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正文

语言专家访谈:英语的使用是否太过泛滥

http://www.sina.com.cn 2005/09/05 17:35  新浪教育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徐大明做客新浪

  主持人马骧:我们先把话题放大一点,咱们说说这位朋友说的地球语言中几种语言,英语是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

  网友:现在英语的使用有点太泛滥了,尤其在国内情况,中英文混杂的说法有很多,
在生活中也见到,而且这种说话的方式往往代表一种我的外语能力很强,或者我有外国的学习背景,或者我有国际化合作的工作背景,是以这种符号出现的,虽然我本人有点讨厌这种说法,但是不由自主会对它影响。

  徐大明:我们跟高先生最近几天正在讨论这个问题,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语言认同的问题,我们刚才提到了语言体现了社会结构,也体现了社会关系,同时还体现了一种社会认同,我们在社会语言学当中,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语言认同,语言认同实际上是文化认同、社会认同的一种表现,一个方面,有一批人他总是感觉和另一批人比较接近,而且作为年轻人来说,特别是成长阶段的包括儿童,他很自然的愿意模仿他喜爱的崇拜的对象,这里面实际是一种认同,他们采取这种讲话方式,实际上就是认同这一批人,他觉得我愿意跟他们相同,这是语言社会行为跟模仿一些人穿什么衣服,一些社会的行为,实际上是一致的,不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至于这种东西有什么危害,从保持祖国和民族语言纯洁的角度来说,还是不要搞的很混杂,但是是不是我们许多年轻人,或者有一些不同群体的人在交际的时候有了一些这样的混杂现象,真正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我们民族语言的后果?我觉得不能简单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不能你这里用几个英文单词,或者有一些在高科技企业当中他们日常的工作交流当中,要用很多英文的术语,可以用,也可以不用,但是为什么用,是不是这里面有一个工作效率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认同的问题,这个认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复合的认同,他现在仍然使用汉语,实际上对汉语,对民族语言有一个大的认同。但是他在他的小圈子里对语言有一些修饰,他里面加的英语当中也有表现出来对英语一定程度的认同,这都是很自然现象。实际上我们过去即使跟英语无关,模仿某一个方言,模仿某一个口音,或者是在讲话当中加一些古语,这种混杂现象从来都存在,语言总是不断发展的,所谓纯粹的、纯之又纯的这种东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不至于太大影响。

  主持人马骧:也不至于说总是忧心忡忡对此不能接受。

  徐大明:看有多严重,是不是大家真的不认同汉语了,好像没有这么严重。

  主持人马骧:有没有已经做过针对这个问题和现象研究?

  高海洋:关于这方面有很多争议,不同语言学家,一方面维护语言学家,另外一方面认为语言本来就是开放系统,汉语在成千上万发展中已经容纳了各个少数民族特征。但是我的想法,我个人的想法,可能完全不正确,我认为在使用英语的时候我们始终要有一个汉语的还是一种叫语言意识,英语是一个极其强势的语言,我们知道现在唯一在世界上成为另外一种语言就是汉语,汉语和英语相比,如果汉语成为另外一种世界最普遍使用的语言,它有助于遏制英语的单边语言主义,这是我个人提法。单边语言主义,我觉得语言多向性和文化多向性是一样的,汉语并且存在这种可能性,汉语和英语相比它有它的很多优势,我觉得我不反对,因为我本人经常说汉语也说一些英语单词,但是大家说英语单词不能放弃汉语意识,认识到存在更高层面问题。

  网友:现在很多家长让自己孩子直接学英语,或者很小送出国外去生活和学习,导致这些孩子可能不会说汉语。

  主持人马骧:这就是刚才徐老师说到的你对汉语认同完全没有了,完全变成一个只会说英文或者其他国外语言的中国孩子,这可能有点过犹不及。

  徐大明:从文化上来说是不是中国孩子已经很难说了,有这个问题。

  主持人马骧:国籍可能还是中国的,但是文化上不存在东方的底蕴了,这是一种现象,家长有自己选择。

  高海洋:宏宝特德国著名语言学家,他说一个民族所有东西都被抛弃,只有语言和文化扎根在民族深处,能够标志你民族特征唯一最后就只有语言,语言失去了民族身份就会放弃。基于这个原因所以很多

留学海外华人他的子女在成年以后或者十几岁之后把他送回来学习汉语。

  主持人马骧:现在有多少学校规定小孩接受教育必须说普通话?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