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灾区采访最震撼我的一幕(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2日 15:17   新浪教育

央视主持人:灾区采访最震撼我的一幕(图)
心理咨询师娄朕豪与央视主持人毕铭鑫

  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更加吸引了各方媒体的关注,在抗震救灾的报道中媒体工作者的心理状态究竟怎样?他们的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新浪教育考试频道特别邀请:央视主持人毕铭鑫知名心理咨询师娄朕豪6月2日(周一)13:00--13:45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与网友进行讨论,以下是此次访谈实录。

    视频:央视主持人谈灾区报道与媒体心理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主持人:各位网友中午好,欢迎光临新浪嘉宾聊天室。我是主持人唐晓芸。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着灾区的灾情,新浪教育频道在地震后第二天推出了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专题,我们每天都收到很多网友的反馈。今天是我们的灾后心理重建系列访谈,我们关注记者、前方的媒体人员,他们在这次地震灾害中会有怎样的感受,会造成怎样的心灵创伤?今天嘉宾聊天室为大家请来两位嘉宾,分别是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乡土》节目制片人、主持人毕铭鑫老师。

  毕铭鑫:大家好。

  主持人:另外一位是北京电视台《第七日》节目的心理咨询专家娄朕豪,娄老师。

  娄朕豪:大家好。

  主持人:欢迎两位老师来到我们的嘉宾聊天室。毕老师是在地震发生之后很快就到了灾区,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故事吗?

  毕铭鑫:我其实是14号中午的飞机飞到,因为地震发生的时候我还在苏州。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本来第二天上午还要在那儿多呆两天,说实话,我们一直以来作为新闻人,我一直强调一条,有大事就要有我们的声音、身影。从1999年、2003年,包括雨雪天气我们栏目都做了很多事情,我立刻决定马上返回而且奔赴灾区。但是天上午到了上海的时候,成都飞机造成影响,使得我在上海机场滞留,12点的飞机,一直到晚上10点才起飞,几次都错开。后来半夜到达单位之后,所有的记者都在等待我,我们立刻开会。因为在动态过程当中,和全国妇联取得联系,因为我们正好前不久刚刚和他们合作了一个“母亲节”的节目,也知道这次灾难当中,因为我们对这个还是有一定的认识,每次灾难实际上受灾难最大的就是妇女和孩子,我们想这次关注一下妇女和儿童。农业频道我们要关注农民兄弟姐妹在受灾当中的一些情况。带着这两个诉求,我们连夜开会,全栏目组同志积极踊跃报名,后来恨不得到很激烈的程度,但是最后我和两位党员,还有另外一个编导,两位党员各带一队,还是要有组织观念,因为那种余震情况还是很悲壮,谁都不敢说你能活着回来,你敢去不是开玩笑。所以,大家还是有充分的精神准备。我们12点半的飞机,当天下午就到了成都。

  到了成都,其实在机场的氛围不是很浓,但是到了现场,几乎看到所有的车上没有不拉东西的,不管是卡车还是平常百姓的车,对灾区支持、所有志愿者车队,那种氛围已经感受到了。但是还不太强烈,整个妇联同志一见面,就有那种氛围。妇联所有的女同志,三位女主席,都是带队到一线去,而且把全国捐来的物资,通过妇联体系,那时妇联已经号召全国向四川妇联支持,各个妇联组织捐款捐物,包括他们自己筹的物资,在第一时间内,包括他们在现场设立的捐助箱,向社会通过媒体发布的一些消息都已经发挥作用,真是一定年龄段的妇女干部们带着我们直接到了灾区。

  我们兵分两路去,分别去了德阳、什邡、绵竹、绵阳、都江堰,我们当时去的时候,北川和汶川还没有打通。我们计划16号回北京搞一场全国妇联和其它几个部委主办,联络当中妇联已经确定,妇女基金会、儿基会搞一个赈灾义演,16号下午。因为我要主持,为什么说一定要去呢?他们说你来主持,就不要去了。我说句实在话,我作为主持人劝别人捐款、献爱心的时候,我自己没有亲历者的第一感受,我是说实话,没有说服力,也没有那种感觉,没有那种真情实感,所以我是一定要去的。在那种情况下,我们的辐射半径主要是在平原地区,没有进山区。当时去了以后特别危险,一些文艺班底进不去,包括中央电视台没有通行条件,好多记者进不去。其实感受还是蛮多,但是如果要是谈对我来讲最刺激的画面,可能就是我们到最后一天离开的时候,因为我是希望能看到解放军战士在抢救孩子们的镜头。后来最后一天,其实也没有拍到。但正好到了一个小区,我们正好走上废墟的时候,大一线的民兵也是徒步跑到都江堰支援,他们进行挖掘,三天多他们没有抢救出一个幸存者,就那个小区。我走上一个废墟,民兵们发现了一具遗体,他们看到我来,就用布把遗体盖起来,我感觉到里面那个人快被砸碎了。当他们把被单卷起来抬走时,我忽然发现那个尸体很短,原来里面是个孩子!那一刻给我震撼太大,走下来后,泪水不住地往下流。

央视主持人:灾区采访最震撼我的一幕(图)
央视主持人 毕铭鑫

  还有一幕我特别难受,就在什邡市中心医院的时候,一个9岁的小女孩昏迷,她在外面赈灾区的帐篷昏迷,她旁边就有两位老太太,我说你们是她什么人,她们说一个是姥姥,是一个奶奶,我特别怕触及他们,我说家里还有什么人,她说家里还有姥爷,姥爷去买点生活用品。奶奶是很木然,已经没有什么感觉,没反应,姥姥在那儿不断地哭。我说您现在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助你的,她说就盼着孩子醒过来,但是就怕孩子醒过来,醒过来问我要爸爸妈妈怎么办?这个家里的爷爷、孩子的父母全都去世了。那一瞬间我就有一个感觉,这个孩子的情况,失去父母的孩子和失去孩子的父母,他们一定是受灾难当中最大的。这个孩子不是一般意义窄众范围的儿童,同样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个父母是各个层面不同年龄段的,有小孩儿童,也有青少年,还有40、50岁的人,父母可能70、80岁,60、70岁,所以泛众化对父母的伤害,因为我以前做主持人,多少都要研究点心理学,第一时间我就感觉到,哟,这些孩子和父母,她们心理的慰藉问题怎么办?这种心理压力没有人能承受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三个老人围着一个孩子,这种绝望没法用语言形容。三位老人面对一个小孩,就这四口人活了。

  我们在绵阳,那个小孩贴的各种寻人启示,那一幕不是我亲历,后来记者蓝京他去,有临时救助的,很多儿童在那儿。当时我想是不是需要有人关爱这些孩子,因为集中了,关爱这个孩子。后来想光有一个母亲不行,是不是得有一个家庭来。我们这个过程当中不断有几个层面的升级。后来说这个孩子在这儿,是不是领养回家更好?当时四川的黄莺山市政府和深圳市妇联的同志就跟四川省的领导说,能不能把这些孤儿直接送往他们那个地区,分散一下他们。但是四川省妇联说目前一是他目前是不是绝对孤儿不确定。另外,领养也有问题。我在博客上写一篇文章,我确实通过几个层面,我觉得还是不太赞成领养,孩子的领养问题,首先领养者的背景不同,所有的收入情况不同,可能做买卖的人,明天赔钱赔光了怎么办?另外,家里不能光有一个人爱孩子,光母亲爱孩子不行,光有父亲爱孩子不行,得周边爷爷奶奶全家人都得爱。另外,孩子有没有心灵伤害,有没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你对他真的很好,他会不会正面理解?所以,建立孤儿村,去认养可能更好一些。

  主持人:我们从刚才毕老师的描述里面,还是能够感觉到您对当时的一些情景,其实还是非常历历在目。

  毕铭鑫:历历在目,一幕都不会落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