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标准的建立
第二方面,我们确立了一个好的学术标准。应该说,我们国内整个学术界比较混乱,究竟什么是优秀,什么是不优秀,没有一个标准。为什么中国自然科学有院士,而社会科学不能有院士?院士是学术界对一个人的学术成就的认可标志,在一个大学里面,如果拿到院士,他的地位就比较高。社会科学现在没有院士,有人建议社会科学也应该设立院士。但
问题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标准来选院士?因为社会科学的标准不清楚,如果设院士的话,未来的方向就有可能被一部分传统的学者把持着,写程序的人控制着,选出来的院士,未必能代表中国的实际学术水平,代表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所以,光华管理学院这几年所做的事情,不是在传统的游戏规则下努力做好事情,而是对传统游戏规则提出挑战,创造一种新的游戏规则,创造一个代表管理学科发展方向和商学院未来发展方向的游戏规则,新的学术规范。对于国内学术界现在流行的一些游戏规则,我们一直不以为然。比如说,我们在提升教授、副教授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够格?过去在我们的大学也有很多成文的标准,有些看起来很严,但为什么评出的教授得不到大家的尊重?就是学术规范问题。
学术规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科学研究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如果你是生产手表的企业,你生产的手表好与不好由谁来评价?由使用手表的客户来评价,由消费者来评价。但学术思想不一样,不能由这些消费者来评价,不能由学生评价,而是生产者自己相互评价。他们自己评价,他们本身的水平就是一个重要问题,学术道德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要解决学术思想界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得每一个学者欣赏更优秀的学者。一个人真正有水平的话,是不害怕别人的,水平越低的人越害怕别人,越不愿意说别人的好话。我在国外学习几年,我感觉那些大师,那些优秀的人士,你看不出他们对别人的嫉妒之心。我们在中国经常看到很多人故意诋毁、贬低别人,不承认别人在学术方面的贡献。
我们也特别注重引入外国的评价,我们知道仅仅靠自己是不行的。我们很多评价,包括招聘教授、职务晋升,我们一定要外边的,优秀的,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人写评语,告诉我们这个人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
我们的评价也是公开、透明的,光华管理学院在提教授、副教授的时候,程序都是所有申请人给所有的教授做报告,对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说明,然后大家进行讨论,进行无记名投票,这个投票并不决定最后的提升,但是对最后的决定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在教授投票当中,这个人得票很低,提交到学术委员会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反过来有一些人,最初并不是首选的,但是在教授的评价中得分非常高,可能就把他列为最优先考虑的提升对象了。
在建立学术标准方面,我们非常注意核心期刊的认定,政府有些部门搞了一些社会科学的核心期刊,光华管理学院对其中的大部分是不认同的。我们是根据我们自己的标准制定出在哪一些杂志上发表论文才可以作为申请晋职的资格。有关部门搞的大量刊物,不在我们的名单内。在优秀的刊物上发表论文,我们也会有一些奖励。英文发表的奖励比较多一些,中文比较少一些,有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英文还是短线,应该鼓励。过去是谁用中文发表一篇文章都有奖励,现在只对少数的、在十几种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才有奖励。我们认为,对有一些教授在很糟糕的杂志上发表论文,不仅不应该奖励,而且还应该罚款,因为给我们丢人。所有报纸上和非专业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都不算做研究成果。
在实施评价体系中,光华管理学院的学术委员会也是不断调整的,越来越年轻化。自1999年以来,一半以上的学术委员已经调整了,我们的学术委员会委员都是在每个领域里出类拔萃的学者,他们的很多研究都受到了别人的引用。
我讲一个去年我们评教授和副教授的事情。各位知道,各大学里院系每年晋升的名额是学校分配的,各院系领导都拼命向学校争名额,多多益善。但有意思的是,我们学院去年“浪费”了两个教授名额,两个副教授名额,因为我们的标准高,宁缺毋滥。但没有人告状,没有人闹事,这和过去不一样。过去是名额都用满了,院系还有很多人告状,因为很多院系在提升教授、副教授的时候,都为了照顾关系,按照资历晋升。为什么过去名额不够用?因为标准太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够水平。如果水平低的人评上了,水平高的人当然不服气,当然要闹,名额永远不够。一个学校晋升的标准越低,晋升的竞争就越激烈,单位领导争名额的压力就越大。现在我们用严格的标准,大家也就不闹事了,院领导反而没有压力争名额。
我们的做法,在北大也受到了学校领导的表扬,校领导认为光华管理学院做了一个典范,希望其他的院系能够效仿。我的一个感觉是,争名额最厉害的院系,通常都是学术水平最差的院系。现在有一些院系评教授的做法是:有三个人申请教授,结果只有两个名额,就把两个水平差的提上去了,然后让你去向学校告状,最后学校觉得你这个人的水准比评上的还高,就给增加一个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