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戴望舒的《雨巷》、霍金的《宇宙的未来》……今秋高一新生,可在语文教材中看到。记者发现,新课改教材中鲁迅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了《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3个篇目。与老教材不同,新教材中首次出现了一些过去有争议的名家作品。(7月27日《长江日报》)
凡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就是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也很难懂。尤其是中学语文课本,几乎是每一年级皆有,几乎是每一册皆有。如果课本所选的鲁迅先生作品能被中学生理解倒也罢了,但偏偏所选作品都比较难懂。在初中生中,大多数学生学鲁迅先生作品时都是“稀里糊涂”的,他们也是在这种“稀里糊涂”的状态中度过了初中时代。即便是到了高中,很多学生依然难以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老师们的辅导,无非是在当时使他们“强记”住了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却不是自己真正读出和悟出的。
鲁迅先生作品的“不好懂”,其实源于鲁迅先生既是一位文学家又是一位思想家。对于鲁迅先生的深刻思想,许多中学生难以领悟或无法去领悟。比如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吃人”两字看似简单,其所包含的思想和内容却并不简单,只有熟读中国历史的人才能领悟到“吃人”的含义,哪里是一个懵懂少年所能体会到的呢?至于鲁迅先生的一些杂文,更需要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否则我们根本就不知其所云。
当然,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一些还是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如《故乡》、《祝福》等。可是,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其作品难道只是写给中学生看的么?否则,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怎么会收入先生那么多作品,反而大学课本里却难得一见?他的作品若只适合我们在中学时代阅读,可以说不是对先生的敬重,而几乎算得上是对先生和先生作品的一种“亵渎”了。先生的作品需要我们静下心去,认真地学习和研究!可适合学习和研究的年龄,决不是我们的初中生。
另一方面鲁迅先生的作品多了,使得其他同时代人的作品少了,甚至于没有。这就难免给学生们造成一种误解,认为中国在当时缺少文学巨匠或只有鲁迅先生一人。实际上,和鲁迅先生同时代的文学大师不在少数,乃至和鲁迅先生齐名的文学大师也不在少数。为何中学语文教材偏偏只收入了鲁迅先生作品,而不见他人作品的踪影?难道一定要等到我们上了大学、进入了社会,才知道除鲁迅先生之外还有更多的文学大师,也还有更多文学大师不同风格、品味的文学佳作?
语文教材收入有争议的名家作品,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文学毕竟是文学,它不同于政治,更不能和作家本人简单的划上等号。一位作家的作品一旦问世,其作品就已经不仅属于作家本人,而是属于我们每一位读者!在中外文学史上,有争议的作家不少,有争议的作品也不少。然而作品终归是作品,作品的优劣靠作品本身说话,而不是靠政治说话,也不是靠作家来说话。归根结底,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作为艺术,它区别于政治,它给予我们的是艺术本身所带来的震撼和审美愉悦!
当鲁迅先生的作品减少,而与鲁迅先生争论不休的梁实秋先生作品搬上语文教材时,一些人还会不依不饶的拿两位先生的争论说事。正如伏尔泰所言:“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一个人的言论是自由的,一个人的作品同样是自由的!语文教材并非政治教材,它终归是属于一些文学大师及其作品展示的舞台。无论是作家们的政见相同与否,也无论是某个作家的道德有问题人品有争议,但只要其作品堪称艺术佳作,其作品反映的思想内容是健康向上的,我们又何妨不可以将其搬上中学语文教材这一“大舞台”呢?