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作者:毕舸
每当大学招生时节,形形色色的高校排行榜便粉墨登场。对正忙于打探信息但苦于渠道不多的考生及其家长来说,排行榜就成了挑选就读高校的重要依据。然而他们不知,由于大多数排名机构都以赚钱为目的,排行榜的可信度大有问题———谁给钱多谁排名靠前的“潜规则”,已是高校圈内公开的秘密(12月28日《文汇报》)。
当下各式各样的大学排行榜泛滥成灾,经常是各唱各的戏,各说各的理,其结果往往大相径庭,互不照应,甚至会相互“打架”,看得人云里雾里,搞不清到底应该相信谁,公信力自然饱受质疑。
虽然任何统计、排序都有未尽合理之处,但排名毕竟是一门很系统的学问。可是就大学排行榜目前的统计手段来说,排名往往缺乏科学的数据来源。而民众对于此类大学排行榜,未必就真正从心里买账,天真到依据此榜单膜拜“心目中最崇高的大学”。
实际上,对大学排行榜最热衷的莫过于参赛者———大学本身。以给钱多来换取排名靠前,当然不是只图形式上的好看,更蕴涵着巨大的潜利益。获得高排名的大学除了学生与家长追捧的热效应外,更铺设了一条向上的利益通道:在“重点大学”荣誉称号的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更获得其背后的政策扶持、财政拨款、福利待遇以及校长自身升迁等众多利益。如果把学术论文抄袭看作是个人利益的不择手段,那么高校排名造假就是小圈子利益的集体合谋。
如果大学排行榜的利益流向仅仅停留于高校自身的诉求层面,也未必就能转化为一掷千金买排名的实际行动。还因为排名同样为某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所看重,愿意为排名靠前的大学提供更多反向激励,才能形成完整的利益循环链条。
问题正在于,某些教育主管部门或许同样渴望大学排行榜的存在,甚至更愿意看到一份假的大学排行榜。因为有造假空间才能提供利益寻租、幕后交易,才能人为导致某些条件不具备的大学挤占优势资源,而管辖范围内的大学成为“知名学府”,一方面可以获取中央教育财政拨款的倾斜配给,另一方面又能迅速出政绩,成为官员职位晋升的制度基础,经济利益与政绩利益的双丰收让教育主管部门慷慨解囊,造假大学排行榜的最终下家也就有了着落。
“国内几乎所有的排行榜都是赢利的,这些机构主动揽下为1500多所大学排名的‘重任’,眼睛紧盯的正是其中的巨大商机”,知情人的举报还没有撕开硬币的另一面———某些积极投身于此的大学与大力支持的教育主管机构,同样从造假排行榜中获益匪浅,是造假现象的利益分成者。有什么样的灰色土壤,就会催生什么性质的畸形之果,造假大学排行榜吞噬的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学术道德、行政约束及整个教育体制的良性发展,形成劣币淘汰良币的恶性循环,欺骗民众的朴素情感。
如果进一步深入思考,造假大学排行榜无疑就是一份再清晰不过的责任清单,制造排行榜的某些营利机构、参与者,为了众多潜利益而参与潜规则运行的大学管理者、纵容者,以捞取政绩为荣不以造假为耻的教育主管者,都是造假大学排行榜的始作俑者,都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道德与法律责任,都应当受到有关部门的详尽调查与严厉问责,剥夺其获取的非法利益,给予其大于违法收益的惩处。否则,大学排行榜造假还会“年年相似年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