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四场诉讼值得深思玩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6/14 18:05 科技日报 | ||||||||
加上这场官司,自2002年6月以来,西译共打了四起官司,而且每一次都最后赢得官司。同“排名”官司比较相似、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巨大反响的,是2002年的“年薪”官司。 2002年6月12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的消息称:民办西安翻译学院一名大三女生被一家公司看中,以年薪40-50万元预先录用。消息披露后,港澳台及其国外一些媒体予以
这桩官司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人不明白,这场官司的意义何在?“不为钱,不图名,就是要想借助这么一个案例,纠正人们对民办教育的认识偏差。”西译院长丁祖诒说。 西译为何总有官司缠身?西译人的说法是,竞争者的红眼病、一些人的不理解;社会上的说法是,发展中的新问题、传媒圈的瞎炒作。 西译院长丁祖诒曾经在多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民校的六大困惑,而其中最要命的一条就是“认识怪圈”:人们对中国民办大学跨越式、非常规的人才积累模式的历史意义认识不足,冷漠、歧视、偏见难以根除,社会舆论也总是出现偏向,“闭眼不看万重山”,对公办大学宽松有加姑息有余,对民办大学求全责难严惩不贷,视民办大学为下里巴人,刚看到民办大学起步就喊叫发展过头……“凡此种种,都是计划经济意识形态和官僚作风在作祟,对亿万群众需求大众高等教育的真情缺乏了解。”丁祖诒说,虽说近几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观,但完全扭转尚需时日,在不少人、不少机构、不少舆论看来,民办学校出现问题、发生纠纷、官司缠身再正常不过,因此有意无意排斥、疏远、否定民办教育,“我们首先要同这种守旧的意识做长期的、艰苦的斗争”。 “值得警惕的还有一些竞争者的红眼病。”丁祖诒说,近6年来,陕西几所民办院校同台竞争,从有生源的竞争、就业的竞争、到校园校舍建设的竞争、软件硬件的竞争,到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特色和科研进步的竞争。这种竞争已经促成了陕西民办高教的群体优势和品牌。但全国民学1300多所,总有那么一些人一些学校,不是积极追求上进、联手共建辉煌,而是有意拉扯后腿、故意使绊捣蛋,来达到自己的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结果往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就连个别公立学校,也觉得民办学校发展“过于迅猛”,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自己的生存发展,不是挖空心思同民校抢生源,就是向上打报告歪曲民学,甚而至于与歪理邪说站在同一战线,向民办教育“开炮”。此外,还有同民办教育“八竿子打不着”的一些机构,也觉得民办教育是块“肥肉”,吃不着也要“咬”几口。 而社会上的说法则认为,民办学校官司多是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北京一位长期研究中国民办教育的人士表示,民办高等教育已经过了泥沙俱下的阶段,随着1998年开始持续几年的高校扩招,很多实力较弱的学校已被淘汰,剩下的就是实力较强的学校。这些学校需要学校排名、校长荣誉、学生就业率来加强宣传,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获得社会和舆论的进一步认可,这本来是正常的,是无可厚非的,只要事实准确、载体可靠。但一些学校急于求成,在整体宣传上又没有有效的系统支撑甚至形不成统一、固定的出口,就难免出现问题。正如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所作的自我反思那样,作为一个中国具有空前超大规模的民办院校,在未弄清该美国排名机构权威性之前,贸然参加了排名确实显得有些轻率。“其实,就西安翻译学院在中国民办教育中的地位而言,参不参加什么美国排名,丝毫不影响它的声誉和实力,它得的锦旗、牌匾、奖状还少吗?”这位人士说。 “媒体的跟风和炒作也是民校多官司的一个重要诱因。”这位人士还专门提请记者注意,“排名”官司与“年薪”官司,实际上都是西安翻译学院与个别媒体记者的较量。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团体都不愿意同媒体打官司,西译逆流而上也是无奈之举。在新闻竞争的巨大压力之下,个别媒体的记者表现出了不应有的浮躁和亢奋,人云亦云、主观臆断、捕风捉影、片面炒作甚至肆意歪曲、捏造事实等问题也因此冒头。甚至有些媒体将经营与新闻混为一谈,以“曝光”、“揭黑”、“打假”为要挟拉赞助要广告,如若不然就会逮住机会“弄它”一把。“如果总是保持沉默,总是一味让步,就会让本来认可度不高的社会舆论出现更大的偏差,先是学校的名誉受损,再是学生的心劲受伤,进而是民学的发展受阻。”这位人士说,不让“多米诺骨牌”现象发生,西安翻译学院只不过尽了它作为民办大学“领头羊”的一份责任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