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农大校长柯炳生谈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3日 18:01   新浪教育
中国农大校长柯炳生谈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中国农大校长柯炳生谈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柯炳生:我们77级、78级的学生具有特殊性,不可比拟,现在的大学生确实是有些弱点,我觉得原因是各个方面的,最主要的还从我们整个的教育体制考虑,就是它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时候,就是应试教育,目标很单纯,考高分,只要考高分就行,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不计,对全面的培养很不利。所有的东西都计划好了,学什么课,做什么作业,什么时候干什么事,生活上的事情家里家长都管好,到大学以后没人管了。我说没人管,是说有很多大量的自己的时间。所以我在开学典礼上就讲,你们一定要适应这个变化,不要再指望学校给你当保姆,一定要有独立意识,要想想你自己的人生怎么办。我们大学新生已经17、18岁了,应当学习独立思考,想想怎么过自己的人生,这是别人帮不了你的。但是学校难在什么地方呢?一方面要给他们自由,让他们锻炼独立成长,但是你又不能一下放开。最近我也接到同学来信,他就讲他的困惑,确实是这样的,他还需要管。比方国外的校长很难想像的熄灯你都还要管,但是中国的情况你要不管就不行,这就是中国特色。关键是怎么样才能找到平衡点,一方面让他们给一定的自由,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另一方面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就像一个小孩走路一样,一定要让他走,不要怕他摔跤,但是在开始阶段要给予必要的扶持。

  主持人: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自己走才精彩。有很多的一些评价说,我们国家的教育的经费投入相比较其他的一些国家来说比例就会少很多,所以大家都会说,为什么现在大学生出现就业难,为什么大家都觉得高等教育都出现问题,因为你投的少,资金投入太少了,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对这种观点怎么评价呢?

  柯炳生:这种观点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和国外比较也不太好比。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存在的误解就更多了。我在发言当中引用用了一些数据,但是我用的那些数据只是客观地描述了过去10年来,我们高等教育经费和结构的变化情况,并没有进行太多主观的评价,我没有进行说对还是错,只是客观的描述。包括这些数据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合理,也不是我发言的重点。

  这里再重复一下我在圆桌会议上讲的几个数字。06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已经是多元化了,结构是这样的:财政性教育经费1260亿元,占的份额43%;社会办学包括民办大学等等,还有一些捐赠,共252亿元,占9%;学费和杂费,杂费包括住宿费等等,585亿元,占29%;其他的部分占19%。比较一下1996年,96年的时候高校经费来源比较单一,财政性教育经费占高等教育高达80%。我发言的时候是指着幻灯片说的,那是一个大概的趋势,说的是概略的数,没有很精确。,对于高校有关的经费问题,我想说以下几点。

  第一,学杂费的变化,有的评论说,学杂费你看征这么多,是不是乱收费。这不是公办高校乱收费的结果,而是近年来民办高校大量增加的原因,民办高校收费标准是公办学校的2倍到3倍。实际上公办学校的学费标准已经很多年都没有变化了。

  第二个,其他投入,一是学校自己的创收,各种各样的,产业的创收,培训班创收,等等,还有一些其他的收入,再就是银行贷款。

  第三个,按照学生的人均来算,小学的人均政府投入增加了2.3倍,中学生增加了60%,大学生不仅没有增加,还有减少,大约减少了17%。我说这些数字意思不是说要否定国家不应当对中小学教育投入,我没有那个意思,而是指出了国家高等教育投入的变动情况,和中小学教育做一个比较,并且对于大学的投入和对中小学的投入没有矛盾。近年来对中小学投入大幅度增加,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即免学费和书本费,对寄宿制学生进行补贴,还有改善校舍和加强老师的培训等,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

  我长期以来从事三农问题的研究,从6、7年以前我就积极主张和呼吁,在一些国家的有关的高层决策的咨询会议上提出,要取消农村义务教育的学费和书本费,我是最早提出这种建议的人之一,我不可能反对这种说法,有些媒体报道进行了曲解,好像我指责中小学投入多了,高校投入少了。我只是说希望国家财政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第四个,说一下大楼和大师的关系。很多人谈到这一点的时候,往往把大楼和大师对立起来。大师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我相信每一个大学的校长都深有体会,并且是绝无争议的共识。在某些情况下,一人之得失,可能关系这一个大学的某个学科的兴衰。但是大楼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这里讲大楼是一个泛指,,包括各种各样的设施。我听说一件事情,听说在清华大学梅校长论述大楼和大师关系的时候,清华的大楼建设已经很不错了,当时的清华已经有了一个可以容纳所有学生的大礼堂。文史哲也许不用大楼,有了图书馆里的图书,也许就可以发挥大师的作用。但是自然科学、工程学科要没有大楼,没有设备,没有实验条件,你这个大师的本领没法发挥,如果教学的实验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科研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保障的话,大师再有本领,也没有办法得到发挥出来。尽管这些年来,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有些学校仍然是很不足的。中国农大就属于“有些学校”,教学科研用房就非常紧缺,有很多都是50年代建的,其中的水、电、暖、管线严重老化,消防隐患非常非常大,安全隐患,还要进行抗震的加固。

  有一个事情我刚刚听说,前些天有一个电影摄制组到我校拍摄外景,我们的老师问,你为什么到我们这儿来拍这个外景呢?剧组人员回答说,因为像你们学校这样比较破旧的楼房和内部装修,比较适合于反映70年代的情况。我们有的学院的很多仪器都摆在楼道里面。所以高校建设当中,可能有的出现了部分过分的奢华,那是个案,不代表普遍的情况。还有一个令人心痛的情况,就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反映学校网络速度太慢。这是因为国家教育网速度太慢,出口容量不够,我推测,还是因为钱不够,技术上没有问题。投入不足,就没有及时进行升级。

  第五个,大学的创收问题,我个人的理解,大学本质上是一个花钱的机构,不是一个挣钱的机构,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私立大学,据我所知,没有哪个是因为某一个企业家为了创收或者赚钱而开办的。学校的收入主要来自四方面,政府的投入、学费、社会捐赠和学校自己创收,目前的情况是什么情况呢?学费收入大体是固定的数了,占的比例比较小,中国农大2009年的校级财力收入5.6亿元,其中学费收入只有6千多万元,其中的2/3返还给学生,以奖助学金和特困基金的方式。社会捐赠,我想,对于绝大部分学校来说,仍然是微不足道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经济仍然不发达,我们的慈善事业仍然不发达。学校自己创收,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学校,毕竟不是办企业的,学校,也缺少办企业的机制。这两句话,相信很多校长都有同感。并且,有一些工科类的学校可以办有效率的企业,那文科和理科怎么办企业?农科大学也比较难,我们虽然有技术,但是有很强的公益性特征。基础研究,是没有市场收益的,而应用研究,也是很难有市场收益的,因为服务对象是亿万农民,是收不上来专利费的,也不应当收取。。

  还有一点,国外的研究型大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叫科研项目间接费用(overhead),大概相当于我们国家的科研管理费,通常比例为40%到50%,而目前我国仅仅为5%左右,最近听说有关部门计划提高到15%,但是目前仅仅是5%,这也不是一个大学可以获取重要收入的来源。

  所以我觉得在大学的办学经费方面,社会舆论在这一方面对大学的要求比较苛刻,双重的标准,一方面抨击大学的产业化,另一方面要求大学自己应当挣钱,应当把你的产业技术转移出去,笼统来说没错,但是具体到每个学校每个学科没那么简单。

  政府投入是逐步加大的,但是,大体上,财政拨款部分,仅仅可以满足人员支出,包括在岗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包括他们的工资、津贴、退休金和医疗费。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的发展不借贷是不可能的,因为前面那几个原因我一个一个都点了,这就是高校债务产生的背景,为什么产生的?不是大学愿意借贷,而是没有办法。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