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2005年高考状元 > 正文

“高考状元”热为何降不了温

http://www.sina.com.cn 2005/08/22 10:14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日前,吉林市有关部门在该市文庙博物馆孔庙举行高考

状元表彰奖励仪式,12位文理科状元身披绶带、胸佩红花,在人们的艳羡和祝福声中,踏着红地毯,走进状元门,踏上状元桥。相关教育官员为状元们开启“状元门”,某副市长为状元们颁发奖学金。“状元名录”将永久保存在文庙博物馆内(8月14日《新京报》)。

  无独有偶,广东省德庆孔庙前次里也举行了广东首个“状元礼”。江门籍的今年高考
单科“状元”黄陀身穿“状元服”,走进孔庙大成殿,在“老先生”的引导下,“状元”和众学子向儒学先师孔子像朝拜、上香、献锦帛,并宣誓热爱祖国、成才报国云云。

  到今年为止,科举制度已经整整废除了一百年。但显而易见,科举制的幽魂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在种种迹象看来,它不过穿着高考的外衣仍旧在继续游荡。

  众所周知,高考制度固然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一面,但其与科举制在本质上也完全不是一回事。“高考状元”原本是对高考优胜者的借指,即使是这样,这个称谓也屡屡为人诟病。而近年来一些地方的炒作高考状元的做法,似乎有意要坐实二者确实存在“薪火相传”的关系。今年陕西的高考文理科“状元”还被装扮成“唐朝状元”,伴着“唐朝古乐手”喜庆的乐曲在“古都

长安”游了回街。仿佛高考就是科举的延续似的,而对“高考状元”的种种“加冕”礼仪则有意遵照科举制度的模式,仿佛非要给“科举制度”借尸还魂,这些做法难道不让人感觉奇怪吗?

  目前的高考制度固然还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但高考制度改革的方向则坚定不移地正在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靠拢。炒作高考状元,不仅对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不利,也对全社会形成新的教育观造成干扰。所以,教育部多次重申不赞成任何宣传高考状元的行为。但是,社会上热炒高考状元的热度不仅没有降温的态势,在某种程度上,还呈持续升温的趋势。当今的高考状元追捧热不仅媒体炒作方式翻新,连一些政府官员和社会名流也郑重其事前来捧场,这些都说明了这股热潮能量着实不小。

  事实上,由于状元热的持续升温,高考状元俨然已经成为家长、学生和社会共同追逐的一种偶像。在目前的中学教育中,学校期望多出“状元”,教师期望亲手培养“状元”,家长期望子女成为“状元”以光耀门庭,社会上的人士希望本地诞生“状元”来提升人气,于是形成了学校、家长和社会三方共同打造所谓的“状元文化”的怪诞现象。

  高考状元顶多只是一个考场优胜者,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目标相距甚远。把高考优胜者与科举场上的状元生搬硬套拉在一起,不难使人对素质教育的前途产生忧思:难道中国人吃八股文的亏吃得还不够吗?(作者:喜子)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