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观点:从《丢人丢到欧洲的中国博士》所想到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0日 21:32   新浪教育

  作者:江苏省金湖中学督导室主任 王春 江苏省金湖中学教师 程 亮

  前不久,在网上浏览时无意中看到这样一条新闻,《丢人丢到欧洲的中国博士》——文中说“出国数载,接触的同胞真是不少。顶着钢盔说,有时候国人做的事儿还真让人脸上无光。真不是一次两次了,忍无可忍啊。”并配发了“在欧洲的博士一家彪悍的退房情景。。。”的图片,还说“居(据)当场看到的朋友说,又气愤又羞愧。”

  其实我们不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新闻。许多网友对这样的行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部分网友都认为“作为一个中国的高知,如此行为真是丢了中国人的脸”,……但也有少数网友认为“君子不拘小节嘛,何况两国人们生活习惯不同,这些东东无伤大雅,”“爱因斯坦也是这样”……还有相当多的网友则分析了出现的原因。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几种:

  第一种认为“中国有许多从农村刻苦学习考出来的博士,自身的素质只能是这个水平。”

  第二种认为“国人的素质是低呀!在国外丢人的不是有钱、有权就是有学历!他们的素质都是如此!”

  第三种认为是因为中国的父母,计划生育、孩子少了,一心望子成龙(成凤)的可怜父母们,造成了现在的孩子“自我生活能力差、不会艰苦奋斗、怕吃苦、生活懒散。”

  还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人才——先成人,后成才,是人而后是才。中国的教育只重才,是才就是人,才会有这种事。”

  以上几种分析,除第二种看法有点偏激,以偏概全,其他几种说法归根到底都与中国的教育有关,以及由教育所养成的中国人长期以来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关。放在国内,这种事情随处可见,司空见惯,不会引起国人如此愤怒,甚至在网上大肆炒作,但是,放在国外,尤其是在文明程度较高、重视人文关怀的欧洲人面前,国人这种“不拘小节”、习以为常的行为,就显得与周围环境如此的不协调,如此的格格不入,以致引发了欧洲人对国人的恶感,这种恶感的蔓延招致了其他国人在国外受到不公正的鄙视,这才是激起在国外的国人众怒的原因吧,因为在国外受到外国人的鄙视,让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个人的屈辱,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屈辱,这确实是值得令人反思。

  像“博士”这样“高素质”的人之所以在国外出现这种现象,是其个人素质不健全的表现。这种不健全的素质当然不是与生俱来的,应该说是与他们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健全有相当大的关系,这里的教育包括家庭的,学校的,更重要还有社会的。客观地讲,欧洲人在这方面的素质给我们的印象是要好一点,这种素质不是天生的,是他们从小所受教育养成的;中国人在这方面的素质给人的印象是不太好,同样也不是中国人天生的,更不能代表和反映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素质。实事求是地讲,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中国人民族素质也有很大提高。随着改革开放国门的敞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出国留学、旅游、经商等等,尤其是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空余时间多了,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在国内走走看看,还想去国外走一走、看一看,因此,更多的普通中国人走出国门,但在国外期间许多的人表现出 “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等不文明行为,以及法制观念单薄、漠视法制的思想和举动,多次被各种媒体报道,并引起国人的震惊和反省。为此2006年8月中央文明委特别发出了通知,提出开展“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活动,以维护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增强中国软实力,塑造中国公民良好的国际形象。把国人的文明素质提高到了与维护国家形象的高度,既说明了文明素质的重要,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也说明了中国人文明素质低下到已经损害国家形象的程度了。问题是开展这样一个活动能改变中国人的文明素质吗?可以肯定地说这样一个活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根本中国人的文明素质!原因很简单,一是此活动仅仅是要提升“旅游”文明素质,也就是说在外尤其是在国外旅游的时候,不旅游或旅游回来,是否就可以不要提升文明素质呢?;二是通过活动方式来提高国人的文明素质,只能是解一时燃眉之急,不是长久之计,文明素质的养成绝不是一两个活动所能提升的——即使在活动中能有所提升(与其说“提升”还不如说是“临时表现”),一旦活动结束,就可能又我行我素,原形毕露,缺乏对国民素质塑造的普遍性和长期性。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呢?

  首先是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文明素养的高低是构建在文化水平的基础上,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人,你要求他达到多高的文明素养是难以做到的。从上世纪建国初毛泽东提出的“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到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教育“三个面向”,从“扫盲班”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从最初政策的推行到现今法律法制的保障,都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尤其是认识到教育对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的重要性,因此,把教育地位提升到战略上,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这里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国民的文明素养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教育,现今教育改革也把提高国民素质作为首要目标来实现,因此以提高学生素质的新课程改革搞得轰轰烈烈,但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上自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至基层各个学校,哪一个不是在用升学率高低来衡量教学质量的好坏?于是乎在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家长等压力下,各个学校、教师都在加班加点,学生从早晨6:30,有的甚至在6:00就到校,晚上回家已是10:00,甚至更迟。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做不完的作业,还有少得可怜的睡眠时间;每周除了两节体育课外再无其它活动时间;只要是高分就是“人才”……在这样的应试教育下,成才为先,成人为后;高分为大,能力为小,学生除了忙于追求分数外,哪里还有时间进行文明的熏陶和自我素质的修炼呢?因此,要想真正使学校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基地,使学校教育真正体现成人教育,新课改中首先要改革的是教育评价体制,不要再仅仅用升学率衡量一个学校,不要单单凭平均分的高低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要只以名次的先后来确定一个学生的好坏,总之,评价体制不根本改变,新课改的目标是不可能真正实现,这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最后流于形式,“丢人的中国博士”现象还会历史重演。

  其次是家庭的熏陶,父母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位老师,一个人从一出生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以其父母为榜样,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对孩子最好的言传身教,会使孩子潜移默化的学他们所说的话,做他们所做的事。因此,为人父母者首先要注意自身文明素养的修炼,不要出口成“脏”,不要做有悖社会公德的事,不要随意触犯法律法规,文明素养的修炼就在平时的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要教育孩子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对于孩子不文明的言行要及时予以指正,并让他自己及时纠正,要在家里营造一个文明而不粗鲁、关爱而不溺爱的家庭氛围,要让孩子在重视自尊的同时也懂得尊重他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也懂得为他人着想,在对自己负责的同时也要学会对他人负责,要让孩子学会换位思维,特别是在现今大多是独生子女,要让他们有自爱,更要有爱人之心;有自信而不是自大;要自立自理而不是一味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那种把独生子女当“小皇帝”来对待的家庭,只会教育出一个自私自利不健全的孩子,就比如今年汶川大地震中的“范跑跑”,在很大程度上跟家庭教育的不健全有关,是家庭教育的失败。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会给一个孩子健康健全的心态,会让他受益终身。

  再次是社会的感染,一个人的一生时时处在社会环境中,随时受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环境,大教育家陶行知就说过“社会即学校”,社会是让人进行终身教育的场所 ,每个人在接受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后所形成的文明素养,还要接受社会的教育和考验。社会是个大染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清者能变浊,浊者也能变清,变清变浊主要取决于每个人的素质和修养。素养的修炼是长期而持久的,在你一生中,你的素养总要面对各种挑战,作出不同的选择,当你面对社会上积极的人和事时,你是欣赏、吸收、推广还是挖苦、打击、贬低?当你面对社会上消极的人和事时,你是批判、抵制、阻止还是赞赏、迎合、参与?抑或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独善其身?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这个社会向善还是向恶取决于每个人的言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同时社会也反馈给每个人,“丢人的中国博士”现象在国内可能不算什么,至多会说“这人怎么这样,还是知识分子呢!”而在国外为什么会引起众怒呢?归根到底是社会环境的不同,是社会环境对人的要求不一样,而这个社会环境要求的高低就是由众人的人文素养的高低来决定的。国内外对此现象不同的价值取向,它反映的不仅仅是文化的差异,更反映的是由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社会人文素养的差距,反映的是我们国家、我们社会人文素养的低质。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社会人文素养的低质问题,创造一个高品质的人文环境,就必须做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在我们无力改变什么的时候,我们要做到独善其身,因为我们的善行就是构成社会人文素养的一份子,如涓涓细流终会汇成大海,海水是湛蓝的还是混浊的,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给予。

  最后是法律法规的保障,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是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是以法保护人,以法约束人,以法制裁人,我们社会人文素养的低质,与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有关,也与我们自身法制观念淡薄,平时 “不拘小节”的违规行为没受到严惩有关,因此由国家立法机关和相关行政机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公民的文明素质的养成做出明文规定,并强制推广和实行,象新加坡那样“罚”出一个高素养的文明国度来,真正展现我们文明古国的风采,使我们古文化里丰厚的人文素养得以回归和延续。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