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渡性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但尚需过渡到社会
主义社会的一个特殊阶段,带有中国特色。它的特点是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但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后胜利。
工人阶级领导权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但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参加者。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起来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强有力的经济条件。
马克思主义居于指导思想地位,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中的社会主义因素。
(二)社会主要矛盾
建国之初,国内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残余之间的矛盾。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地主阶级已被消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
(三)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1)过渡的物质基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
(2)过渡的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
(3)过渡的政治保证: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4)有利的国际因素: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对中国的支援。
(四)过渡时期总路线(重要考点)
1.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953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建设需要改造,因为我们进行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而原先的基础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基础,所以要对旧的基础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我们所进行的改造,并不是为改造而改造,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
(五)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重要考点)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常考点)
(1)基本经验:第一,在土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及时地领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第二,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习惯,采取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等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逐步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的道路。第三,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第四,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团结广大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2)意义:农业合作化的实现,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采取了“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逐步过渡的方式。
(2)采取耐心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办法,提高手工业者的社会主义觉悟,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
(3)规定手工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特别强调为农业生产服务。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创造性地实现了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
对民族资本和平赎买的必要性:第一,中国经济落后,工商业不发达,民族资本主义对国计民生有有利的一面。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三,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有长期合作的联盟。第四,追求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民族资本主义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因此,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要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方人员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
对民族资本和平赎买的可能性:第一,新中国建立后,工人阶级掌握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巩固的工农联盟,这是和平赎买的政治基础。第二,没收了官僚资本后,人民已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割断了农业与资本主义经济的联系,这是和平赎买的经济保障。第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承认《共同纲领》,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2)和平赎买的基本经验:第一,严格区分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第二,创造和采取了从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到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即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第三,对企业的改造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逐步把资本家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