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辣评:尊重高校聘请名人的自由(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7日 11:21   青年时报
热点辣评:尊重高校聘请名人的自由(图)
尊重高校聘请名人的自由

  司欣

  日前,周杰伦和朱延平接受聘任,担任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英皇表演艺术学院的 “艺术指导”。李安担任学院名誉教授。在接受聘任时,周杰伦表现相当积极,并一再表示愿意再来学校和大学生们交流。大学生们对于周杰伦“执教鞭”的态度“很欢迎”,也引起了其他高校学生蜂拥而至。(2月26日《东方早报》)

  高校请名人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但几乎每请一次都要惹来一片非议。这不,又有人骂复旦是“媚俗”,是“作秀”,是“炒作”。笔者也一度持有同感,但现在笔者认为这种对高校的“媚俗”批评其实也是出于一种俗见。高校最令公众反感、招致社会批评最多的一点是什么?恐怕就是“精英意识”。精英意识令一些高等学府固步自封,高高在上,妨碍了高校的博大与亲和。人们渴望高校能亲近普通大众,给更多的寒门子弟以更多的机会。但人们又在无意识中维护着高校的精英意识,具体表现在人们非常忌讳高等学府社会化,染上世俗风气,这种心理从社会对高校聘请名人的态度上可见一斑:对艺人的鄙薄才是根本因素。

  高校所聘请的一些名人,大多有底层奋斗经历。他们往往没受过太多严格意义上的正规教育,比如小学四年级学历的海岩,比如高中学历的周杰伦,比如大专学历的李安,以及众多只接受过初中教育的香港知名艺人。这些名人,摆脱了教育不足带给他们的发展局限,靠个人奋斗在自身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他们的奋斗史,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是“不唯学历,只唯能力”的最好证明。高校聘请这些名人,不仅是对他们成就的肯定,同时也体现了对人才价值观念的反思:人才,究竟是知识意义上的,还是实践意义上的?因而,与其说高校是在“媚俗”,不如说是高校的一种观念进步。

  显然,这些名人的奋斗经历给大学教科书增添了感性的实例。他们独特的奋斗经历,天赋的演艺才能,鲜活的实例经验,以及由此累积的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难道不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吗?而这些,对于大学生而言,其精神意义可能要比教科书和教授所影响和改变的更大。我们在担心什么呢?担心年轻学子会受到误导吗?学校不是聘请这些名人上专业课,只是给予一种荣誉。而且,无论多么洒脱不羁的艺人走上大学讲台大凡会收敛起一份玩世不恭,而心生某种神圣之感,不吝拿出他们最具价值的经验,与青年学子分享。而学子们对这些公众人物的由衷欢迎,更是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亲近诉求。

  从某个角度而言,不是高等学府不愿意摆脱精英意识,而是民众对高校有精英化要求。不是高校排斥社会文化,而是公众鄙薄自己的文化。我们一边批评正规教育体系的种种不足,但同时又将其视为人才的唯一出处。这种狭隘的观念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妨碍了人才的自由与均衡发展。高校能够打破世俗的偏见,撷取宝贵的社会人才经验资源,给青年学子的做人与成材提供一些另类思考,其实不无意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