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岁就上常青藤》导读(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5日 21:23   新浪教育

  最后一项教育目标就是能力。能力和智商的关系最密切,也最难培养。我在书中综合了最近的研究指出:智商基本是先天的,后天干预很难改变,至少我们不知道如何提高智商。但是,即使一个人的智商是固定不变的,有没有良好的教育依然将使这个人的能力有巨大的差异。死记硬背的教育浪费甚至摧毁了人的许多能力;而对话式、互动式的常青藤原则,则会把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特别是在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方面,“常青藤原则”要大大优于我们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教育。以我个人而论,在国内接受死记硬背的教育,读书要读经典。读经典本身当然不错。但是,我读经典时总是战战兢兢,生怕因为自己愚钝而误解了大师的意思。等坐到耶鲁的课堂上时,看到那些本科生昨天还不知道韦伯是谁,今天读了他的书,课堂讨论时拿起来就批一通,让我看得目瞪口呆。在这样的环境下泡久了,快到40时突然觉得自己会思想了,一下子创造力爆发,并后悔让自己的大脑沉睡了20多年。这种个人经验也是我相信“常青藤原则”的原因。

  从上面这三项看,灵魂和品格绝对需要后天培养,特别是受父母的影响非常大。在能力一项,虽然智商部分是先天的,但以同样的智商可以发展出完全不同的能力,可见后天培养的印迹也十分明显。在这方面,我用“常青藤原则”来解释为什么家教比学校教育更关键:常青藤的好处是注重以规模很小、师生之间能够进行面对面互动的讨论班来教育学生。等而下之的州立大学,开不起这种小班,则只好上满堂灌的大课。如今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国的学校教育,就是这种大课式的。家长独自面对自己的孩子的家庭教育,则是讨论班式的。中国的家长,包括许多非常重视教育的家长,盲目迷信重点、补习班,宁愿花钱把孩子交给别人。而美国的“教育妈妈”,则不惜辞职在家里给孩子上“讨论班”。在这方面中国家长的行为不改变,就会严重影响下一代的教育质量。

  我们按照书中所阐述的“常青藤原则”教育女儿,虽然她长大是什么样现在还很难判断,但至少到她8岁为止,我们在她身上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目标。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女儿有个好的灵魂。我在书中会反复讲她这方面的故事。她来到这个世界的头5年,家里非常贫困。我们住的纽黑文,又是美国最贫困的城市之一。因为买不起车,我们常常把她放在一个运动婴儿车上,来回走一个小时到超市购物,酷暑严冬都不例外。她幼儿园中的小朋友还不停地问她:“你们家怎么没有车呀?”她对家庭贫困的感受非常清楚,但没有一丝的自卑、埋怨和抑郁,而是一个极其幸福、自信、负责的孩子。我们以步代车,不停地推着她在纽黑文的街上走,乃至成了当地一景,后来发现许多纽黑文居民都认识我们了。而坐在婴儿车上和坐在汽车里对世界的感受肯定不同。比如,她和街上的无家可归者之间的物理距离就特别接近。她3岁时,就立志开一个“饭馆”,让无家可归者免费吃饭。也就是说,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她经常想到的是如何帮助别人,而不是自己应该得到什么帮助。在我看来,这种责任感就是一种领袖的品质。

  作为一个8岁的孩子,她的品格也无可挑剔。她被班上的同学评为“最忙的孩子”,因为她勤奋用功,课外参加的活动、修的课大概是班上最多的。同时,她又被周围许多大人称为是“最幸福的孩子”,因为她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能够从容地对付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和挑战。她一个月有一块零花钱,全存了起来,号称为以后上大学用,只有在家里发生经济困难时,她愿意把钱贡献出来。小小年纪,她就能够推迟眼前的欲望满足、为长远的未来进行规划,并为父母分担忧虑。在《华尔街怎么养孩子》中将具体讨论:从“华尔街”的角度看,这些都是一个人成功的基本要素。另外,她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定律,对人谦和友善,特别注意尊重别人的感情,因而很合群也很人气,被评价为有良好的“社会能力”。

  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迹象证明她是个天才。她应该是个普通的孩子。在芭蕾上,她有突出的天赋,并已经参加了波士顿芭蕾舞团《胡桃夹子》的演出,算是小有成就吧。不过,我们并不希望这是她的发展方向。她在钢琴上才华一般,但很用功,已经能够演奏巴赫、柴可夫斯基、贝多芬的一些曲目。她书不离手,属于班上少数能够阅读《哈里·波特》的群体,也是两个阅读最好的孩子之一。她喜欢思想,喜欢问哲学性的问题,如世界怎么开始?世界的边界在哪里?我甚至在哄她睡觉时,两人还颇有兴致地讨论了一点柏拉图的哲学(我在书中会具体讲这一讨论是如何展开的)。另外,她喜欢学校,上学如同过年一样高兴。最近我看美国的一本教育孩子的书,扫了一眼目录,就知道女儿给我们省了多少心。那目录上列出许多孩子常见的问题和家长的对策:讨厌上学、说脏话、暴力行为、忧虑烦躁、性格孤僻、不爱说话、自卑、欺负人、霸道、贪图垃圾食品、阅读困难等等。我一看就把书放下了,因为我的孩子这方面实在一点毛病没有。再看看国内独生子女被娇惯出来的自我中心、奢侈、放肆等等的毛病,在她身上也找不到。这使我们可以集中力量挖掘她的潜力。我们并不知道她的智商有多高,也无法判断她长大成人后的前途,但对她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在她同龄人中,她是个品性良好、心智发育健康、学业领先的孩子,有坚实的成功基础。作为家长,我们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她提供了所能想到的一切机会。我希望和大家分享的是,她是如何利用这些机会成长的,而家长又是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身心发育的。

  本书大约一半的内容,讲的是我们在教育这样一位女儿时,如何把“常青藤原则”贯彻到生活的细微末节。书的头两章,即《一岁就上常青藤》和《华尔街怎么养孩子》,是我们在这方面的个人经验以及对美国教育的优良传统的观察、学习、体会和有鉴别有选择的运用。《一岁就上常青藤》重点讨论家长如何从小就和孩子建立起平等的关系,通过对话、讨论、协商的方式引导孩子走上她的人生道路,接受良好的教育,为未来的成功做准备。这部分主要基于我们养孩子的经验。我们的孩子在智力发展的某些方面比较早熟,而且在这一时期所使用的原则,一直要贯穿到她长大成人。所以,虽然她现在才8岁,但我相信这部分内容对教育十四五岁甚至更大的孩子也有帮助。《华尔街怎么养孩子》则顾名思义有很强的华尔街背景。其中不少内容,是《华尔街日报》上不厌其烦地讨论的教育之道,当然也体现了美国富裕阶层的家教观,比如培养孩子推迟欲望的满足、长远地规划未来等等。在这方面,我们学习美国人的方法比较多,尝试了不少中国人不太做的事情。不过,有些读者也许会问:“美国富裕阶层的那一套,你作为一个穷学生或者刚刚出道的大学老师学得来吗?我们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或者中产阶级学得来吗?”不错,我们和美国富裕阶层在经济上有明显的差距。但是,这种差距并不应该是我们在教育上的差距,我相信也不会是我们的孩子和他们的孩子在未来事业上的差距。经济地位的不同并没有成为我们向人家学习的障碍。相反,我们总是把美国人讲的一些理念,结合自己的经济状况来运用。因为美国人主要讲的是“由奢入俭”的教育法,针对的是富家子弟的富贵病;我们则是就俭而俭,孩子天生没有那些富贵病,使得我们执行这些教育哲学比那些富裕阶层还容易些、成功些。这也是我为什么总说穷困在教育上是个财富的原因。这一章虽然有许多我们亲身的经验,但也总结了许多其他人的论述,早已超出了我们孩子的年龄段。我相信,这章对有3岁到20岁左右的孩子的家长,都有参考意义。

  与这前两部分感性式、个人化的叙述不同,接下来另一半的内容,则以理论性的讨论和客观报道为主。“智商与早期教育”这一部分,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关于智商和早期教育的研究成果和争论,以及美国教育中在这方面碰到的种种问题,范围从早期教育一直贯穿到高中,以求给望子成龙的家长在设计早期教育战略时提供一些参考。在这方面,许多关键性问题还没有最后的结论。比如智商是否是先天的?能否后天培养?专家本身一直争论不休。但是,从我对这些争论的总结中可以看出,即使专家们意见不一,他们还是提供了不少共识,我们还是能从他们的争论中学到许多东西。比如,即使是那些先天智商论者,也承认家庭环境和后天教育对智商发育的巨大影响。而那些批评先天智商论的人,也承认在17岁时人的智力发展就比较定型,日后很难有大的变化。由此更证明了早期教育的迫切性。另外,我通过一系列颇为权威的经验实证研究,展示了一些流行的智力开发不仅无法提高孩子的智商,反而阻碍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并特别指出了过早开始阅读训练的坏处,希望家长警觉。再接下来的一部分是“美国的高中”。高中可以说是竞争常青藤的决战或冲刺阶段。我综合了近年来美国报章对高中的报道,对美国的高中特别是那些精英高中进行了概观性的描述。许多读者也许会很吃惊地发现:和我们对美国的高中逍遥轻松的印象相反,许多美国高中生一天只睡六七个小时,以应付日益激烈的升学竞争,乃至有高中比大学还难读之说。最后一部分“从美国教育中学什么”,则比较零散,是我过去一些文章的汇编。主要是通过中美教育的对照,指出中国教育的问题,并点出美国教育中的若干值得借鉴的地方。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