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释指标体系
《21世纪》:在你的排行榜中,有的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很高却被排到了很低的位置,而有的录取分数线很低却被排到很高的位置,你怎么看待录取分数与大学排名的关系?你觉得最终这两个指标可以走向一致吗?
武书连:录取分数线高而排名低的大学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北京(当然不含北京的考生),我国各主要新闻媒体都集中在北京,北京地区的大学容易获得宣传效应,实力被高估,而且官方的评估机构、主要的基金都在北京,北京地区的高校在攻关方面占有优势。另外很多外地考生愿意到北京上大学
,首都嘛。同样的原因,西南西北的大学实力容易被低估。其实,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容易被低估,清华、北大、浙大、南大、中国科大在国际上实际被低估了。二是处于垄断行业的大学,因为就业后到垄断行业工作,有行业的高额垄断利润支持的高工资、高福利,容易吸引考生,实力也被高估。例如邮电业,我们的一个长途电话比美国贵好几倍,我们的工资比美国低十几倍。但是电信就是不降价,形成高额垄断利润,所以此类大学录取分数线很高。
前一种情况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后一种情况,随着开放垄断行业,形成完全市场经济,企业利润由市场调节而不是由政府划定,能够解决行业垄断造成的大学录取分数线高而排名低的情况。但即使是后一种情况也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还是一个时间比较长的过程。
《21世纪》:你提到了就业对大学评价的影响,那么,为什么没有把就业率纳入到指标体系中?
武书连:评价毕业生就业情况需要大面积的采样。但是我国的统计法规定,凡是政府部门作过统计的指标,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重复统计。可是有关部门公布的就业率可信度又太低,不敢用。
《21世纪》:学校的声誉是否应该纳入指标体系?国外的一些大学排名有采用学术声誉指标?你如何考虑?
武书连:世界上有许多种大学评价体系,有定性的,有定量的,也有定性定量结合的。有能重复的,也有不能重复的。我们的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是刚性的、客观的、定量的、可重复的。对于我们这种体系而言,学校声誉是软性的、主观的、定性的、不可重复的。学校声誉指标与我们的评价体系不相容,我们不采用。国外主要是美国的一些大学排名采用学校声誉指标,我们对此不发表意见。我们的观点是允许各种不同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共存。在大学评价领域,没有必要以美国的标准为标准。我不喜欢模仿,我喜欢创建新的评价体系。
《21世纪》:在你的排名中,前几名得分都在100分以上,但从25名以后就下了50分,60名以后干脆只有10多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说明了中国大学的什么问题?
武书连: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不是中国大学有什么问题。全世界的各种统计都表明,少数研究单位产出了多数科研成果,而绝大多数研究单位只产出了少数科研成果,这已经成为客观规律。
例如:2002年,全世界共有5200个单位在世界最优秀的100种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其中61.8%的论文是由300个单位(占单位总数的5.77%)发表的。共有189个国家和地区在这100种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其中美国和英国两个国家占了62.29%。
中国大学的科研成果也是少数大学完成大部分,多数大学完成少部分。在今年评价的609所大学中,占总数6.08%的37所研究型大学获得61.8%的科研得分,而占总数52.87%的322所教学型大学只完成了科研成果的4.26%,不及清华或北大一个学校的科研得分。科研得分反映了学校的师资水平,师资水平又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培养的质量。研究生培养得分、本科生培养得分、科学研究得分形成了大学的总得分。因此,我国名列前茅的大学得分很高,若干名以后迅速降低是正常的。看看世界企业500强,情况也差不多。
《21世纪》:在你的排名中,学生人数是一个指标,那么,是否意味着越大的大学就越是好大学?
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以对社会的贡献作为评价大学的唯一标准。设立大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同等质量情况下,当然培养的人数越多越好。一所大学培养的人才数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能够上普通大学本科的,不足同龄人口的5%。在此阶段,用学生数量和学生入学时的高考成绩评价大学是合理的。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学生入学质量的差距越来越大,再用学生数量和入学成绩两项指标评价本科生就会出现比较大的误差。
因此,我们今年增加了本科生质量评价指标,就是从学生数量和学生毕业质量两方面评价本科生。首先要有数量,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并且数量没有达到一定程度,质量也没有意义。是否学校越大越好呢?不是的。在《中国大学评价》体系中,本科生数量只对总排名有意义,但是如果教学质量低,本科生得分也不会高。学科排名、专业排名都与学生数量无关,只与学校的学术水平有关。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更注意研究生的质量。研究生教育的灵魂是创造知识,是创新。在研究生培养指标中,决定得分的不是博士生和硕士生的人数,而是研究生教育创造的知识总量,即科研成果总量。同样是1000名博士生,如果甲校研究生教育创造的知识总量是乙校的三倍,甲校的研究生培养得分就是乙校的三倍。在《中国大学评价》中,有的大学的博士生生均得分还不如中国科技大学的硕士生的生均得分,为什么?因为他的博士生平均科研成果不如中国科技大学的硕士生。还有一些可以招收研究生的大学,研究生培养得分为零,那是因为在连续5年的时间里,这些大学的科研成果为零。因此,如果师资水平不够,即使能用某种方法得到博士点、硕士点,招收很多研究生,在《中国大学评价》中仍然是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