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学京剧 为什么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2日 10:49   华商网-华商报

  新闻背景

  《智斗》、《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经典京剧唱段将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记者20日从北京市教委获悉,教育部今年将在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北京作为参与试点的地区,从新学期起将在20所中小学试点开设京剧课。(相关报道见A8版)

  教育官员应学会更多倾听

  - 吴龙贵

  作为国家教育最高主管部门,教育部当然有权决定有关教育的所有大大小小的事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地做出教育决策,以自己的惯性思维主导一切。权力之上还有人本,管理也决不是“家长包办”。最起码,在关涉到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中小学生课程安排这样的公共性事务上,全面而系统的调查论证,民意的广泛参与,信息的透明公开,还是应当具备的,哪怕目前仅仅是试点运行。去年的“校园集体舞”正是因此而遭到了舆论的强烈质疑,以致现在的黯然收场。前车之鉴,教育部没理由不吸取教训。

  然而我们看到,在公众完全还处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京剧进课堂”就已经进入了“完成时”,譬如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修订,甚至连教材编写和光盘研制工作都已开始启动。这似乎是在向人们传达这样一种意味:你想唱就唱,不想唱也得唱。

  “开设京剧课有利于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 以此作为强行推广京剧的理由,显然是不够充分的,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传统民族文化何限于京剧一种?中国是个地域广阔的多民族国家,传统文化种类丰富多彩,就剧种而言就数不胜数,这些都是我们的文化瑰宝。事实上,与京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及在国内的强势相比,这些地方戏剧更逐渐式微,更有学习、传承进而强化民族文化意识的必要。

  有容乃大,教育同理。教育主管部门应放下权威,更多倾听,尊重教育的规律。

  曾经是政治 如今是艺术

  - 赵 勇

  京剧进音乐课倒也没什么,关键是教育部选中的15首京剧中有10首是当年的 “革命样板戏”,真正传统的京剧只有5首,这样一来可就捅了马蜂窝了。网上铺天盖地的都是人们对教育部的批评和质疑,比如“大唱特唱样板戏能传承什么文化”“如此大比例的样板戏入选,是否别有用心”等等。时至今日,还有那么多人对样板戏如此敏感,这种心态值得探究。

  样板戏之所以让这么多人如此刻骨铭心,甚至时刻保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敏感心态,当然与“文革”十年浩劫密不可分。在“文革”中,样板戏因为其“唯一性”形成了“强迫流行”,你不想听也得听,你不想唱也得唱,因为没有其他的东西可听可唱,以至于样板戏都让很多人得了强迫症,人家唱了上一句,马上就会自然地接上下一句。现在回望样板戏在当年的 “强迫流行”,的确是很傻很荒唐。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在资讯极度发达、娱乐形式极度多元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要对样板戏保持如此敏感的抵触情绪?我看大可不必。你大可以看完超女接着听样板戏。按我的理解,样板戏已经不再是当年饱含政治符号的宣传工具,而纯粹成了一种京剧艺术。所谓事易时移,样板戏当年的唯一性已经不复存在,当然,它的强迫流行也已没有了可能。既然如此,今天的我们又何必对样板戏保持如此敏感的抵触情绪呢?把它当作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来看,不也很好吗?不要忘了,那些样板戏还有一个名称叫“现代京剧”。

  事实上,如果单从艺术成就来看,《沙家浜》等现代京剧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与那些经典传统京剧可谓不相上下。并且这些样板戏是现代京剧,也就自然要比那些传统京剧更加通俗易懂,容易上口。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部选择一些样板戏进入音乐课堂,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剥离政治符号欣赏样板戏的艺术成就,也许,我们对待艺术和历史的心态也就真正成熟起来了。

  拯救国粹,还是别烦孩子吧

  - 顾希奎

  京剧,是众多艺术中的瑰宝,也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内涵深厚,曲牌众多,不是轻易就能学得好的。仅仅靠几节音乐课就想学好 (甚至皮毛)谈何容易!况且,中小学音乐课很少,一般是每周一节。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有的学校甚至连一节也很难保证。除非音乐课也像文化课一样成绩算入中高考总分,否则,音乐课一般都要被挤压掉。

  更为关键的是,如今的中小学生大都是歌迷、球迷,鲜有戏迷。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是看着、听着《红灯记》《杜鹃山》《红色娘子军》长大的,对京剧还有点了解,还知道个什么“西皮”“流水”“二黄”,对京剧还略有点兴趣。可现在这些中小学生,他们满眼、满耳都是贝克汉姆、姚明、周杰伦,而很少有人知道梅兰芳,更不用说于奎志。

  既然大大“缩水”的音乐课、丝毫不感兴趣的“瞌睡虫”难以与我们的美好愿望拧成一股绳,传承和弘扬京剧的大任,我们还是别烦扰孩子们了吧,不如把如此厚重的任务交给那些京剧世家、音乐学院和戏剧学院为好。

  有些决定权当交给学校

  - 余亚仕

  笔者认为,有些问题更多属于艺术范畴,有争议性,却无绝对性,可探讨的余地很大,非三言两语说得清。但是,除此之外,有一点很肯定,那就是:教育部用行政力量强推京剧,在程序上缺乏科学性。教育部门某种程度上,还保留了旧的权力观,自以为权力无所不能,要当个大事小事一把抓的“婆婆”。殊不知,他们已“干扰”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教学。

  就算京剧是国粹,但现实是喜欢京剧的中小学生多吗?如果强制学生学京剧,只会打消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

  教育部门的权力应到“学校开设音乐课”为止,至于是学民乐、通俗歌曲、原生态或是地方戏也好、各种乐器也好,应该给予地方足够的自主权,由学校和学生自主选择。好比教育部门只需规定学校开设体育课即可,至于有的学校偏重于篮球,有的偏重于足球,有的则喜欢学田径,教育部门没必要管得事无巨细,难道定要他们统一学马拉松吗?

  中小学生学不学京剧,学什么样的京剧,这事不应该由教育部自说自话了事,而应把决定权还给学校,还给学生。教育部门应该放弃大权小权一把抓的“婆婆”观念,集中力量于教育制度的改进上,对具体的教育内容,还是自觉放手的好。即使要出台措施,也应先征求各方意见,防止政策出台后的民意强烈反弹,这样才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跟帖

  网民:为什么不是秦腔、越剧、黄梅戏、昆曲呢?这些不是国粹么?

  网民:这对其他地方戏来说就是赤裸裸的文化“侵略”。

  网民:面对现实吧,中国的“国粹”现在是麻将和送礼。

  网民:强烈建议高考取消语文数学科目,改考京剧。

  网民:挺有意思,以后可组10亿人参加的京剧班子到国外巡回演出。

  网民:去年搞跳舞,今年整京剧,好玩好玩!明年该弄啥?

  网民:支持,并且要算学分。

  网民:北京的东西就是牛啊。

  网民:京剧就一个京字了得!

  网民:什么教育部,叫它京剧部!

  网民:变脸也是“国粹”,全国学变脸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