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在国内有一种“人才高消费”现象,指的是有的公司一味看重高学历,而这些高学历学生上班后,才发觉自己的工作其实用不着那么高的学历。一个博士生干的活可能是一个本科生就完全能胜任的。在国际纸业公司中,这种情况存在吗?
杨铭潜:国际纸业公司没有这种现象,也不可能发生这样的问题。对于员工队伍,我们不追求学历结构,只要有大学教育背景就行。如果一个公司一味看重应聘者的学历,这
证明这个公司极不成熟,公司追求的应是员工可能创造的价值,而不是员工学历的高低。同样地,如果一个博士生甘愿去做本科生的活,这表明他对自我的认同是本科生,因此也就谈不上人才高消费问题。试想,如果一个博士生做的是本科生就能胜任的活,从常理上说,他会很不满意,既然不满意,就应该改变,就没有理由再维持这种不满意的局面。
问:但实际上,有不少博士生博士毕业后干的并不是研究工作,而且他们也没有改变的想法。
杨铭潜:这个问题很复杂。社会发展确实需要博士生,但是博士生不愿意去本应属于他们工作的领域,这就出现了问题。我们的科研院所、企业的研发部门对博士生的吸引力并不高。但我想,随着中国对研发的重视,博士生会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问:与学历问题类似的,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你们对“海归”有什么看法?如果一个“海归”到你们这里应聘,你们会给他更高的印象分吗?
杨铭潜:对于人才,我们关注的只有一点——他本身的实力。学历和经历只可能作为参照,而不可能作为决策的根据。我们会用同样的择才标准去检验一个“海归”的能力,他达到我们的录用标准,我们将会录用,没有达到录用标准,我们绝对不会因为对方曾经在海外工作、学习,就“网开一面”,这是十分可笑的做法。企业在社会上的形象,不是靠员工的学历和经历树立的,依靠的是产品的竞争力。人才不是“花瓶”,是我们企业竞争的“法宝”。
问:客观上说,你认为“海归”相对于国内人才有哪些优势?
杨铭潜:相对来说,“海归”由于有海外的经历,他们的思维更为宽阔,但这主要指在北美、欧洲等地留学的学生。对于“海归”来说,他的能力是否能与社会的发展、国内的发展结合起来,关系到他在国内能否取得成功。有的“海归”想到自己在国外打拼拿到学位,回到国内后可以放松一下,这种想法是很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