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育辣评:校园“暴力文化土壤”是怎么形成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 15:31   大众网-齐鲁晚报

  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能少一些应试教育,多一些人文教育,让包容、友爱、善良、同情等人类美好的情感占据青少年心灵,校园暴力事件无疑会减少很多。

  近日,又一段校园暴力视频在网络上转发。在一个“七名女学生排队叫号轮番掌掴脚踹一名女生”的帖子中,打人者的行为中透着一股特别的兴奋劲儿,被打的同龄人则发出阵阵哀号。而这种以众欺寡、恃强凌弱的行为,竟发生在八名中学生之间。

  姑且不谈这场暴力事件的双方孰是孰非,单看七名中学生施暴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疯狂”,就足以令人心寒。而被打者在5分多钟的时间里,接连遭遇搧耳光、拳打脚踹却始终不敢还手,也难免让人心生“怒其不争”的怨气,为什么不奋力反击,或者尝试逃跑、呼救?

  这起校园暴力事件的背后是一颗颗冷漠的心。“同学”这个在现代人际关系中分量很重的词语,在校园暴力者心目中不值一提。那么,与这起校园暴力事件相关的学校、家庭、社会,谁又该承担责任呢?

  近些年,拜金主义侵入学校,导致同学、师生关系不再像以前那样纯洁。一些教育者本身,也或多或少出现“拜金”、“拜权”倾向,“有家庭背景”的孩子在一些老师眼里更吃香,这导致学生中尊卑心理的分化。其实,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能少一些应试教育,多一些人文教育,让包容、友爱、善良、同情等人类美好的情感占据青少年心灵,校园暴力事件无疑会减少很多。

  不可回避的是,至少在该起事件中,大多数人盲从了暴力。联想起近几年屡屡见诸媒体的校园暴力事件,让人不由得担心校园中存在一种“暴力文化”。如果打人不是一种可以到处宣扬的“英雄行为”,而是面对师生一致的谴责行为,暴力的土壤就将大为减少。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暴力文化土壤”是怎么形成的。

  另外,近些年,各界在教育主导思想方面,存在着某种“矫枉过正”的问题。有的家长对学生权益过分要求,致使教师在施教过程中顾虑太多。基础教育具有“管理”属性,既然赋予老师教育天职,就不应在教育方式上过多设限。

  笔者认为,现行教育中对于“血性”的唤起和培养有些不足,有的成年公民宁可权利被侵犯也不敢吭声,这与学校教育缺失有关。基础教育是民族自强的基础,“血性”教育不可忽视。

  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能少一些应试教育,多一些人文教育,让包容、友爱、善良、同情等人类美好的情感占据青少年心灵,校园暴力事件无疑会减少很多。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教育时评 的新闻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