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多少生命可以重来 > 正文

人类对于死亡的思索

http://www.sina.com.cn 2005/11/09 10:42  新浪教育

  反对死亡是一件蠢事,但是我们能够,而且必须反对横死。“一个人由于疾病或者贫困而早夭是憾事,但更坏的是被人杀害。”这是俄国人肖斯塔科维奇的话,他在谈到契诃夫对生命的看法时曾经这样说过。人类对于死亡的思索,不是人怎样才能永生,而是人怎样才能使得有限的生命获得无限的意义。其实人类思考的只是怎样死才是有意义的。在孩子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同时,也要进行死亡教育,因为只有敢于直面死亡这一未来的实在,我们才有可能使得现在的行为更有利于生命的实现。

  学人张中晓曾经在他那本《无梦楼随笔》中写道:“一个愤怒但又无理的人,只感到可恶但不知为什么恶,恶在哪里的人,还有什么横祸不会产生呢?所谓一念之间,人禽之界,也就是要求人的良知在选择中必须站在人的一边。过去认为只有睚眦必报和锲而不舍才是为人负责的表现,现在却感到,宽恕和忘记也有一定意义,只要不被作为邪恶的利用和牺牲。”张先生好似正在规劝一个被愤怒冲昏头脑的蛮汉,这种蛮汉不一定是手持凶器的杀手——那些地公共场所为琐事而恶语相向的人,那些用尊严去换取虚荣的人,以及所有为了一己私利而肆意践踏他人人格尊严的人,都是这种被兽性掌控的蛮汉。

  中国的孩子们似乎少上了一节人文主义的大课。这节课所倡导的是“底线教育”,关注的是人类最基础的价值理念,她看起来是“远离崇高”,但实际上她与那些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教育并不是相悖的。只不过是“理想”和“英雄”压倒了“平凡”。教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要学会的首先是“平凡”,因为平凡是感性的,是浮现在日常生活表层的。我们只能看到极少部分孩子成为英雄,但我们可以让大部分孩子成为合格的公民。我们不能期待每个孩子都用法律去惩罚罪恶,但我们可能引导大多数孩子不违犯法律。我们先不要去灌输繁杂的道德信条,全部道德的内涵可以简化为“在规范中才能获得自由”;先不要在普法中背诵法条,所有法律的精髓可以简化为“只做不侵犯他人的事”;同样,先不要倡导崇高的情感,培养同情与怜悯的情感,就足以防止人类的相互伤害。这里提到的“先不要”,实际就是先行倡导底线教育,培养孩子成为守法公民的过程中,英雄和理想才有可能最终得以实现。功利主义的盛行,号召我们的孩子去认识外在的世界,去向外在的世界索取功利,而人的全面发展却要求我们转而扣问人类的心灵,认识我们自己。这种人文主义的底线教育,是提高未成年人人文素质的治本之策。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达到人文教育的目标,他们还会把同伴当作誓不两立的敌手,把暴力当作竞争和占有的工具吗?

  有感而作,是为序。

  2005年3月6日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