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负罪感在读书 留守孩子究竟是谁的过错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9/19 11:03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刘县书 “我带着负罪感在读书!”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一中学生肖勇(化名)吐露的这句心声让我心中一痛———我是带着负罪感读这组关于农村留守孩子的报道的。该“负罪”的不是这些孩子,而是我们这个社会及其中的许多成员。他们的痛苦不仅是他们的,他们可能的沉沦也不仅是他们的。
从社会伦理意义上,我们应该同情、帮助他们。但我想到的不止于此。在中国,这样的孩子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数千万个。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农民工留守子女适龄学童已达7000万左右,他们与父母分开的平均时间达5年之久。从宏观而言,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事关我们这个民族下一代的整体素质。7000万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样一个巨大社会问题的生成,难道与社会成员和社会制度的麻木、冷漠、短视没有关系吗? 从最微观具体的层面上看,我们也与他们息息相关——— 你是厂长,你雇用的工人中可能有农民工。 你是建筑商,你可能拖欠着某些孩子父母的工钱。 你是教育官员,你可能取缔过简陋的打工子弟学校。 你是校长,你推出的每一项收费都可能给某些孩子和家庭带来压力。 你是城里孩子的父母,你给孩子买的玩具就出自那些留守孩子的父母之手,你知道他们从制作每一件玩具中拿到多少工钱吗? 你是白领,你雇用保姆或小时工,问过她们孩子多大,在哪儿上学吗? 你是高档小区居民,可能与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做了邻居,你会反感、要求他们搬走,说他们影响了小区的形象吗? 你是最普通的市民,在菜市场与摊主讨价还价,她的孩子可能正在千里之外的老家游荡。 很多人喜欢抱怨中国人素质差,而同时我们可能正在漠视、纵容乃至参与制造着更多“不良素质的公民”。因为今天那些不能健康成长的留守孩子,将来也可能与你共享同一片田野、同一条道路、同一列火车、同一座城市。无疑,他们将与你及你的孩子生活在同一个社会生态系统中。 在留守孩子和他们打工的父母面前,我们可以有两种态度:一是心安理得,无动于衷,事不关己,觉得他们没本事,活该;一是将心比心,为之震动,推动改变。态度决定一切,在我看来,只有认识到留守孩子问题的重要性,才有可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寻求真正的解决之道。如果多数社会成员,特别是掌握资源的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们,能真正意识到留守孩子不仅是农民家里的事,更是整个国家乃至全社会的事,那就一定可以有所作为。 解决之道,不外乎从农村、城市、学校三方着手。首先,我们的社会经济政策应该向乡村倾斜,推动乡村及周边城镇的升级、发展,使更多农民可以就地就近谋生、致富。外出打工不应该成为农民谋求致富和新生活的惟一出路,这样更多的父母就可以留在孩子身边。具体一点说,在坚持现有促进农民增收措施的同时,应该检视农民家庭的各项支出,进一步降低、取消其中政府收取的各种税费,尽快在农村推行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在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发展、乡村二三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最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大对农村及小城镇的投入,逐步改善这些地带的基础设施条件。 在“剥削”和“歧视”了农村多年之后,进城打工燃起了农民新的希望。但当我们为这历史性的宏伟的民工潮一再欢呼之后,别忘了大潮之下还有多少家庭分离乃至破碎。对于多数农民工而言,那些雇用他们为之辛苦劳动的城市,几乎永远都不会成为他们自己安身立命的家园。 在城市,如何给进城务工者创造更好的条件,帮助他们在城市中立足,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平等地融入城市社区,这已是许多社会有识之士讨论过的议题了。问题在于平等、自由等宪法精神,能否真正落实到现实的司法过程和具体的施政措施中,这些价值理念能否深入每个人的心中。 留守孩子都应该有学上,学校也应该给他们更多关爱。建议这类有留守孩子的学校研究开设针对性的课外活动、心理辅导等,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千方百计让留守孩子在校园里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有关方面应该对此有专门的甚至是强制性的要求———为了这些小公民的身心健康,我们全社会应该立刻动员起来,行动,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