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分科也就选择了命运
一年一度,高二年级的文理分科选择又将开始了。在重庆,这涉及至少10万高中生对命运的选择;在国内,它涉及的高中生不下百万人。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以来,数千万高中生都曾面临这样的选择:文科还是理科,你必须二选其一,没有中间道路可走!
这真是一个比哈姆莱特的“是生存还是死亡”更难把握的命题。
因为,哈姆莱特的“生与死”只是一个人,文理分科却让千家万户的家长伤透了脑筋!他们不无担心:自己的孩子一旦选错方向,很可能殆害终身。然而,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任何一个高中生都必须作出选择。而选择分科,也就选择了命运。
“过早地文理分科,让理科学生不再学习历史、地理,不再阅读文学经典,导致知识面狭窄,缺少人文精神;文科学生则远离物理、化学,不熟悉最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训练不够。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将成为一句空话。”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大声疾呼:高中阶段应取消文理分科!
取消文理分科,并不是由朱委员第一次提出。但在高考指挥棒下,文理严重分化的局面不但没得到扭转,反而愈演愈烈。于是,在我们身边,诸如文科生不知光年是长度单位,理科生不知巴尔扎克是何人等现象也越来越多。有人说,这么多年,我们不了解光年和巴尔扎克,不是照样活得很好?这话不错。但是,中国未来的脊梁如果全是连最起码的文理素养都不具备的“人才”,又怎能奢谈中华民族的复兴?
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算起,中国的近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已走过100多个年头,培养出一大批文理兼容的大师级人物,如钱伟长、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杨振宁、苏步青、陈省身等。引人注意的是,这些人才的高中、大学求学时代全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分理分科以前。相比之下,建国后我们引进苏联文理分科模式,特别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对这一模式的全面“深化”,我们的“瘸腿”教育越演越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因此,有教育学家认为:文理分科是一大毒瘤。
1959年,英国人查尔斯-斯诺(C.P.Snow,1905-1980)在剑桥大学作了一个《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著名演讲:由于教育背景、知识背景、历史传统、哲学倾向和工作方式的诸多不同,两个文化群体即科学家群体和人文学者群体之间相互不理解、不交往。久而久之,或者大家老死不相往来,相安无事,或者相互瞧不起、相互攻击,导致“人文学者对科学的傲慢、科学家对人文的无知”的文化危机。
这种观点颇具现实意义。前不久,我市一位教育界的人大代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的教育,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是全面追求升学率。学校比拼的是:我们的学生,北大考上了多少,清华又考上了多少……受形势所逼,幼儿园开始学小学的知识,小学接触初中的课程,初中学大学的知识。但到上了大学,却又反过来学习幼儿园的知识——公交车上应该给老人让座的起码文明、礼仪,竟被不少人搞忘了!
当然,这不能全怪罪于文理分科。应当说,自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考制度从未停止过修修补补。但至今未能解决实质问题。“一考定终身”仍是铁的事实。而考与不考、怎样考,取决于你在高中阶段对文科还是理科的选择。重庆麒麟国际象棋学校董事长杨盛瑜以切身实践指出,文理分科是不科学的,“作为20年前的文科生,在工作中我虽然不乏形象思维,但深感数理逻辑的欠缺,这影响了我对大局的把握!”杨反诘:马克思算不算文科大师?但他的微积分题解很多数学家都做不出来!爱因斯坦算不算物理学大师?但他的小提琴演奏达到了专业水平,钱学森认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我虽然不赞同当下中国要培养出多少大师,但人为地搞文理分科,对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可以说有百害无一利!”
然而,目前高考很难摆脱它附带的身份、地位、前途等一系列本不该由它承担的东西,文理分科也就有了继续存在下去的土壤。
怎么办?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曾在上海第九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年会”上表示:取消文理分科是今后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
但能取消吗?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