、水格、尹珊珊、李傻傻、苏德、张悦然、小饭、祁云、甘世佳等。对于他们,笔者在这里也不多说,因为在目前各大报刊媒体网站上到处都是对他们的宣传以及对他们评论的文章。 我想说的是:事实证明,我们不是平面存在的,校园文学的热闹不是一朝一夕的兴起,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参与者们也在逐渐地形成自己的文学理想,学生写作不是来得痛快,消失得也快,并非偶然。而且更重要的,它一直在发展下去。 这是一场前浪推后浪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大学生是主力,中学生是骨干,小学生是啦啦队;而现在进行时的“中国校园文学史”,是我们这场运动的实况转播,是我们的行动宝典,是我们的文学光荣榜。里面有我们自己制定的规则,里面记下了我们独立的过程。 文学高考 “爱好写作无过,爱好文学无错”,我斗胆为将要到高考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师弟师妹们振臂一呼! 目前我国的高考现状是,艺术院校及高校艺术一大堆,艺术类考生成千上万,部分艺术类考生可以通过艺术专业考试弥补文化课考试的不足。 ——为什么没有“文学高考”?! ——为什么非得让热爱文学的考生们如此痛苦?难道我们的祖国只需要美术、舞蹈、音乐、影视,而不需要文学? 时下国学兴起,很多人在力证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而中国文化经典的启蒙教育,是与文学紧密相连的。古代的科举制度的弊端,与如今恰恰相反,它是唯文科、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缺少对当时社会需要的农工技术、科学商业等方面的内容,全社会仅以文、武、治天下的政治为筛选人才的标准;而如今却是其它学科发展起来了,文学却被孤立了,与文化分离了,甚至于高考这一现代科举中,吝啬于对文学考生的关怀。 我想,这也不仅仅是对文学考生的关怀吧? 在此,我以一名曾经受过教育伤害的学生名义,恳请大学教育还给文学考生们热爱文学的权利!请教育尊重他们的文学理想、文学选择。请教育还给他们一个可以喘息的空间,让他们从失败中站起来。否则,这是如此的不公平! 是的,高校中现在也有中文系。可是,我国高校的中文系的招生考试对爱好文学的高中生来说缺少关爱;是的,全国几十所高校中文系参与了“新概念作文大赛”,他们每年从获奖作者中筛选文学特长生“破格特招”,可是,每年却只能有少之又少的几个幸运儿,而且,为什么这么多的高校为什么要通过一个杂志社来做这件事情?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光明正大、名正言顺地为爱好文学的高中生开启一道门?!--噢,现在高校有一个百分之五的“自主招生”,但是,自主招生的“20分”幸运光环最后真正能照到文学类特长生身上,能占到百分之一就了不得了。以这百分之一的机会来比较其它艺术类考生的百分之百,这不是不公平又是什么?从最简单的一点来说,无论百分之一的幸运儿还是被特招的新概念一等奖获奖者,都会有作品发表,甚至还有人出过书,可是其它艺术类的考生需要么? 所以,我们难免会如此急躁;所以,我们难免会走极端,我们难免如此重视名利。在对我们进行指责的同时,社会和教育也应该自省反思。 北京大学曹文轩老师曾经说过:“社会应该看到,苍天之下,绝非只有一条道可以走--即使没有道,也应该为一个特殊的人,让出一条道来。”这一句话,感动了我们无数的人,我们尊曹老师是我们真正的长辈;这一句话,曾给过无助的我们那么多那么多的关爱和理解。韩寒无疑是个幸运儿,他说自己是块大金子,他叛逆,所以他金光四射,复旦倒是为他闪出一条路来,虽然只是旁听,虽然韩寒没有去;春树很想上学,只是当初她被教育封死了路。她在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志面前毫不掩饰她的委屈、愤怒和无奈,她说她退学以后几乎被毁掉,“我不能容忍我无所事事,我不能容忍我没有理想”;韩寒他们如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迈出了比较踏实的人生第一步,可是,许许多多老实本分、富含文学金子的矿石却没有人要,很多文学类考生就这样心酸地被逼上梁山,被迫以稚幼的肩膀与社会对抗,拼抢自己的社会位置。 这不公平! 可能,我的想法过于理想;可能,会有诸多的理由证明这个事情实际操作起来会是多么的困难。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应该试着争取。争取完全属于文学特长生百分之一百的高考机会;我们应试着争取,叫社会给我们“让出一条道来”,跟教育要回那个原本就属于我们的机会。 “曾经迷惘无助的我们呵 有时只需要一毫米甚至更小的支撑”。 文学高考,是我们的一个小请求。我们的成长需求曾多次被否定,这是我们对现实提出的唯一的一个请求,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证明这个要求并不过分。让我们共同呐喊,--为曾经无助无奈过的我们的少年,为千千万万因爱好文学而痛苦并且将遗憾终生的师弟师妹们。这是我们这场校园新文学运动的一个内容。也有可能成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入口! (本文结束后,在新浪网上又看到一篇《把被新文化运动打倒的儒教传给孩子》,我想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观点是有共通之处的,我的观点是与其从孩子启蒙入手,不如从文学高考入手,因为是高考决定了文科教育的每一步。) 早生代作家 后作家”开始、到一批人的闪亮登场,我们有了一个好的开头,但是,我们更需要一个理性的定位,还需要一个有文学个性的名称(虽然看起来它好像并不是很重要很必要)。“80年代生”、“80后”太宽泛,几乎泛指了所有1980年以后的青少年,在校园文学的大旗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应该开始组建、打造一支文学精英队伍,团结一伙志同道合而且艺术追求相近的兄弟姐妹,也许在成长完成以后,我们会告别校园文学,进入成人文学领域与我们的年龄会合。 在此,我提出“早生代”一个词,供所有爱好文学的朋友们参考。 早生代一词来源:“早生代”作家,指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的一部分文学作者,他们是对学校和社会异常敏感的一部分人,借助文学提前觉醒的一部分人,在文学艺术上有一定追求并付出了一定努力的一部分人;这个时代选择了他们,他们受到网络、媒介、出版社等诸多外因的共同孵化,写作年龄及出道时间普遍提前,故在此命名为早生代。 “早生代”一词还曾出现于生物学和大地构造研究领域,是一个原始而又宽阔的名词。 早生代作家特点:早生代作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成长,他们具有许多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前所未有的特点,他们属于全新、独立、富有个性的文学新一代;他们更强调自我和个体,因此更加积极地探寻成长意义、更加重视成长质量,他们的作品大多以校园生活为题材或以校园为背景,以同龄的青少年为读者对象…… 为什么要有“早生代”:校园文学兴起,让我们出现,然后我们这一代被称为早生代,但是早生代作家必将老去,那时我们将退去,而文学依然存在,新的一代又将出现,他们会有新的命名。因为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主人,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也终将属于那一代的作者,就像每个时代都需要重新著写文学史一样。但是,目前我们的写作领域现状是:评论我们行为和姿态的人很多,而理性的、静下心来的文学批评和文艺引导很少(不过这也无可厚非,因为他们--他们不喜欢读我们的作品,还没有试着去与我们做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那么,让我们自己来。 “早生代”,是思想上早熟的一代、文学上早生的一代、行为上强烈渴望独立的一代,这个名词将引领我们这群年轻的作者,把二十一世纪十年代和这个时代的文学,真切地抓到手中。 初稿结束语:文学的春天即将到来! 我有一个长长的文学成长故事,这个故事很精彩,但是,它又很曲折;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努力地协调一份“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平衡,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发现这还很难很难。--如果没有机会重新进入大学校园,我的青春和文学也许会变老,可是偏偏如此幸运,我又重新拥有了校园、重新在文学的大园子里尽情地歌唱。 可不可以让我把这种幸福延长?同时,可不可以从此以后让热爱文学的师弟师妹们的成长变得轻松、快乐,不必像我当年那么迷惘而又无奈?两个问题摆在面前,我选择了一同扛起,一个肩膀为我,一个肩膀为我们。 这个贴子我写了几天,也许看起来散乱。如果拿出写长篇小说的耐性,我有信心让它在一年或者一个月后精致完美,可是,我不能再等。因为我心中一直澎湃着一种潮水一样的声音:“是时候了!……” 也许本文中我的某些观点不够谨严,我也不能保证我百分之一百的准确,但是我能保证的是,这篇文章不是我的一时冲动、一时兴起,--我是用心的。我认为,谁能安静下来思考、谁能实实在在地做事、谁能真诚地去写作,谁就应该得到掌声;而且我想想我可以这么说:在“校园文学”方面,我以及同龄的我们,最最最具有发言权。因为我的成长,几乎与校园文学的兴起同步。我亲眼见证并且亲身体会着它一点一点长成。 今天!我选择了今天把它发出来,对它寄予深切的期望,并做好了认真浇灌的准备。不止一遍地说,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当我们选择把年轻人最有激情的部分献给某件事情的时候,那便意味着全力以赴的投入。它,是我的梦想,也是我们的梦想。 只要有校园存在,只要文学不死,只要还有网络,我们的校园新文学运动就将一直发展,而且将不仅仅限于校园文学、学生写作,还会体现在音乐(例如校园民谣、校园歌手、音乐组合)、美术(例如卡通漫画)、体育(例如少年篮足球)、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态,最终成为一场校园新文化运动。 是时候了,一切不是偶然! 是时候了,所有的人无权保持沉默,你所说的话将做为史料“载入史册”! 文学适合在校园生长,可以预料的是,文学的春天即将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