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用人单位 发现所学的都用不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2日 10:18   华商网-华商报

  教育脱节

  到用人单位,发现所学的都用不上

  早在三月份,就有媒体发布消息称,今年首次出现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的势头,“这是因为大规模扩招的本科生和扩招后的研究生撞车了。”陕西师范大学一教师解释。“实际上,硕士研究生被夹在中间,高不成低不就!

  学成出师,既不甘心找一个比本科生还差的工作,又达不到博士生的要求,处于两难境地。”王芳的同学李丽(化名)说。

  迫于就业压力,有的导师便建议自己的学生“考博”,延迟就业,但学生的反应很强烈,“绝不考了!谁知道四年以后就业形势怎样呢,到时候,说不定博士扎堆,就算是精英也可能真的找不到工作。”一学生抱怨。“我们不是找不到工作,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王芳说,学历越高,给自己限定的求职条件就越多,但符合心理预期的岗位却不多。“可能是脑子读书读得生锈了,和本科生站在同一就业平台上抢工作,反而觉得没有人家反应灵活,感到自卑!”

  2006年,被舆论界称之为“中国教育产业化之父”的汤敏在合肥一公开场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前中国教育所要解决的应该是主动与市场对接,适应市场的需要。而当前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严重脱节,人才的知识结构、层次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吻合。

  那么,市场上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有学者称,中国目前还处于第一次工业化时期,经济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与此对应的初等人才、熟练工人占主要地位,中间层次相对较少,高端人才需要的更少。“中国的高校分为研究型、应用型、教学型大学,每种大学都有自己不同的培养人才的目标。”陆根书说。

  一网友说:“但事实上,有些高校不清楚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本校学生拿什么和其他学校的学生去竞争,而是一味地向榜样北大、清华靠近,中专改大专、大

专升本科,本科院校又加紧申请硕士点、博士点,大学办成了一个模式,就好像工厂里批量生产产品的生产线一样,生产的产品都一样。共同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差。”

  在高等教育扩招的挤压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大为削弱,有数据统计,自从扩招到2005年,职业教育的比例从原来的58%缩减到38%,市场上出现年薪万元招技工的“怪事”。“学校教给我的是如何搞研究,如何当一个学者,但用人单位却需要下车间或者种田的人,如何满足?”王芳的同学刘燕(化名)说,到用人单位后,发现学校所学的东西全都用不上,啥也不会,“真是教育的失败!”也有人说,当前的高等教育是在用精英教育的体系完成大众教育的任务,从长远来看,这种体系是有问题的。“部分高校已意识到了这一点。”陆根书说,“五六年前,交大已经开始做这样的工作了,先后建立了10个基础实践基地、工程研究中心,现在又搞工程坊,为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市场需要。”但是,不同的学校实施的程度参差不齐。

  另一个堪忧的事实是,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但是接受收费教育的大学生和家长在短时间内很难从“天之骄子”的精英教育阶段的就业理念中摆脱出来。“大学生找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有些地方、工作岗位根本不愿意去。”一本科生坦言,他的很多同学找工作时给自己限定了很多条件,诸如不是省会城市不去、不是东南沿海城市不去之类的,宁愿在北京拿月薪1000元,也不愿去西部贫困地区收入2000元。

  在这种心理因素的作用下,大学生的求职底薪一降再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数据令人惊讶:2006年,农民工的月薪平均预期是1100多元,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1000元。

  国家发改委称之为“结构性就业难题”,其实,私营企业每年都会增加几百万个就业岗位,但大学生喜欢去的教育、科技、国家机关增加的岗位相对较少。

  有人将其归结为高等教育发展过快,快的让大学生来不及转变就业观念,各种就业矛盾才会随之出现。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