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我必须声明:我从来不认为上常青藤应该是人生的目标。人生应该有高得多的目标。上不上常青藤,也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如果我的孩子以后真上了常青藤,我就会对她说:“20年以后的今天,没有人在乎你十八九或二十几岁时在哪里读书。人们看的,是你究竟为这个世界做了什么。如果那时你所能谈的仅仅是年轻时候在一个名校读书的话,那只能说明你一事无成。”不过,这些话还是要留到她再长大一些时说。毕竟,常青藤提供了最好的高等教育。家长的责任则是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最好的机会。从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的角度说,从实现人生目标的技术手段的角度说,上常青藤可以是中小学阶段教育的一个具体目标。这一点,随着高等教育竞争的激烈变得越来越清晰。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检讨一下美国高等教育最近的发展。众所周知,哈佛大学在过去几年,一直给家庭年收入在6万美元以下的孩子免费上哈佛的机会,2007年底又突然宣布:进一步减免中高产阶层的教育费用。从2008年起,年收入在12万到18万美元的家庭,只需用家庭收入的十分之一支付子女上哈佛的费用(包括学费、杂费和食宿费)。12万以下的家庭则支付的比例更小。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哈佛彻底实行免费教育(即包了学生的学费、杂费和食宿费)的话,等于一年放弃了15亿美元的收入。但是,哈佛2006年自己的“小金库”(即所谓的“捐助基金”)在股市中的回报就是将近70亿美元。这15亿对哈佛实在是九牛一毫。另一方面,美国的有关法律规定,各种基金会必须每年花掉基金的5%以上才能享受非赢利组织的免税待遇,但大学的捐助基金不在此列。国会目前正在讨论有关立法,要把大学涵盖在这5%的规矩之内。哈佛的捐助基金达350亿美元,2006年增值23%,但目前每年仅花掉4.3%,离5%的要求还相差甚远,需要想办法把钱花出去。其他常青藤也都大同小异。所以,《华尔街日报》上有人预测,用不了多久,年收入20万美元以下的家庭,也就是美国95%以上的家庭,送孩子上常青藤这样的一流学府会免费。但是,一般的大学没有这样的捐助基金,财政困难,不得不开源节流,雇用临时教师削减费用,同时增加学费填补财政赤字,可能造成教育质量下降、费用提高。结果可能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上最好的大学免费,上次好的大学便宜,上差的大学反而最贵。这就好比豪华的“悍马”免费,普通的日本车便宜,土造的国产小排放车最贵。
这一两极分化的格局,无疑加剧了大学升学战,使从一岁到高中时期成为一个人最关键的教育期。孩子在这段时期教育成功、进了常青藤,那就一了百了,既不用为学费发愁,也不用为教育质量操心。但如果跳不过这一“龙门”,则在学费和教育质量上两头都没有着落。这就是为什么我在书中介绍的一些美国的精英高中比大学还难,为什么许多家长宁愿一年花3万美元送孩子进私立学校,为什么许多有高学历的母亲,干脆辞职回家、专门监督孩子的教育。所谓培养“常青藤的孩子”,绝非儿戏!
中国的情况,用不着我多说。哈佛、耶鲁等等,毕竟是私立大学,当初大家是在一个起跑线上竞争出来的。中国则由政府大力对北大清华进行倾斜性投资,人为地加剧了大学的两极分化。能上北大清华,学费相对不高,并有越来越多获得奖学金的可能;但是,若沦落到一个小学校,学费昂贵不说,教育质量恐怕差得不着边际。同时,因为中国高等学校的腐败,即使是名校也靠不住。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高产阶层的孩子寻求到美国、欧洲,甚至到香港上大学。这就对大学以前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孩子到高中时素质如何,实在关系到其“人生起飞”的“起点”。
当然,如果你的孩子有杰出的人格和超强的能力,上什么大学并不是那么关键。从柏拉图到富兰克林,历史上的许多伟人都不是大学培养出来的。不过,我要提醒大家两点:第一,不要轻易假设自己的孩子就是这种伟人。有这个运气,比抽中了世界上最令人垂涎的彩票还难。伟人可以不需要大学教育。但对我们这种寻常之辈来说,上什么样的大学对人生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第二,即使你的孩子是伟人,那么伟人的品格也是需要培养的。事实上,从十二三岁到20岁出头,是一个人的“精神账户”,一辈子都要回来“提款”。这一时期的心灵积累,关系到一生的成败。而这一时期的大部分,也都是在上大学以前的阶段。中国老话说“一岁看小,三岁看老”,实际上正反映了早期教育的关键。我在书中讨论智商和早期教育的部分综合了国外的各种研究指出:人到17岁时个人素质的发展基本定型,再进行教育效果就不大了。而17岁以前,特别是14岁以前,可塑性则非常强。这时的教育,对其一生的影响是最大的。
那么,从孩子出生到上大学这一阶段,什么是成功的教育目标?为什么我们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的亲历和观察值得和读者们分享呢?
首先不妨谈谈教育目标。我把教育的目标分为三部分:灵魂、品格和能力。所谓灵魂,就是指一个人的价值观念。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可惜,对许多中国的家长而言,这也许是最无足轻重的部分。我不得不略微多费些口舌。
直截了当地说,你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事业发达。但是,她或他如果是个极度自私、六亲不认的人,甚至是个恶人,那么其才干和成功对你就都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我们对孩子的第一希望,就是她是个好人,是个有同情心、有道德感的人。从最实际的角度说,这样的人也最容易成功、生活也最幸福。我在书中反复强调:那些自我中心、只关心自己下一张工资单的人,很可能会在为下一张工资单的忧虑中消磨掉平平的一生。而一个关心别人、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则更容易理解别人、更有兴趣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路径,因而也更可能成为社会的领袖,从社会中获得更多的报偿,享受辉煌的一生。我过去还写过一篇文章,讲美国的一些名校委托中介公司寻找有才能的贫困学生,以便提供资助使他们享受一流的高等教育。其中的一个选择标准,就是看看这些候选人在从事社会服务方面的业绩。用一位大学录取办公室官员的话说:你穷并没有关系,但如果你在穷困中还能想到别人、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那就说明你能够超越自己、感受到对他人的责任。而这恰恰是成功的种子。可见,生于穷困而能时时刻刻想着别人的人,一般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去年加州大火,则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这一问题:大火烧掉许多民宅,许多上百万美元的房子和其中的所有家当一夜之间都化为灰烬。电视记者采访一个受害者:“你怎么承受这样的打击?”她回答:“开始的时候根本无法承受。一生的心血全没了,还怎么承受?但是,当我开始帮助别的受害者时,情况就变了。你越是帮助别人,越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内心的痛楚就越少。”道理也很简单:她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自然痛不欲生。但是,通过帮助别人,她感受到自己还有内在的财富可给予,觉得活着有意义,也由此获得了生活的信心。一个只想自己的人无法体会到这样的幸福。应该说,这种精神,在中国社会里是非常少见的。中国的家长也不这么教育孩子。如果孩子从小的教育中没有这些利他主义的价值,孩子日后获得成功和享受幸福生活的机会都会减少。
在灵魂之下的另一个教育目标就是品格。在我的定义中,灵魂是内在精神;品格则是这种内在精神的外化,是一个人的行为规范。比如,我在《华尔街怎样养孩子》中就反复强调“成功品格”的重要。这包括诚信无欺、勤俭、负责、推迟欲望的满足、长远地计划未来、审慎地冒险等等。这些素质,对一个人的一生而言,往往比考试成绩要重要得多。许多聪明人一生的成就比不上似乎比他们笨的人,除了运气之外,大概就是因为他们有智商而无品格。打个比方说,能力就像人身上的肌肉,可以产生很大的力量。品格则是有效地运用和协调肌肉力量的机制。有劲儿乱使的人大多无所成就。成功者是属于知道怎么运用自己的力量的人。美国有些职业运动员,年轻时一年几百万美元的进账,挥金如土,但退役后很快负债累累,成了醉鬼,最后流落街头。这就是有能力而无品格的极端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