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一名高一学生自杀了,据说还是一名在学校里人缘很好,活泼开朗,成绩不错的优秀学生。在龙城论坛里看到了关于那名学生自杀的帖子,看后的一段时间里,也很迷茫,思维几乎是空白的:这是为什么呢?
静下心来,这个学生生前的一句话总让我觉得有些悲壮。“想让你们看看,你们倾注的心血造就了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善于思索的花季少年,对教育、生活,对整个社会感到无奈与失望后,孤注一掷地通过死来警醒整个社会的悲壮。这其实是我们学校应试教育和社会人文教育偏差带来的悲哀。
16岁尚处于半成熟的青春时期,正是令人羡慕的韶华时代。这个年龄段的人也是爱幻想和爱思索的季节,他们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有了较为清晰的目标,开始用自己的思维来认识这个社会。可我们的社会环境却偏偏不给他们机会。在学校教育这个圈子里,“超前”教育、“超人”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承受的包袱越来越重;在社会和家庭教育这个圈子里,给予孩子的却几乎都是“财富”教育、“发家”教育的耳濡目染。于是造成了如这名同学所说的为老师、为家长、为虚荣而活,耳边听到的只有“上大学,读硕士、博士,出国”等声音。这些对于刚刚开始思索自己人生、思索社会的学生,除了产生压力,只会心生迷茫。
人都是情感动物,需要沟通交流的。然而那些头脑里已经满是自己思想的学生,却往往被家长、老师当成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强制着去接受自己通过社会而获取的“至理”经验,居高临下用“过来人”的眼光强制说教。于是当孩子们心中的迷茫找不到合理的沟通渠道时,郁闷就只有藏在心里;各种社会现象与自己思想认识上的差异在不断相互碰撞,郁闷也就不停累积叠加,恶梦就这样悄悄酝酿。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行”,在于学思并用和学以致用。然而目前我们学校的教育环境还是应试为主,学生成绩决定着一切;成人社会却以自己所谓的成功标签影响着成长中的孩子,让孩子自小就限定在一种模式中培养,失去了自己理想和幻想以及选择的机会,许多学生所谓的理想也深深打上了成人的烙印。
生命是属于自己的,也是珍贵的,生命是以思想赋予个体而令人存在。而我们更多的人是以物质条件来决定活着时的感觉,社会环境让人们在思索时变成行尸走肉。一个生命结束了,也永远失去了自己选择的机会。但愿我们的社会,能够给活着的、更多的希望自己选择的学生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