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新:转型期的民办培训市场发展(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3日 14:25
新浪教育
对外交流和合作办学将提高民办高校的办学实力。另外开放新的发展空间,成为WTO的成员之后,感觉到我们的很多教育机构到国外办学越来越多,同时受到很好的待遇。我们的留学生,我们输出的留学生越来越多,中国的留学生到国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几个国家,已经到109个国家进行学习,每年这个比例还在不断的上涨。作为海淀区,我们在打造着亚洲的教育市场,在打造教育的百货超市,我们已经搞了三届海淀的教育节,我们承办了几届亚洲教育博鳌论坛,我们目前在为亚洲很多国家的留学生提供很好的教育服务。同时也感觉到有利于我国民办汉文化学习机构的发展,包括很多孔子学院也不断的在国外开放,给我最大的信息是,很多国外的机构让我们找越来越多的汉语教师,找能够进行普通话培训的教师,让这些老师利用寒暑假的期间到国外培训。我也联系了一些机构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大量的海外归国人员回国办教育。包括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前不久也在找我,很多国外回国的人士叫“海归”,现在叫“海带”、还有“海狮”、“海草”、“海牛”。他们在国外就业的时候是国外教育集团,回国之后有的不简简单单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开公司,中中关村现在注册了一万多家公司,一个亿以上的大型企业几十家,大量亿以下的有几千家公司。有的留学人员回国之后愿意投身于教育集团、教育机构。同时面临的问题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快速发展。包括很多国外的机构,从北京市来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这个审批权利在北京教委的办事处,我前一段时间跟北京市教委沟通,中外合作的办学机构在呈几何倍数增长。
民办教育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我们最早开始建立民办教育是从八几年开始,才二十多年的历史,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发展起来之后最大的问题,我们的课外教育机构,包括民办教育发展缺乏开放的资本教育市场及规范的教育产权制度。二是民办教育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很多机构讲上市之后、融资之后,很难讲我们的机构某一天可能走到最后一天,我们的532家机构现在处于这样的情况,有三分之一处于生存恐慌的阶段,实际上真正活跃的在海淀区,有将近200家。就是这样一个现状。
国外教育机构不断的进入民办教育的培训市场,北京的民办教育市场发展的比较严峻,外地的很多机构在外省市做大做强,首先想到在北京建设总校,之后在全国发展加盟,所以有很多外地做的很好的机构找我,希望在海淀建立一家总校,只要能立足之后,将来就可以更好的向外地发展。我也不断的带着很多机构到外地去,和外地的朋友联系之后,我们是捆绑式的,我们带着五、六家机构去了,跟教育签证部门联系好后,在外地部门落地生根,达到共赢的效果。
民办教育培训市场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是缺乏市场意识。课外教育发展分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小作坊式。很多机构发展属于“夫妻店”,可能夫妻两个人把这个搞起来,开始请家教带三五个孩子。第二个阶段是中介式。没有自己固定的场所,没有自己的专职教师,把A校的学生请过来,把很多学校的教师请过来,我实际上起到一个中介作用,很多的考研、司法考试,包括这种课外辅导机构属于这个性质。发展到第三个阶段,我们觉得是一个品牌式,很多机构发展到集团,开始做股份制,有自己专职的人才,还有一部分自己核心的课程,这个课程只有在我这家机构有,其他的机构没有。未来还会发展到第四阶段。我们的师资队伍和素质还达不到跟国外的很多机构相同,还是有一些差距。在教材上、编写上来讲不是很成熟,包括我看到很多机构编的很多书,我感觉到要成熟起来还是需要有一个阶段的。
对于招生和就业是有影响的。比如生源上的分流,包括北京市的很多孩子现在逐步出现出国低龄化的问题。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很多家长感觉到,如果孩子很小的时候在美国的一家中学上学,那么选择国外知名大学的概率就会高一些,所以很多孩子小学、初中、高中就出国了。现在北京的一个很迫切的趋势是“游学”,寒暑假的时候会有一些机构,包括英孚做这方面是非常出色的,这些孩子到国外的一个国家进行一周、两周、半个月或者是一个月的学习,学习之后找到很好的留学机会,可能就由游学变为留学。就业上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目前美国、日本、欧洲的国家经济不景气,就业形势很严峻,我们的一些优秀人才流到其他国家就业。我们的一些培训机构和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被国外的很多教育机构挖走。现在真正找到能够懂教育培训市场的人才非常非常少,有的人懂教育不懂市场,有的人懂市场不懂教育。辛辛苦苦经过几年培养出来到国外的教育机构任教去了。对我们的教育服务也是一个冲击,国外的很多教育机构有很多中国人在当中就业,所以有的机构讲,我们在出英文版的教材同时,有可能把中文版的教材都出来。
我们的机构也感觉到真是一个洗牌阶段,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谁真正能够逃过谁就是真正的金子。另外也有的机构讲,真是狼来了,我跟他们讲我们要与狼共舞蹈,看谁舞的更好,谁就可以更好的毅力在中国的培训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