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辣评:不做学术包工头导师学习怎么做导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8日 11:30   中国青年报

  南开大学范孙楼的424号房间,学生们“不用预约,来即敲门”,这是一个已有8年的传统。

  房间的主人是历史学家南炳文教授,“因为同学们知道我每天都在办公室,所以喜欢随时来找。”

  在当今的中国大学校园里,导师成为学术“包工头”而研究生沦为导师“打工仔”的新闻不绝于耳。为了让导师们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南开大学研究生院日前举行了一场导师教书育人主题论坛,邀请一些学生们公认的好导师“传道解惑”,台下听讲的,也都是为人师表者。

  在这个论坛上,南炳文告诉同事:找上门来的学生多半为学问而来。“做学问、教书,我们都得时刻想着给学生多些尊重。”

  他的经验是,为人导师,还要懂点心理学。“先说他的优点,哪些地方做得扎实、哪些地方有了新意,然后再委婉地指出,你看这个地方是不是还可以商量商量……”

  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副院长粟智教授还记得自己与导师的第一次电话。最近,他成为92岁的化学家申泮文院士指导的第27名博士。

  2003年,粟智获得了一个访问学者的指标,几经周折,他硬着头皮联系了申先生,“奇迹般地得到了应允”。当电话拨通,传入粟智耳中的第一句话,就是申老说的:“粟老师你来啦,我去接您吧!”

  访问学者生活结束后,粟智考取了申泮文院士的博士生。导师依然称他“粟老师”。

  据学生们“揭发”,申泮文院士是过了80岁才开始学习使用电脑的,还给自己的研究生布置了一些与计算机有关的化学研究课题。在教书育人主题论坛上,这位院士建议台下比自己年轻的同事:“大家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都要懂得运用计算机,学习计算机语言的精准与严密,可以把我们的思维锻炼得更加聪明,而如果只懂得用电脑打游戏、聊天,就让我们的脑子变笨了。”

  多年的教师生涯中,周立群发现了一个问题:“我的博士们毕业了,论文答谢词里除了感谢爸爸、妈妈、老师、兄弟姐妹、同学,就别无他人,他们生活和交际范围太窄了,由此我想到许多同学的学术视野也恰恰如此。”为此,他不遗余力地邀请海外学者,向校外推荐学生。(记者:张国 通讯员 平扬 陈鑫)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学术包工头 的新闻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