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留学出国 > 正文

徐小平、奚小鹿:留学生男女比例造成情感压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05/23 17:45  新浪教育

  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生活究竟是如何,又会遇到哪些问题?新浪教育频道特别邀请到新东方著名留学、签证、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咨询专家徐小平以及临床心理学博士奚小鹿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和网友分享海外华人学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奚小鹿博士多年来在哈佛、MIT为中国学生做心理咨询的真实案例和经验总结,剖析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应对办法。以下为本次聊天的实录:


(右起)临床心理学博士奚小鹿、人生规划大师徐小平及嘉宾主持人新浪留影


徐小平、奚小鹿和主持人在新浪聊天室和网友交流

  访谈视频实录:一(宽带 窄带) 二(宽带 窄带) 三(宽带 窄带)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新浪嘉宾聊天室。

  留学与留学生一直有着说不完的话题,已经出国留学去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在海外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准备出国的中国学生又需要在心理方面做哪些准备呢?今天我们邀请到了新东方著名的留学、签证、人生发展咨询专家徐小平老师,还邀请到了美国哈佛大学临床心理学讲师、博士生临床导师、督导,麻省理工学院附属医院精神科专职博士、心理医生奚小鹿博士。下面请两位嘉宾聊一聊留学的话题。各位网友除了通过电脑参与我们的聊天节目,还可以通过手机访问新浪网,在移动中关注聊天的全过程,手机新浪网的网址是3g.sina.com.cn。谢谢大家。

  奚小鹿博士曾经在哈佛医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心理医学教育和医疗10多年,对留学生在海外的情况比较有了解。首先请奚博士介绍一下,您了解的中国留学生适应海外过程中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分析中国留学生适应海外过程中常遇问题

  奚小鹿:其实可能说起来都没有新意了,因为实际上中国留学生在留学的过程当中所经历的适应方面的困难跟挑战,实际上跟美国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类似的。比方说见的非常多的,其实大家可以想象,像人际关系的问题,跟学业上的问题。但是我们的同学在这方面的困难是有相对的独特性的,比方说在学业方面的问题,常常会因为在选择某一个专业的时候,在本科的时候就不是特别明确,比如这跟美国的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有自己兴趣爱好方面的选择跟探索尝试是有相当区别的。我们的大学生常常会是在老师的建议下,或者是家长的要求下选一个专业,然后进入大学之后就顺理成章,特别是好的大学,也就顺理成章地出国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并没有太多自己的探索和自己的兴趣爱好。

  到了国外以后,特别是像在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地方,还有哈佛这样的地方,这时你不得不问自己为什么学这个专业,特别是研究生之后,有一个必然的去向,你要毕业,你要进入社会,你要面对人生,这个时候如果学这个专业不是自己选择的,也没有特别兴趣爱好,会发生很大的困惑,甚至有的时候有危机感,往下怎么办,这个东西怎么学下去,所以有一定的独特性。

  从人际关系上来说,比方像跟导师的关系,这实际上在美国学生当中也并不是没有的,有几个不同的原因。有一个原因带有一定的文化性,比方说比较共通性的地方是导师跟学生之间有一种潜在的,实际上就是说目标上、方向上跟利益上的冲突,这个并不一定有负面性,也不一定有伤害性或者是恶意,实际上国内的研究生也有类似的经历,这是我知道的。

  但是怎么样处理不相融或者是冲突,这对中国的学生有时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因为咱们的孩子从小受的教育是应该是听老师的话,尊重老师,老师是老师,老师的太太叫“师母”,不单单是象征性上,有一个实际上父母跟子女的关系。对我们同学来说,在这个问题上怎么跟老师处理这个问题,这有相当的难度,这是第一。

  第二,有一定文化性的地方是,美国学生从小受的教育是,如果你有意见,你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意见或者是你觉得受了委屈,你受了鼓励跟培养应该是马上提出来,据理力争。咱们的孩子从小就是老师是老师,老师的太太是师母,在这个问题上他的期待往往是,如果我在这方面有问题,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我的老师应该知道,如果他不说,说明他是不关心我,有的时候会这样,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学生都有这样的期待,但有时会有这样的期待。从美国老师方面来说,他所习惯的人际的方式,如果你有意见会提出来,如果我不同意会好说好散,不会主动说你这个孩子不声不响,突然一下觉得不能忍受下去了,已经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常常会有老师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个事情没有早点提出来。所以,这有一定的文化性。像这一类的情况是比较多的,不是每一个同学都会找心理咨询,或者是找老师,我相信这种情况不是孤立的现象。

  主持人:徐老师您是人生咨询的专家,在您咨询的对象中,在国内学习的大学生是不是也会遇到像刚才奚博士说的和导师的关系问题、学习与方法上的问题?

  徐小平:这个问题我来新浪谈了很多次,中国学生的心理问题、爱情问题,但是今天谈的问题很特殊,因为奚博士给美国学生,同时也给中国学生、华人学生做心理咨询,有这样的机会一起谈这个问题,可能会碰撞出特殊的火花。奚博士讲到师道尊言、尊师传统,以及中国人含蓄、谦让,在中国已经有严重问题,不适应现代社会,到了美国,因为裕国已经是后现代社会,有灾难性的后果,我当时在中国上大学的时候,中央音乐学院就有这个问题,声乐系的导师跟老师学唱歌,结果导师的方法把他的嗓子就毁掉了,有这种可能性。我碰到两三个这样的学生,整个两三年就崩溃了,整个人就彻底崩溃了。我目睹了这个悲剧发生。到了北京大学以后,后来我们看到可以选导师,但是做得不够。比如新东方,假如上课觉得这个老师不行可以轰下去,每次上课结束我都可以打分,你的打分跟我的美誉度完全结合在一起。至少在小小的新东方这个结构扭转了这个东西。我没有宣传新东方,而是说学生到了学校里付出了时间、青春,我必须要给他们一些东西。只不过中国这方面做得不如美国充分。

  在美国我们的学生真的是跟导师搞坏了,一塌糊涂,学生全面崩溃了,你就要维权,你就要沟通,就要谈判,或者你跟上面反映。中国学生在海外,当然问题很多,因为今天奚博士特别提到了和导师的关系,以及处理这个关系包含文化的差异,导致学生结果的不同。我想虽然中美不同,但实际上方向是一致的,就是和导师处理关系。

  过高期望造成留学生在国外的较大压力

  主持人:我们听到很多留学生谈到他们在中国学习,中国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有朝一日他们出国了,他们的父母、他们的亲人以及他们的同学、朋友都对他们灌输很大的期望。他们会不会因为这种期望在国外受到很大的压力?

  奚小鹿:这个压力是继续的。在谈到中国学生来做心理咨询,或者是有的时候遇到相当的困难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他们学习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原因之一,往往就是跟父母关系的冲突,而不要以为隔了12小时,隔了7、8千里地,冲突就没有办法沿袭和影响他们的生活,实际上是非常影响他们的生活,就像你刚才说到的,常常会有包括他们继续学业的问题,包括他们改变方向的问题,包括他们交朋友谈恋爱的问题,这都是有非常非常直接联系的。父母常常会在这个问题上继续觉得自己应该给孩子从指导到控制。比较好的、比较积极的是一种指导,是一种支持,比较负面一点的往往是一种压力,或者是一种控制,甚至于是一种威胁。对于这样青年人的生活来说,是有很大很大影响的,这是很常见的现象。有的时候会因为,比方说同学觉得某个专业不愿意学下去,或者是某一个阶段需要有一种修整,会发生父母亲坚决不让的情况,这实际上有的时候会有灾难性后果的,的确是发生过。

  徐小平:前天晚上奚博士在新东方做讲座的时候,一个女生站起来讲和她的母亲为什么有冲突。她是某为个专业还是选择学校有问题,于是水火不相容。当是奚博士分析了一下,说得相当温柔,也很给面子。其实照我的观点,我当时恨不得跳起来说……

  奚小鹿:您是徐老师。

  徐小平:他的母亲持反对态度,因为当孩子为了父母的幸福而选择的时候,往往是灾难性的,因为父母的价值观是父母的,父母的喜好以及父母认定的东西往往不符合子女的利益、兴趣、价值,比如“父母在,不远游”,这是荒谬的,那时远游也没有飞机,也没有新浪、MSN。现在过时了,不会有父母不远游,或者是父母之命你必须听,上这个专业,跟这个人结,你可以结婚,不要让我结。爱情问题、专业问题、工作问题。最愚蠢的是一个女生找我咨询,她得到了一家世界500强公司的录用,他爸爸飞到上海说不许用,说外企不稳定,说没就没。真的说没就没是过去的国企,而是外企,现在国企也在国外化。从这里边蕴含着深刻的价值观的异常,而那种价值观有时是水火不相容的,中国是要改革还是要封闭。

  奚小鹿:而且孩子是不断成长的生物,有的时候是父母停滞不前了,他们停留在他们过去的经历上,父母的经验不一定说是没有价值的。那天我做完演讲之后有一个父亲特意来说明,父母有时也是很有智慧的,这个我非常赞同。但是想把自己的智慧传授给孩子,给他予以借鉴,跟他说你一定要这样做,这是惟一的道路,这是不一样的,这中间可以完全有不同的结果。

  徐小平:传给你让你接受、判断、扬弃,那是尊重你、相信你,给你处理问题的能力。

  奚小鹿:帮你一把,推你一把。

  徐小平:那你把我当成机器,那你死了我怎么办,所以问题严重了。

  主持人:像中国的留学生到海外去,他们在适应海外的这种文化还有他们这种社会各方面的与社会接触这方面,他们是在适应性上面,通常都会面对哪些困惑?

  奚小鹿:一般地来说,实际上这不是中国学生独有的适应方式,其实我见的国际学生比较多,一般的相对来说大家都会跟自己国家来的同学抱成团。一方面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也是一个很好的知识,因为你有自己的社团、天地,自己同根同种的同学。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如果只是限于这种生活方式,也就意味着你就损失了很多可以接触当地文化和其它文化的机会。因为我是这样想的,如果你将来要留下,这会是你的国家、你的社会、你的文化。如果不是,至少是你孩子的文化,你不能不知道,你不能不想办法能够跟它和平共处。不说别的,如果将来你回国,你去了一趟,会不会有空手而归的感觉?所以,这中间会有这样一种矛盾。不同的同学,我觉得有不同的做法。这个问题跟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其实有一定的关系,比方说我见过一个很优秀的中国同学,学得非常好,而且改行也改得非常成功,他快要毕业了,其中一个问题是,“徐老师,我现在要毕业了,剩下这几个月的时间,我怎么样能够迅速了解美国的文化?”当时我听了还是很震惊的,为什么呢?这个同学已经在美国生活5年了,我估计其中的一个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你集中精力学习,搞好你的成绩、学习,学问拿到了,得到一个很好的工作,然后再怎么样。我一直觉得这是很有困惑的一件事情,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是从人生博士后开始,其实你生下来你的生命就开始了,这给我们造成很大问题。

  徐小平:刚才她讲的那个博士毕业了,说怎么了解美国文化。

  奚小鹿:是很优秀、很聪明的孩子。

  徐小平:中国学生出国,我觉得留学生,或者是我多年来一直讲的一个基本的主题是留学主要是学人家的文化、人家的生活方式。

  奚小鹿:至少有一个体验。

  徐小平:人家的价值观念,人家怎么接人待物,怎么处理父母关系、恋人关系、朋友干系。

  奚小鹿:你可以不学习,可以不接受,但是你可以知道,如果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排斥,这是比较狭隘的做法。

  徐小平:奚博士的观点,在演讲的时候是了解西方的文化有什么意义。因为西方人、外企、外资滚滚进入中国,在这个时代我们不得不和不同的文化在一起打交道,你怎么在这里取胜,而是融合、和谐、共荣,这是当代留学生以及知识分子的一个基本职责。

  奚小鹿:对。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